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枪的记忆

山川

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枪迷,但是我一定可以说我是一个喜欢玩枪的人。<div>  大凡男人在孩提时代都喜欢玩具枪,昨天做核酸检测采样时我还看到一位小朋友一本正经地穿着迷彩服背着支上了刺刀的玩具枪在排队。我也喜欢枪,小时候曾经借了邻居同伴一支勃朗宁铁皮玩具手枪玩了一星期,结果玩坏了。</div><div><br></div> 我小学时有一位同班同学叫钱国昌,记得他姐姐时一位基干民兵,有时会带回一些训练后留下的子弹壳。有一次他把两排上了子弹头(应该是打靶后拣回的)的子弹壳带到学校来,我爱不释手,借来玩了很长时间才还给他。 长大以后我仍然喜欢枪。<div>翻开我的工作笔记,在中缝和边角上常有我在开会作记录时的“花边”创作。倒不是我常开小差,那都是我在边听边有无意识的涂鸦。</div><div><br></div> 我涂鸦的都是“枪”。 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我拥有自己的玩具枪,但是我有过自己制作玩具枪的的经历。<div>  1966年刚刚进初中的时候,这种用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制成的火柴枪在男同学中一度很流行,这种枪技能打响还能射出火柴棒的玩具枪具有一定的危险性。</div><div> 当时还有一种男孩喜欢制作的火药枪更危险。那种枪其实就是古时候的火药枪,只不过是要小得多,一般用作枪管的铁管口径只有5毫米左右,长度也不过是十厘米。那时候在男孩子手里这种铁管一度成为“抢手货”。</div><div> 记得当时常有看见被这种“玩具枪”射伤的男孩。我同班同学余海鸣的手指就被这枪里装有的小铁钉射穿过。</div><div> 后来这类“玩具枪”就被禁了。</div> 那个没有书读的年月里,我和我家对门的一个大我两三岁的玩伴经常在一起,他喜欢小制作,拥有一个装有很多工具和零件的“百宝箱”。我们俩闷在家里搞起了“枪”的小制作。<div>  这是我俩的设计图,我印象很深刻,现在画起来一点不费力。</div><div>我们制作完工后,把从火柴头上剥下来的火药填进枪管,有塞了些棉花进去封住,然后往枪管后面的钢片里放了半粒“火药子”(易燃易爆的,但那时候有卖)。我的这位玩伴拉栓、击发,而我则手捂耳朵在一旁紧张的看着。</div><div> 一下没响,两下没响,三下还是没响,于是停下手来研究,发现是撞针和钢片碰撞的位置不对。我的玩伴开始重新摆弄钢片,而我就低着头拿起手枪继续试验击发。</div><div> “砰”的一声巨响,惊呆了房间里的所有人。当时我是坐着的,我的朋友是站着的,而枪口正对着他的腿。万幸的是当时是试验,火药不多,封口的是一小团棉花,所以我的玩伴只是感到腿上被什么捶了一下。</div><div> 枪声惊动了玩伴的父亲,挨了一顿骂之后被“禁枪”了,但是我觉得这把手枪绝对专业。</div> <p class="ql-block">  我玩过的第一支真枪,是这支苏式步枪,也就是莫辛-纳甘步枪。</p> 那时我已经是作为知识青年到江西插队落户,在生产大队的民办小学里教书了。<div>  那时候农村里有民兵组织,一个公社是民兵团,一个生产大队是民兵营,而作为基干民兵手里都有枪支的,一般都是个人自己保管。</div><div> 当时我发现大队部的广播室里经常会放有枪支(没有子弹),我就利用学校午休时间到广播室去玩枪。从那时候起,我对枪的理性认识转为感性认识了。</div><div> 我无师自通,枪的基本结构,击发原理,枪栓的作用,抢膛,标尺等等,我全明白。</div><div><br></div> 我玩到的这种枪是抗美援朝时武装我国志愿军的,1953年中国还购买了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相关资料和生产线,自行生产,并定型为1953式步骑枪,直到1960年才停产。我玩的这支枪从它的枪托和护木上的划痕来看,应该是抗美援朝退下的,比较旧。<div>  这枪使用的是传统7.62*54毫米步枪弹(7.62毫米是指枪的口径,54毫米是指子弹壳的长度),威力很大,该枪最大射程为1800米,所有可以用来打工狙击枪使用,最近几部描写狙击手的电影里看到的就是这种枪。</div> 这种7.62*54毫米步枪弹在当时是一种传统的、标准化的子弹,在一些步枪和机枪中都能使用。<div>  由于这种子弹威力大,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也大,射击时一定要将枪托紧紧抵住肩膀。有一次大队民兵到山里打靶,我跟去看了,大队妇女主任由于没有按照要领操作,开枪后她立即把枪给扔了,枪的后坐力差点没把她的锁骨打断。</div><div> 遗憾的是这支枪我没有实弹射击过。</div> 这一挺捷克轻机枪也时不时的在广播室里出现过,当然也逃不过我的手,就差没把它给拆了。<div>  有一次跟着民兵到大队部后面去试枪,清脆的枪声和射手趴在地上射击的模样,就让我想起电影《南征北战》中仲星火扮演的那位机枪手,端着的就是这挺捷克轻机枪,哒哒哒的点射让我着迷。</div> 这是同样在广播室里出现过的加拿大造轻机枪,我同样印象深刻。这些枪应该都是解放后从部队退役下来武装农村民兵的,我是民兵,但不是基干民兵,所以没有枪。<div>  这几种机关枪使用的都是7.62*54毫米子弹。<br><div><br><div><br></div></div></div> 这是驳壳枪,也称盒子枪,它的学名叫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国造。由于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二十响盒子炮。当年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的就是这枪,令多少男孩着迷啊。 毛瑟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虽然口径和步枪差不多,但是子弹壳的长度只有25毫米,而且子弹头是圆的,所以射程不远,穿透力也不大。 这枪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在抗日战争中很受我国的欢迎。但是射击时枪跳动得厉害,不容易打得准。有一次在公社看干部们在院子里玩枪,在砖砌的围墙上贴了张靶纸,几个人轮流射击,没有一个打中的。<div>  还有一次,公社的武装部长在我大队蹲点一个月,他随身带的就是这驳壳枪。我们缠着他去打狗(当时农村还处在不提倡养狗阶段的末尾),只见他端枪半蹲,瞄准村子小道上的一只狗连发两枪都没打中。</div><div> 后来我们中的一个知青好不容易问他要了一颗子弹,拿着枪装模作样和我们边说话边接近一只老狗,近距离对着狗脑袋开了一枪,那只狗连哼都没有哼就倒地而死。</div> 我用这枪开过一枪,那是在我到了公社文艺宣传队以后。那时我和几个同事到他们的村庄去玩,他们不知从哪里弄了把驳壳枪来,我要过来对着一棵大树开了一枪,并拍照留念了。 在农村时,这种冲锋枪也经常可以看到,当然,这也一定是从部队淘汰下来的老枪。<div>  54式冲锋枪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的PPS-43式7.62mm冲锋枪的仿制型号。而PPS-43冲锋枪就是苏联打德国鬼子时用的圆型弹鼓又称为"波波沙"冲锋枪的改造型,我国只生产了两年,1956年就停产了。<br></div> 这种枪虽然口径也是7.62毫米,但是使用的是同口径的手枪弹,威力不大。 这枪也是雷锋同志背过的54式冲锋枪。<div>  </div> 有一次一头头上长着大犄角的、水牛般大的鹿从山里跑了出来,被人们驱赶到我大队旁的一条江边。我大队的民兵营长先是拿了他的这支冲锋枪对着它连射几枪,子弹都没穿透鹿皮。紧接着他就其他人拿了支莫辛-纳甘步枪来,一枪就撂倒了大鹿。当时我正在教室里上课,只听到江边传来一阵阵的呼喊声和枪声。<div>  第二天我在县城的长途车站里看到一个人背着大大的犄角,心想这可能就是昨天那头鹿的,一问果然是。他告诉我那头鹿被打死后被江边的几个村庄瓜分了,而鹿角则被他收购了。</div> 54式冲锋枪我也拿在手里玩过,其实后来我国制造的微型冲锋枪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那时候农村里的民兵所使用的枪中也有新枪,也就是当时部队配置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 这是五六式冲锋枪,也叫全自动突击步枪。 这些枪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款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而它的前身就是苏联赫赫有名的AK47。 当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宣传画。 当年农村基干民兵中能拿到五六式的人一定是基干中的基干,而我很有幸与这支半自动步枪为伍了个把月。<div>  当时我在文艺宣传队,队里安排民兵训练活动,这支枪就在我的床头放了个把月,这个把月里我天天玩,而且可以每天实弹射击。</div><div> 幸运的是我宣传队里有一位同事的老公是公社汽车驾驶员,他经常为军工厂跑运输,不止一次的给过我一把一把的子弹。</div><div> 那时我在宣传队里主要是搞创作,可以不去参加生产劳动,在创作休息时,我就端着枪到外边寻找射击目标。有一次在屋前对着树上的一只麻雀开了一枪,枪声过后麻雀不见了,就看见飘下来几片带血的毛。</div><div> 有一天,我有了一次打狗的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div><div> 那天我照样端着枪来到屋旁的河边,对着大樟树上的乌鸦开了几枪,当我想返身回去的时候,我看见了这只大黄狗。</div><div>我拿枪瞄着它,却不敢开枪,一直在想我对着它开抢后时什么后果。正在我犹豫的时候,这只黄狗瞪着我感到了危险,它慢慢地后退,一直退到了河堤上。而我仍然瞄着它一步步的逼近,但还是不敢开枪。</div><div> 那黄狗夹着尾巴,又一步步的退下了河堤,而我端枪瞄着它又一步步上了河堤。</div><div> 宣传队驻地的周围很安静,人们都去劳动了,只有我和那黄狗却在无声的对峙着。那条黄狗退到屋子的墙边,也许是无路可退,也许是感到了自己的末日,它夹着尾巴一动不动的望着我。</div><div> 我开枪了,站在河堤上居高临下,对准黄狗的脖子扣动了板机。只见那狗随着子弹的冲击力弹到墙上又重重的摔在地上,抽搐了几下就再也不动了,墙上留下一滩狗血。</div><div>枪声惊动的人们,他们跑过来看见我拿着枪和地上的狗,明白发生了什么,我的同事立即把狗拖走了。</div><div> 当时已经不提倡打狗了,狗已经成为农民们的好伙伴。晚上领导到我房间来,告诉我那黄狗的主人很伤心,但是因为我是知识青年,又是宣传队的骨干,不好追究什么。</div><div> 我那同事告诉我,那子弹从狗脖子打进去只是一个小洞,出来却是碗口大的洞,难怪墙上留下那么多血。</div><div> 那天晚上我很长时间没有睡着。</div> 这支五六式自动步枪我也玩过,我的房东从大队领回来时这支全新的枪还裹着满是黄油的油纸。 这是我拿着支上了刺刀的半自动步枪在河边拍的照片,可惜一张我挎着五六式冲锋枪的照片找不到了。 后来再有实弹射击机会的时候,是我在1978年进入大学读书军训的时候了。<div>  军训实弹打靶的时候,每人是五发子弹,我啪啪啪的就打完了,每枪都是九环。我还利用我是“排长”的身份让军官同意让我打完我从农村带来的两发子弹。</div><div> 当全体同学都射击完毕后,那位军官端出了一挺苏式转盘几枪。这枪使我们在苏联二战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机枪,它用的是7.63x54mm子弹,威力无比。</div><div> 我们的那位军官把枪架好后亲自扣动了扳机,枪声很响,我们都捂住了耳朵。然后就听到军官叫我,“排长来试试!”</div><div>我很激动,上前趴在地上,按照要领先用中指按住扳机旁的一个按钮,然后可以用食指扣动扳机。只一下,像一阵狂风刮过一样,也不知道是打出了几颗子弹,枪口附近的草使劲的在摇摆着。</div><div>大学军训完以后,我再也没有玩过枪,但我一直在关注以后我国的枪械发展变化。<br><div><br></div></div> 这是我摸过的最后一支枪,95式突击步枪。它在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时作为驻港部队的制式武器之一第一次公开露面。<div>  这枪除了使用5.8毫米的小口径子弹外(5.8mm的穿透力是相当强悍的),还改变了传统的枪身,把弹匣放在了扳机的后面,我的理解是它在保证了枪管长度的情况下缩短了枪身,携带方便。但是我想可能士兵上一定面临要改变操作上的传统习惯。</div><div> 2011年,我有机会登上西藏亚东的乃堆拉哨所,看到我们的士兵挎着95式站岗,我忍不住摸了几把,也算是我摸过的枪啦!</div><div><br></div><div>枪啊,枪。</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