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窑子头学校初中班点滴回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李桂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窑子头学校办初中,是从1969年到1980年。在这历时十一年的办学过程中,即有办学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有培养出一批批合格毕业生的喜和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满足农民需求 迎难而上办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1968年底,为贯彻毛主席“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方便”,的指示,上级要求“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社”。在此形势下,学生家长要求学校办初中的呼声也很高。为了响应上级号召,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学校积极谋划办初中班事宜。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教室有了、桌凳也有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任教的初中教师。这时我村李振根老师根据上级指示回村任教,是理想的初中教师,学校决定由李振根老师任初中教师,李老师也欣然答应。可初一所有课程,最少应有两人担任。再找一人目前真是找不到。学校革委会主任李喜林为难了,其他几位领导也是一筹莫展。看到领导的为难情绪,“实在不行,就我一人担着吧”李振根老师一句朴实的话语,驱散了笼罩在李喜林主任及在座每位领导头上的愁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1969年3月开学,学校根据上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要求,把当时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升入初中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就连原本不打算上初中的很多孩子,听说本村办起了初中班,也来上学了。教室里坐满渴望求知的学生。一阵“当、当、当……”的敲铁道声响后,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带着一副深度的眼镜,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棉衣,走进了教室。他用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环视一下满教室的学生,微微一笑,深情的说:“同学们,我叫李振根,担任你们的班主任。你们是窑子头学校第一届初中班的学生,希望你们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的希望……”。从此,我校办成了一所小学五年、初中二年的七年一贯制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到1970年,先后有李慧琴、李兆银、杨文芳老师担任初中教师,壮大了初中教师队伍。在此期间安营堡、四堡子村的学生也到我校来上初中。由于我校的初中办的有声有色,远近闻名。当时高中招生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经沙城中学考察,我校第一届(1971年1月)、第二届(1972年1月)的初中毕业生经学校推荐,愿意上高中的学生全部升入沙城中学高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二、查漏补缺 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72年,初中有了统编教材,恢复了考试制度。初中升高中考试(文革期间仅此一年,考试加政审)由县统一命题招收高中生。我校第三届(1971年1月至1973年1月)初中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的小学,由于当时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等内容,各科文化知识的基础相当薄弱。到了初二,学校接到参加升学考试的通知,老师们心理没底;学生们在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很好地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考试,更是不知所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提高学习成绩,老师们一边传授新知识,一边查漏补缺,就连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记得有一次为了检测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李兆银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句子,让学生默写并加标点符号:“北京——地拉那;地拉那——北京。一个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钢铁巨人;一个是欧洲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十个句子读下来,李老师寻行看着学生加的标点符号不住地摇头叹息。结果全班30多名学生最高分只有58分。摸清了底细,李老师便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刻刻不忘对关键句段中标点符号运用的指导。使同学们在标点符号运用上有了明显提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杨文芳是刚从师范毕业就担任这个班的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年轻女教师。她工作热情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可就在升学复习的关键时刻,由于过于劳累,杨老师生病了。在家治疗期间,她也不忘学生的复习,边养病治疗,边给出练习题、练习卷。再让她上学的妹妹给带到学校,由其他老师安排学生练习。放学了她妹妹把学生做好卷子带回家,杨老师再给批改。杨老师这种带病为学生操劳的忘我精神,同学们深深受到了感动,纷纷到家里看望他们敬爱的老师。杨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你们好好学习,认真复习,成绩好了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杨老师这浓浓爱生之情,变成了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本届参加升学考试的毕业生有6人(2人因故未上)考入存瑞中学高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开展勤工俭学 深入社会实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这十一年中,有7年是在文化大革命(1969年至1976年)时期。学校按照“教学要为阶级斗争、生产实际、科学实验服务”的要求。组织师生开展了割窑柴、拾石子、拾粪集肥、帮助生产队担水抗旱、种校田等勤工俭学和学农实践活动。第六届毕业生还办了饲养、米面加工、果树修剪、种药材、拖拉机驾驶等各种专业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70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和初一、初二的学生到五公里以外的洪寺山里割窑柴。割窑柴对于这些经常帮着家长干活的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男孩子,他们经常帮着家里上山割柴火。女同学大部分没有干过这活。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互相帮助,割的割、抱的抱、打捆的打捆,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收工回家的时候,师生们各尽所能的背一部分回到学校。学校专门有老师给每位师生背的窑柴过称,看谁背多少斤。都一一登记在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几天后,除了每天背回的窑柴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存放在山里。最后的一天,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也加入了背窑柴这一行列。最小的同学只背一捆也有20多斤。活动结束后,学校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永财获得了一套《毛泽东选集》(1-4卷)的最高奖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学校向大队申请了几亩校田,地点在九队场下的大涧沟。为了种好校田,学校号召师生拾粪集肥,并进行了积肥比赛。这时正是冬季,清晨五、六点钟男教师们在校主任李喜林的带动下,就担着担子,拿着粪叉到龙潭沟拉矿石的路上去拾粪了。上课的时间到了,他们担着或多或少的骡马粪返回学校上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到了周六、日,大队放牛的牛群后面跟着一大群拾牛粪的孩子们,看到哪条牛拉了,他们就马上跑过去拾,有时一下跑去三四个孩子。看到这情境,放牛的牛官急忙笑着说:“慢点跑,别把牛吓跑了!它们拉的粪都是你们的。”就这样,经过师生们一冬的忙碌,操场东南角的粪堆一天天加大、增高,形成了小小的山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到了春天,师生们把这些粪运送到校田里。这年春旱,师生们挑水播种。经过精心的田间管理,获得了大丰收。看着那黄澄澄的玉米、圆圆的黄豆、带着沉甸甸的穗子齐腰高的黍子,老师们乐了,孩子们笑了,路过的家长也伸出大拇指不住地夸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确实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巧,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但也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文化知识传授有时被搁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四、丰富校园文化 成立文艺宣传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革时期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大部分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乐队有白秀清、孙加有、白世清、李兆丰、张宝魁、杨元森等老师组成。白世清老师总体负责。白世清、杨元森、韩桂兰、梁金华、李桂莲等老师负责节目编排。师生们利用下午放学后和节假日进行排练。演出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歌剧(歌颂农村新婚新俗的歌剧《改货单》等)、武术、快板、独唱、合唱、三句半、歌舞、乐器合奏、腰鼓表演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艺宣传队既在学校为师生表演,又在村戏台为全村社员进行专场演出。还曾到公社和其他学校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公社文教助理刘长奇老师的高度赞誉。为此,文艺宣传队还代表存瑞公社到怀来县大礼堂进行了汇报演出。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为存瑞公社增了光。刘长奇老师感动之余,积极向公社申请资金,为学校购置了部分乐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五、持之以恒 发展体育运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主抓这项工作的李兆丰老师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在存瑞公社召开的中小学运动会上,“总分第一”的成绩,每年都被我校包揽。这得益于李老师持之以恒的带领学生锻炼和严格训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雷打不动的坚持上课间操。每天上午下了第二节课是我校做课间操的时间,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从不间断。做操时,李老师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做到位。在寒冷的冬日做“伸臂运动”只要有一个学生做不到位,全体学生就必须伸直双臂在那儿等着,直到每个学生都做好了,才进行下一个动作。那时的学生没有秋衣或衬衣,只穿着一身棉衣,寒风顺着袖口往里钻,手冻得像干柴敲似的疼,也必须坚持着。所以我校的课间操真正起到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作用,而不是摆花架子,走过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比赛。记得有一年夏季,李老师组织初二学生登我村最高的老鸦山。李老师讲了登山的注意事项后,学生们就纷纷沿着羊肠小道向上攀登。有羊肠小道的地方比较好走,同学们你追我赶。没路的地方是充满荆棘和小石子的大陡坡,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前行。有的同学累得气喘吁吁一步三滑就想放弃,这时李老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鼓励响彻在同学们耳旁,想放弃的同学喘了喘粗气,看了看李老师那充满信任的微笑又继续前行。“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终于上来了!”最后的几位同学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高兴的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老鸦山,同学们欢呼雀跃,举目四望真是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登山活动是对学生最好的耐力与意志的锻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冬季的清晨,寒风刺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同学们便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来到村东北角的十一、十二队打谷场场里开始长跑锻炼。这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上级举行的冬季长跑通信赛训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每天李老师来的最早,先带领着早来的同学绕着两个打谷场跑起来。时间不长,同学们陆陆续续的都来了,加入到了长跑的队伍。几个同学小脸冻得通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想坐下来休息。李老师看到后快步跑了过来,说“你们没有按要求呼吸,所以没有跑多远就累不行了,你们先走一圈,我再给你们讲一下应该怎么呼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过了一会,这几个同学过来了,其他部分同学也围拢了过来。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讲过,在冬天练长跑时,应该尽量选择用鼻呼吸。跑过一定距离后,就要开始加速了,这时,就必须再加上口的呼吸。先鼻吸口呼,口呼的方法是:口微开,牙轻咬牙,舌尖卷起,微微舔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间挤出去。吸气要缓慢匀和。决不能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呼吸。”听明白了李老师的话,他们又继续加入到跑步的行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整个冬季,同学们不仅仅是参加了冬季长跑通信赛,体质得到锻炼。更主要的是磨炼了不畏严寒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学校决定广泛开展乒乓球活动。可仅有的一副乒乓球案根本不能满足活动的需要。于是在李老师的提议下,学校决定在校园里砌三个乒乓球台。李老师亲自设计,老师们自己动手砌垒。利用的石料是文革前期,学校师生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为适应“备战防苏”的需要,凿的很多石雷。乒乓球台垒好后,老师们又自制了部分乒乓球拍,就这样活动的器材有了。从此,每到课间或放学后,乒乓球台旁总是欢声笑语。比赛的、观看的好不热闹,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六、积极申请扩建校舍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77年,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小学一至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都已成为两规制,学校用房严重不足,有的小学班级已经占用了学校东南角的民房;有的班级实行二部制(上午这个班上课,下午那个班上课)教学。为了缓解学校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多次向村领导提出新建教室的申请。村党支部、革委会在李喜林书记的主持下,多次开会研究,决定为学校盖20间房,专供初中使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施工期间,大队书记李喜林亲自挂帅,各生产队出工、出车。学校男老师义务参加了在杨树沟伐树(做檩条用)、到龙潭沟的洪寺砍椽子的劳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新扩建的操场,是本村的男教师利用假期打板墙围起来的。打板墙既是技术活,又是重体力活。先将两块木板搭在一起,置于将要打成的墙体两侧,构成一个适当宽度的“槽”,填土于槽内,两人或几人手持木夯锤依次夯打。边、角必须夯实,否则,一取木板就会松动造成坍塌。校主任白秀清老师亲自指挥并做技术指导。每打完一板老师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几个人稍事休息,另几个人马上拆下木板向上重新搭槽。就这样循环反复,一堵墙打够一定高度后,再起另一堵。经过一个假期辛勤劳动,操场的围墙终于打了起来。老师们却累瘦了,手上的血泡也列成了一个个血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经过近一年的施工,两排20间崭新的红砖蓝瓦的教室矗立在原校院南面;一个由土板墙围成的,有200米跑道的大操场,展现在大家面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78年伏假开学,所有的初中班及初中教师办公室都搬进了新教室。看着崭新明亮的教室,孩子们群情振奋、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跑进了教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这20间校舍的扩建,为学校办好初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占用民房的小学生搬回了学校;实行二部制的班级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改为全天上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七、师生合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全面恢复高考及各类升学考试制度。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步入了正轨。“抓纲治校、向45分钟要质量”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全体教师积极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在我校蔚然成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经过短短一年的努力,我校第八届(1978年)就取得了12名毕业生考入沙城中学或存瑞中学高中的好成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第九届毕业班(1978年8月—1979年7月)是恢复升学制度后的第二届。上级对这届学生要求是:“三年课程两年学完”。初二就发了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课本。必考科目,有班主任李桂春教语文,王秋梅老师教数学,孙加有老师教物理、化学两科。对三位老师来说可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呀!所以加班加点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三位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经常在一起研究教法,探讨如何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还一齐家访。因此,被个别老师开玩笑地戏称为“三人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同学们考出好成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毕业班每晚增加两节晚自习课;2.成立了课外学习小组;3.培养学科骨干,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使其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到周日或节假日,班主任老师李桂春抽时间到学生家,边家访边检查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王秋梅老师的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只有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家。到了节假日,王老师的家便成了课外学习小组学习数学的第二课堂。这个小组刚满意地走了,那个小组的的同学又来了:“王老师,这个应用题我们不会做”一个同学拿着课外书中的试题说。王老师看了看试题,让同学看清所求问题后,便从已知条件入手,一步步循循善诱地引导。直到每个同学满意的点头,脸露微笑为止。就这样,王老师课上认真教到、课后耐心地辅导,使同学们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这个班的李振富是个留级生,学习基础差。留级后,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在学校他认真学习,放学后或节假日,他一有时间就放着小炕桌、坐着小板凳在家复习。晚上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或蜡烛学习。班主任老师每次去他家,都会看到这种学习情境。为此,多次在班里表扬他,被树立为班内刻苦学习的典型。在他的学习精神带动下,班内你争我赶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届有15名同学考入沙城中学或存瑞中学高中。李正富和李斌德同学还达到了中专录取分数线(遗憾的是没被录取上)。本届学生是我校有史以来考入高中人数最多的一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八、服从大局 初中办学圆满收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拨乱反正后的窑子头学校初中一步步走向了正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得到上级领导和村民的充分肯。可以说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80年进行学制改革,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根据上级精神:初中由村办改为社办。我校初一、初二学生全部集中到存瑞公社中学继续读书。村干部及村民不乐意,孩子们更不愿意每天跑到二堡子村去上学,老师们不忍心失去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还有部分民办教师因此失去了自己钟爱的教师岗位。但是为了顺应形势,只能服从大局。伏假开学孩子们不情愿的到存瑞公社中学读书去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至此,我校从1969年到1980年历时十一年办初中的历史圆满结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回顾这十一年的办学史,即有文革时期课堂教学的失落,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有办学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有培养出一批批合格毕业生的喜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这十一年中,从我校毕业的初中生,经过不断地学习深造,他们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成为了企业家;有的扎根农村担任了村两委干部全心全意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有的办了个体小企业解决了家乡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有的在美术、文艺上造诣很高成为名人;还有的在金融、医疗、林业、公安、建筑等各个行业里做出极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总之,这十一年,是窑子头学校办学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定会在窑子头村的办学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2022年5月20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李桂春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李桂春,男,1957年3月生。1972年12月,窑子头学校初中毕业。1976年10月--1992年10月,窑子头学校任教。其中,1984年8月-1986年7月,怀来师范学校读书;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任学校分校主任。1992年11月-2017年2月在存瑞中心校任教,其中担任了23年的教导主任。大专学历,怀来县师德先进个人,怀来县三育人先进个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