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之前就萌发了想去拜谒诗人故居的愿望,今天终于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成都距离眉山市有76.1km,自驾只需一个多小时就到达。</p><p class="ql-block">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曾是苏家的故居。始建于北宋,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时候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重建。占地106亩。</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 大门牌匾是四川学政何绍基 咸丰五年春(1855年)到眉山巡考,再次拜谒三苏祠留墨。</p> <p class="ql-block">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p> <p class="ql-block"> 最有名的“父子档”就是从这里走出家门的。</p> <p class="ql-block"> 苏洵,胸怀报国之热忱,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好文章。</p> <p class="ql-block"> 虽然苏洵的名气不及儿子苏轼,屡次科举考试都不中,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成功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苏轼十岁的时候,苏洵在结束云游四方之后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两个儿子就是他的全部寄托。他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苏辙在《藏书室记》中描述父亲:“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p> <p class="ql-block"> 苏轼21岁离开眉山,除安葬父母返回眉州外,再也没有回过眉州。</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又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一贬再贬,官也越做越小。但是他乐观旷达,倔强豪放。</p><p class="ql-block"> “乌台诗案”后他去了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到任不久,他便忙着在黄州开垦了大片土地,耕耘收割,“东坡居士”的雅号就是在此得来。</p><p class="ql-block"> 在黄州这个时期,虽然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却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千古传颂,流传至今。据说深受吃货们喜爱的“东坡肉”也是他这个时候琢磨出来的,最后传授给大众。</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自己从30里之外的沙湖劳动后回黄冈的家,途中遇到雨天,同行人都没带雨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此时,诗人行走在林静风轻的雨后沙湖上,感叹竹杖草鞋轻捷的胜过骑马,回望来时遇过风雨的地方,竟也无所谓下雨天晴了。</p><p class="ql-block">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也照样过我的一生,这就是伟大诗人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在这首词中,苏轼隐喻了自己这一生独自在风雨中策马前行,渐行渐远的命运沉浮。</p> <p class="ql-block"> 出生在这里的苏轼,被誉为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p><p class="ql-block"> 在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作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领域,他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列“北宋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 苏辙,苏轼的弟弟,曾做过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被其兄牵连,仕途曲折,晚年隐居。</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擅长于散文,父子三人共同书写了三苏文化的传奇!三苏文化,是巴蜀人文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苏轼,苏辙,也可以说是父亲苏洵最好的“作品”!三苏祠里专门陈列的家训家风,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更多的人,包括我们现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 眉山苏氏始祖 苏味道。</p> <p class="ql-block"> 相传苏轼,苏辙少年时刻苦读书,潜心写作,常常在此洗砚。这口井的水真好呀,它滋养了三苏的文脉和笔耕。</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苦读耕耘,哪里来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苏洵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的书房。多年后,苏轼还梦回眉山老宅读书的南轩,留词 “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p> <p class="ql-block"> 红墙环抱,绿水萦绕,林木葱笼,古朴而典雅的园林建筑掩映其中。</p> <p class="ql-block"> 2020年考古发现,这里为宋代眉州城的人工排水渠。为展示珍贵历史遗存,取其中一段陈列。</p> <p class="ql-block"> 这两株银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据说是眉山人为纪念“三苏”种下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里有很多茂盛的树林和清澈的小溪。</p> <p class="ql-block"> 苏轼即是意气风发的大学士,他也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p><p class="ql-block"> 苏轼这一生曾任30个官职,这一生又被贬了17次,最远的一次就现在的海南。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他仍坚守为民的情怀,所到之处,励精图治,造福当地百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 人生再多的磨难也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和光辉。苏轼这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喜欢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喜欢苏东坡的风趣!喜欢苏东坡喜爱的美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上能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朱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何等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到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