<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名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知青,是一个崇高的名字,是最勤奋的一代人;知青,是一个永恒的名字,是奉献和付出的代名词,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上午,红明农场文岭五队职工知青们欢聚一堂,共叙知青岁月,重温火红年代,缅怀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谈会通过线上、线下连线方式,主会场设在红明农场与广州,另有琼山、江门、潮汕、汕头等地个人连线方式组织开展。座谈会上,红明农场公司副总经理吴忠毅出席此次座谈会活动,代表公司党委发表了讲话,他讲到50多年前,广大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千里迢迢来到红明农场,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为了农场的基础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预祝此次座谈会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知青们满怀热情,畅谈在红明农场文岭五队的峥嵘岁月。 一位84岁的老职工王咸福说:“1960年分配到文岭五队,开荒、种胶、割胶,直到现在一直在五队生活”。他曾是一位班长,1968年第一批知青到农场时,是他和另一位同志一起接待并安排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教他们割胶,他回忆到“割胶需要在凌晨4-5点起床到胶园开始工作,因为这个时候是割胶的最佳时间,橡胶树经过一夜的休整这个时候的胶量最高。”老职工带领着知识青年,早出晚归,全心全意发展橡胶事业,弘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王咸福(班长)</p> <p class="ql-block"> 92岁的符史元从1953年开始在红明五队开始工作,是一名割胶辅导员。他回忆到:割胶是一个既艰苦又需要技术的耐心活,职工经过至少一个多星期的培训,技术合格后才能去胶园割胶,刀法不仅考验着割胶工的技术水平,也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力,割重了会伤到胶树,割轻了没有产量。</p> <p class="ql-block"> 符史元(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之余,五队的知青们自己动手建起了篮球场、成立了文化宣传队、办起了文化室,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给辛勤的工作和交通不便的五队带来了一派生气。知青们还开办了文化夜校,教老职工识字、读报、学文化,随后文化夜校先后走出了6位知青教师,分别在文岭学校和农场学校教学。五队文化室的建设对推动五队生产生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队址搬迁,文化室已停办多年,为此,座谈会上对重建五队文化室提出了倡议,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赞同,并签下名字积极响应此次倡议。</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重相聚,每个人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曾在农场“战天斗地炼红心”带着理想与憧憬,承受着挫折和创伤,留下了梦想与遗憾。历经锄禾日当午的艰辛,饱尝苦难煎熬的苦涩,面朝黄土背朝天,头戴斗笠身披蓑,耕田耙地扬牛鞭,在红明的土地播种耕耘收获,搏击时代长空,芳华留在了逝去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岁月,刻画了生命的精彩;情谊,升华了美妙的人生;相聚,则温暖了彼此的心田! </p><p class="ql-block"> 红明农场公司、红明居、文岭五队相关负责人以及近百名老职工、知青参加此次座谈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