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美篇

长安

<p class="ql-block">《天山情》长篇小说序</p><p class="ql-block">苗永和</p><p class="ql-block">《天山情》 是一部描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的书。讲述了一群守卫在兰新线铁路大桥上的解放军战士和支边青年、铁路工人、沿线群众团结奋斗、生死离别、休戚与共、爱情婚姻的故事。写这个故事是我几十年来一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虽说几十年来我作了无数的梦,然而令我魂牵梦绕、心潮澎湃、难以忘怀的依然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军西部边疆之梦</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我穿着还尚未佩戴帽徽领章的军装回家乡吃了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饭,便告别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跟随着接兵队伍,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闷罐子火车,沿着古道丝绸之路,开始了从军新疆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兵车越过兰州黄河大桥,穿过荒山秃岭,夜以继日地在荒漠戈壁上爬行。我耳听窗外阵阵呼啸的烈风,眼望古丝路之上残垣断壁的长城和逆风行舟的驼队,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西游记》上的唐僧取经,想起了张骞出使西域,想起了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驱赶匈奴,想起了彭德怀元帅和王震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想起了全国支边青年奔赴边疆……从此我和新疆接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人生漫漫,回首往事,心潮激荡,数十年的人生之旅,数十载的风雨人生,入伍戍边的军营生活让我刻骨铭心,同甘共苦的战友们让终生难忘。我耳旁经常响起一个个战友熟悉的声音,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战友的面孔。他们有曾经日夜守卫在兰新铁路线上的亲密战友,有常年跋涉在沙海戈壁的测绘兵,有屯垦边疆的兵团人,有响应祖国召唤奔赴新疆支边和上山下乡到农村的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从部队转业回西安数十年来,我曾三次踏上丝绸之路寻梦,重温当年的记忆,回味当年的故事。望着窗外熟悉的景物,我心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一幕幕影子在我脑海里浮想联翩。为了抒发感情,寄托梦想,我给报纸上写过散文,给网络上写过博客,更拍过许多照片和视频,转发到微博,传递到微信,和战友、朋友、网友们来共同分享。尽管如此,我仍然不能释怀,于是就萌发了创作的欲望,用小说的形式把这些人物在故事中塑造出来,让后来人也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这么多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了追求理想,响应国家召唤,离别家乡,告别父老,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支援新疆,保卫新疆,献身新疆。这便燃烧起我写作《天山情》这部小说的激情,也开始了我朝圣文学的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小说《天山情》的开头是以兰新线守桥部队战士陈南京复原地方后在政治风暴初期被打成反革命遭羁押途中跳车逃跑开始,讲述了兰新线煤窑沟铁路大桥军民在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雨中的鱼水真情,战友情深。这段情节源于我军旅生活中的亲身经历,经过文学创作,提炼,塑造,移花接木写作出来的。那时我们部队正在守卫千里兰新线新疆段的重点三座大桥和三个铁路隧道,我在列车上亲眼目睹过被群众组织打成反革命的无辜同胞伺机逃跑的场景,他们蒙冤的屈辱,求生的欲望,至今历历在目;我还经历过自己的战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不幸遭遇……所有这些,就促成了我在小说开篇讲述陈南京跳车逃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兰新线是丝绸之路上的铁路大动脉,桥梁、隧道是兰新线上的重要咽喉。为了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叙事简明、方便,集中笔墨,我把我们部队守卫在新疆境内千里兰新线上的重点三座大桥和三个隧道只写了煤窑沟大桥和达坂城隧道这两个地方。</p><p class="ql-block">茫茫戈壁,丝路漫漫,兰新铁路线像纽带一样把新疆和内地紧紧相连,把各族人民连接在一起。她凝结着军民的团结,民族的友谊。陈南京选择在自己曾经守卫过的大桥处择机跳车逃生,是思亲欲望和军旅感情的最终选择。如今落难,是昔日被他抢救过的学生所在的煤窑沟铁校老师尚新月、马雪莲和铁路工人戈爱国、杨进仓周秀梅夫妇、维族赤脚女医生阿依古力等伸出了救助的手,是自己从军过的部队的战友阿拉木汗、龚峰等给了他兄弟般的帮助。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军民情和战友情,也为全篇《天山情》小说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更留下了我们守桥部队在兰新线和人民群众建立的鱼水感情。我通过守桥部队身处荒漠戈壁的典型环境和适逢政治风雨的典型背景,描写了部队在缺粮少煤的情况下,铁路民众对子弟兵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描写了来自北京高校的一行学生赴新疆串联途中经过煤窑沟铁路大桥时,一个名叫肖云的姑娘和解放军战士王连海发生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兵团女战士顾彩虹来守桥部队探亲时所表现的正义和勇敢精神……总之,开头写这些,是为了给后面故事中的人物出场铺好路子,以更好地反映他们的生活、爱情、追求和理想。</p><p class="ql-block">新疆有大批来自全国的支边青年,我接触的上海支边青年最多,有在铁路的,有在兵团的;有当工人的,有当教师的……于是就有了我在小说中塑造尚新月、戈爱国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他俩来自上海黄浦江畔,共同的理想和真挚的爱情使他们走上了支边新疆的道路,并把他们的青春和铁路紧紧连接了在一起。无论尚新月在兰新铁路沿线学校当教师,还是戈爱国在铁路线上当技术员,使命和命运把他们与铁路沿线的解放军部队紧紧相连,他们亲自经历感受了守桥部队的救命之恩和测绘兵的不解之缘与英勇献身精神,从而演绎出一个个军爱民,民拥军和千里兰新线偶遇亲人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政治风雨中,我在学校军训过,看到过学校有的家庭因为派别斗争,导致夫妻离婚,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反目为仇的悲剧。因此笔下就有了马雪莲、张文革这两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从事教育的代表人物。我通过对两个恋人在抢救陈南京过程中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一对未婚夫妻在那场政治风雨中的不同立场,揭示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的真谛,最终使他们走向棒打鸳鸯各自飞的不同道路,并为下文写马雪莲相识相爱测绘兵王顺利留下笔墨。</p><p class="ql-block">守桥部队、测绘部队,是我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亲密的战友、兄弟和姐妹,有战友们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牺牲精神,有当兵人的青春岁月、爱情故事和儿女情长。火热的部队生活就是我创作的源泉。小说中所塑造出的陈南京、李金山、龚峰、阿拉木汗、刘吉祥、苏抗战、王世华、杨平、雷长安、薛西安、秦一兵、吕玉姣、刘筱筱、李玉普、王顺利、梦白杨、肖丽和王丽珺等人物形象就是他们的化身。通过讲述守桥部队在深夜抢救戈爱国、尚新月一家煤气中毒和测绘兵在沙尘暴中舍生忘死、英勇献身抢救测绘地图等故事,描写我们部队的戈壁生活。</p><p class="ql-block">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她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胞。艾学农、达仁堂、刘桂花、叶倩、苇花、耿彩菊、耿兴福等来自内地寻求生活之路的人们,都在新疆扎根、开花、结果,演绎人生……</p><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政治风雨的产物,是教育和改造干部劳动的地方。我之所以在小说里写被打倒的老干部吕学文他们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主要来源于我以下几个生活素材,一是那场政治风雨初期,上级为了保护老干部的人身安全,防止暴力行动把这些老干部抢着去批斗殴打,就把自治区几个老干部藏在我们军营里,让我们部队保护起来,我亲身经历过他们的生活片段;二是那场风雨期间我在地方五七干校当过军代表,亲眼目睹过他们的劳动改造;三是我战友是个孤儿,抗日战争中父母在战场上都牺牲了,是他父母亲的战友把他养大成人,以后他父母的这个战友就成了他的养父。政治风雨中他的养父同样受到冲击。这些革命老干部都是解放前参加工作,扛过枪,打过仗,为人民立过功。综合这些素材,我就创作了吕学文和尚新月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中父女相识相认的章节。</p><p class="ql-block">知青下乡,也是那场政治风雨时期我所经历过的事情。那时我在铁路中学搞过军训,住在学校和中学生朝夕相处,对他们的生活和下乡到农村深有感悟,所以在《天山情》里我特意倾注笔墨和感情,着力塑造了曲栓子、阎崇斌、简雪芬、蔡菊英等知青人物形象,描写他们的上山下乡和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天山情》中我写梦白杨带领家乡人远赴新疆伊犁买马章节,是为了反映当年农民生活的困境。那年月,农业生产缺少耕畜,用人力拉马车司空见惯。为了发展生产,解放人力,内地生产队千方百计找熟人穿针引线到新疆伊犁买马;我在部队营地亲眼目睹了家乡人远赴新疆买马的经历和艰辛,所以就写作了老干部吕学文和复员军人梦白杨帮助家乡人买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反映丝绸之路上兰新铁路线守桥部队战士复原地方后的生活现状和昔日军民结下的鱼水深情,我特意描写了军嫂马雪莲被组织委派赴陕西西安学习的章节,使她在西安古城见到了久别重逢的陕西籍复员老兵李金山、龚峰、吕玉娇、李涛等,并一起千方百计帮助老兵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其中比较典型的故事就是帮助远在新疆伊犁服刑的陈南京给其父母照一张照片寄过去和帮助遭遇婚变的李金山寻找失踪的女儿……</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后的盛事,为全国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希望。我通过马雪莲西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代青年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也为热爱新疆,建设新疆而考入天山大学的蔡菊英、麦穗……等知青的崇高理想渲染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我写《天山情》以丝路上兰新线所发生的故事开头,以丝路上兰新线所发生的故事结尾,这样前后呼应是为了力求这条凝结着民族情,军民情,战友情的丝路之情源远流长,万古长青。尽管写到尾声还没有找到李金山的女儿,但这些情还在继续着,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我创作《天山情》是自己一次心路上的朝圣,也是自己文学之梦的一次远游。有雨雪,有泥泞;有阳光,有雨露;有艰辛,有快乐;有希望,有寄托。写作七年来,我曾数次住院,她带给我希冀,带给我慰籍,带给我力量,带给我充实;她伴陪我,滋润我。我想她能和读者见面,也算是我完成了战友们、朋友们的一次重托,也算是我献给热爱新疆的朋友们的一份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永和,男,汉族,中共党员,全日制西北大学法律系毕业,文章曾发表于《新疆支部生活》、《西安晚报》、《徐州日报》、《金秋杂志》等,其中《朱鹮飞进世园会》一文获得《我心中的世园会》纪念奖;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五十五万字、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天山情》、《天涯明月光》两部;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获《祖国在我心中》全国摄影大赛组织奖和陕西省摄影家协会摄影四十年贡献奖、陕西首届摄影奖,作品曾发表于《经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陕西画报》、《西安晚报》等报刊杂志,执行主编了《祖国在我心中》全国摄影大赛《税务之光》大型摄影画册。</p><p class="ql-block"> QQ: 1425056695 ,电子信箱:1425056695@qq.com</p>

新疆

兰新线

战友

部队

天山

风雨

故事

支边

守桥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