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村历史沿革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釜山村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诗村人</b></p><p class="ql-block"> 釜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村南的神头岭有神农炎帝活动遗存,村域范围曾是尧及其长子丹朱的封地。</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尽管不能证明高平釜山就是黄帝同众部落“合符”之釜山,但我们可知“釜山”为古代名山。</p><p class="ql-block"> 全国现有多处以“釜山”命名的地名。釜,即古代的锅,为百姓常用之炊具。只要是山体不大,顶部浑圆,远观之如倒扣着锅,即“形如覆釜”,都可称之为釜山。朗公山从永录乡铺头村看,形如覆釜,亦名釜山,《泽州府志》有载。釜山村名的来历和其西屏翰的黑山(又称燕山)形如覆釜而得名。即当地土音中之“虎山”或“豪山”,实为“釜山”之讹音。</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秦赵争锋,秦军沿秦川水(固县河)河谷逆水而上,翻越高平与沁水地界分水岭,然后沿釡山河谷而下,选择在村西北部的高阜安营扎寨,构筑垒壁,伺机向长平城进攻,那里即村民口口相传的“寨里头”,此地进可攻,退可守,后由此逐渐形成聚落,因山而名釜山,村域周边曾出土数件长平之战兵器,其中包括箭头和青铜铍。</p><p class="ql-block"> 釜山村西北寨关顶上有北魏石窟遗存,和丹朱岭石窟属同一时期开凿,有较高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彦,河内人,世为高平大姓,后徙居覃、怀。”《寺庄镇志•第二十五编人物•第一章人物传》记载,“王彦(1089—1193),南宋抗金名将,字子才,河东上党高平釜山村人。”据此推断王彦和釜山棋盘六院王姓为同族同宗。</p><p class="ql-block"> 据神头岭残碑记载,“金大定年,釜山浩二翁、郭六翁与炉家峪王翁,王报王翁,高良……”四村合力创修炎帝庙之善举。由此可见,釜山村当时已为一方大村。</p><p class="ql-block"> 明代曾设釜山西里,下辖三庄:釜山、德驿、地夺掌,属高平第十都。清代时釜山西里并入高良东里,仍属高平县第十都管辖。</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釜山村王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为村中大姓,王姓一族耕读传家,亦农亦商,在原来军寨的地方营建了现仍保留完整的寨头老院和寨头东西院。</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年间,王家一族亦商亦官,在西安及晋南一带做生意经商发家致富,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釜山村大兴土木,上下几十年间修建了十几个院落,最著名的有“棋盘六院”“王家老院”“王家会馆”“厅房院”“会则院”“绣楼院”“厅房院”等。同时期,全村鼎力陆续重修或创建“五阁八庙”,釜山古村的早期格局至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村制。釜山属高平县第二区(寺庄)管辖。</p><p class="ql-block"> 高平解放后,仍属高平县第二区管辖;1956年,取消区级建制,设釜山乡;1962年,设釜山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釜山公社又变更为釜山乡;2001年1月10日,高平市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釜山乡并入寺庄镇,釜山村属寺庄镇管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