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民国《南汇县志》的江家路口)</font></h3><div> 原川沙县(现浦东新区以下同)有些镇、村是以路口命名的。川沙县以路口为名的镇、村主要集中在川沙县城(现川沙新镇)以北和以东地区,且均在内捍海塘(宋皇佑四年所筑)和外捍海塘(钦公塘)两侧。<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路、江镇河)</font></h3><div> 钦公塘上的江家路口(后为江镇,原有乡建制、镇建制,现在祝桥镇江镇社区)、蔡家路口(原有乡建制、镇建制,现为合庆镇蔡路社区)、杨家路口、邱家路口(现两地名已经消失)。凡称之谓“路口”者,有三个成因,一是此处是古代盐场挑盐工、砍柴(煮盐用芦柴)工休息之处;二是此处开店经营的第一人的姓氏或是成为该路口的第一“姓”字,三是此处必有大姓族群居住;四是此处必有道路向东通向海边,方便移民后裔用插网捕鱼(即围网捕鱼)、捡拾贝类,采摘芦叶,收割芦柴。<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家”字和“口”字逐步退出地名用字,如现合庆镇的蔡家路口后来就成了“蔡路镇”和“蔡路村”两个地名。如江家路口更为奇怪,只用了一个“江”字作为镇名。<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为汇北重镇——江家路口</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川南奉公路、晨阳路北绿地)</font></h3><div> 钦公塘(现华夏路北称东川公路、华夏路以南称川南奉公路,以下同)以东大多成陆于明万历年间至乾隆初期的五六十年之间,这段时间是浦东成陆最快的时期。江镇原属南汇县(现浦东新区,以下同),原名“江家路口”,因有江姓大族聚居,民国《南汇县志》有“江家路口”标注,属七团乡。1950年6 月划归川沙县,此时江家路口已经叫江镇,设区政府或乡政府。东、西两条老街则为东街村、西街村,另有南街村。<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老街东)</font></h3><div> 清乾隆年间,所在地的江姓大族首先在江家路口东侧开了一家豆腐店,一时间,钦公塘和东、西街形成了十字形街坊,人们将其称为江家路口。浦东有句俗语说:“先开豆腐店,后开肉庄店”,浦东大多数集镇都经历这么一个过程。<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清末民初,江镇凭借水陆两路的方便,一时成为汇北(南汇北境)重镇。上世纪三十年代、江镇有开往周浦、上海的定班手摇船(后为小火轮);以及陆路上的小火车(庆宁寺至祝桥,抗日战争中祝桥至小营房被毁)的交通便利,吸引着四方商贾前来开店设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老街西)</font></h3><div> 1949年以前,江镇已经有糖坊、糟坊、染坊,浦东人历来将一个镇有这三坊者为大镇,其他五金店、饭店、肉庄(各5 家)、鱼行、蛋行(各6家)、茶馆、烟纸店、豆腐店、理发店、制鞋店、嫁妆店、糕团店等等一应具齐,共有店家一百十四家。其中糕团店可与周浦“三阳泰”相媲美。就连上海一些知名的肉、蛋、蔬菜批发商也来江镇收购各类农副产品。旧时,江家路口南侧的洋桥河停泊的大小船只长达两里。开国少将谢振华(川沙解放时为解放军30军军长)在回忆文章《兵贵神速》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军比野司(即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笔者注)规定的期限提前了一天,逼近川沙以南的江家路镇。”说明江家路口在1949年已经称为“江家路镇”。<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水闸南路)</font></h3><div> 旧时,江镇西街倒也有名人叱咤风云。金王谟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金文采是国子监太学生。父金乾,乾隆六年武举人。金王谟从小酷爱武术,又受名师指点,武技日进,乾隆十九年进京赶考,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任四川雷波府卫守备期间,受他人牵连而贬往守甘肃某边关,后官复原职。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随福康安远征台湾,翌年病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老街西10号老楼房)</font></h3><div> 西街上另有一位张延仁的中医,他在上海方浜路著名中医师夏应堂处拜师学医。学成归家坐堂设诊,从不讲诊金多少,对贫苦病家更是免除诊金,深得百姓称赞。他还组织名医在每年夏季举办冬病夏治义诊。与陈桐侯创办《南汇医报》,互相切磋医技,两人合著《浦东医林初集》、《内经新解》。并热心助学,1946年发起集资扩建江镇小学,1948年与俞俊杰等工商业者集资创办江镇中学前身的竣德中学。<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新建路商业街)</font></h3><div> 新中国成立后,疏浚洋桥河为江镇河,1963年建造了江镇河套闸,使江镇地区旱涝保收,40吨船只直通大海。江镇河两岸的商业得到发展(尤为川南奉公路以东),北岸为江镇路,南岸为水闸南路。后来扩建了新建路商业街。现江镇河水闸已经拆除,笔者采访时有挖泥船正在老套闸处操作。<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江镇中学新校舍)</font></h3><div> 因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江镇的规模逐渐缩小,现在的江镇成为祝桥镇的一个社区。但是,镇区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居住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江镇中学新校舍彰显尊师重教;川南奉公路东侧、晨阳路以北的绿地鸟语花香,一片祥和。<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在江家路口南三里,原有施家路口(即现施宏路),旧时也称施家棚。称施家路口和施家棚,因施阿炳在此路口搭棚做小生意。但当时施家棚名气比施家路口畅响。新中国成立时取施家路口之施字,取六团湾镇之湾字成立施湾乡,后成施湾镇。旧时,施湾镇商业主要集中在钦公塘以西,新中国成立前有30多人经营15家店家。新中国成立后向川南奉公路和施宏路扩展,老街逐渐消失。 在江家路口北二里有华家路口,即现在川沙新镇华路村的由来。华路村在清代中期有多姓在此聚居。奇怪的是在华路村的姓氏中,姓华的几乎没有,问当地居民华家路口出典原因,均只知有姓华之人在路口开店。旧时华家路口的商店不多,但茶馆倒是有五、六家,主要是南端有凌秀峰毛巾厂的缘故。新中国成立后,店家联营逐渐减少,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只有供销社的下伸店,现在已经没有商店,只有五六家平房有点旧时商家的样子。<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蔡家路口成了镇、村名</b><br></div> 明代崇祯五年(1633年)唐瀛洲学士蔡允恭,传至三十八世孙蔡益充,自横沔(但有较多文章将其错写成“黄沔”)迁居八团南三甲港(蔡路地区现仍有三甲路地名)。嗣后蔡嵩为四十二世孙,蔡锡晋为四十七世孙。至民国年间蔡宗汉、蔡宗嵚为五十世。<div> 自蔡益充率蔡姓迁居八团南三甲地区后,便成了当地大姓,且在清代为官有11代,于是有了蔡家路口,后续演变成蔡家路、蔡路,且成为乡、镇政府之地。2000年,成为合庆镇蔡路社区,东川路西侧有蔡家村,并有东、西两个蔡家宅。<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顾成天花鸟画)</font></h3><div> 蔡嵩为清代雍正年间的宗人府丞,但此人在官道之中喜打小报告。特别是著名诗画家顾成天(1663-1744),一向看好蔡嵩,但差点被蔡嵩巫陷。雍正年间,顾成天客居蔡嵩家,蔡嵩得知其诗中有《咏皇城草》一诗,怀疑诗中有讥讽朝廷的意思,便向他要来全集呈给皇上以示告发,谁知雍正皇帝看到集中的《挽圣祖诗六章》后,感动得流下泪来,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忠君爱国的不朽诗章,特旨召见,“钦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留在御书房做皇太子(即乾隆皇帝)的教师,并赐居澄怀园的花语山房。著有《燕京赋》、《三重赋》等六书,都列入四库总目,传于后世。顾成天却因祸得福。<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顾成天书法)</font></h3><div> 蔡氏迁至三甲港后,集居于“外捍海塘”以西。蔡氏既是大姓,又是历任朝中官臣,因而朝廷准其建造三踏步豪宅。豪宅气势宏伟,四埭进深,门面浮雕文人武士多姿多彩,门窗木雕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豪宅最后一埭中厅为族中祠堂,供奉牌位。三踏步住宅远近闻名,可惜在1978年开挖川杨河时拆除,当年笔者在川杨河工地搞宣传却不知。后三次到蔡路地区查询,最后是包家宅的一位85岁的老太太告诉我,在黄色墙面厂房东边有座小楼前的川杨河中,那就是在蔡路村杨家宅的最西端、包家宅的南端了。<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蔡家路口的成镇只与蔡益充的蔡姓有关。到清乾隆年间,蔡家路集镇上只有几家小商店、小摊贩。到了清光绪年间,集镇上有豆腐店、鱼行、肉庄、饭店、点心店、烟纸杂货、切面水作、药店等几家商铺。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里人蔡荣卿、吴少甫等募捐建造“清宴庵”(又称杨爷庙)。由于“清宴庵”每逢初一、月半烧香,特别十月半出会,场面壮观,由此,蔡家路口逐渐兴旺起来。蔡路镇由于遭受战乱等因素影响,1949年前发展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相当迅速,成了毛巾之乡,有了上海市第一家公社级红十字医院,东川公路两侧和东侧的塘东路商业街得以兴旺。蔡路公园和东川路绿带建设令人眼目清亮。在前几年的农村庭院建设中,80%的农家有了个小花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蔡路东川路街景)</font></h3><div> 在蔡家路口北应该还有杨家路口和邱家路口。清代曾在这两个路口设传递战争信息的烟火墩。该杨家路口杨氏始祖为杨萧塘,但是笔者在采访之中,却无人知晓杨家路口和邱家路口,说明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这两个路口并不出名,可能也没有开设商店成镇。<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文稿完成于2022年4月15日)<div>(图片拍摄于2022年4月至6月9日)</div><div>(美篇制作完成于2022年6月12日中午11:30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