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吃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说面条这种食物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年的食用历史,面条食用方便,即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快餐广被人们接受和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居住在海边的我最喜爱的面条就是蛤蜊芸豆肉丝开卤面,先把蛤蜊煮熟后剥出来的蛤蜊肉和蛤蜊汤备用,再把芸豆切成小段用肉丝煸炒倒上蛤蜊肉和蛤蜊汤,淋上鸡蛋这个汤卤就做成了,浇在下好了的面条上那是一个“鲜”不可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酷暑来临,老伴得以家传的凉面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面条煮熟后用凉开水过一遍,拌上麻汁、蒜汁、腌制好的香椿芽胡萝卜末、黄瓜丝即可享用,凉面解暑降温开胃,而且凉面做法简单方便,在山东的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吃法虽有差异但大致相同颇受百姓人家的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吃面的做法和口味,在中国很多城市的美食中面条甚至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招牌。历数各地有名的面条我吃的并不多,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兰州学习,早上出来吃早餐,路过一家餐馆时看到很多人在排着长长的队,又看见人们端着一碗一碗细细的面条,于是我也赶紧的排起了队。当快到了我的时候,我看到厨房里有几位厨师双手不断着抻拉着面团,拉起的面高过了厨师的头顶,然后又不断的在面案上摔打着,发出bang bang的声音,一团面在厨师的手中像变魔术般地来回抻拉着,当手中的面抻到很细的时候,用劲一甩便扔到了汽锅里,这样的拉面情景让我瞪大眼睛像是在看着一场艺术表演一样,煮熟的面浇上了牛肉和汤汁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兰州拉面。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兰州拉面的制作过程,也是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兰州拉面。虽说以后吃过不少次兰州拉面但总觉得比不过那次在兰州吃过的那样的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中国爱吃面的城市除了兰州应该还有武汉,在武汉当属热干面,我曾三次去过武汉,第一次是从重庆沿江而下在武汉上岸,那时的热干面没有现在这样出名,早餐的时候我又不习惯吃面,走过了数家热干面的店铺才找到一家粥店,所以到了武汉与热干面擦肩而过没有一点印象。真正品尝到武汉热干面是我第三次去武汉,因为儿子陪伴着我和老伴,儿子曾带着德国电视台专门到了武汉去拍摄武汉的热干面,所以这一次我吃到了过水碱面加香油麻酱的拌面—-热干面,在武汉自己吃热干面不如看武汉人吃的那样有滋有味儿,热干面也没有兰州拉面那样震撼的制作场景,更没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面卤规矩,热干面既是武汉人的早餐必吃的食物也是武汉人的快餐食品,事先煮好的面条拌上香油现卖现做,现买现吃。儿子说那次德国电视台的拍摄组对热干面的拍摄没有太多的投入,反而对武汉人的吃面的气势所撼动,武汉人早餐对热干面的热衷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年在青岛的江西路开张了一家老北京炸酱面的饭馆,于是我们慕名而去。一进门跑堂的堂倌就挥动着毛巾把我们几个迎了进去,一张方桌四个条凳尽显老北京的范儿,落座后不一会儿一人一碗的面条、炸酱和一碟一碟的黄瓜条、豆芽菜、香椿芽等面码端了上来,搅拌后吃起来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的可口,可能因为老北京炸酱面的的酱是北京人爱吃的黄酱加上甜面酱炒匀起锅,这个口味作为青岛人常吃的炸酱常用的本地的黄豆酱有所不同,黄酱一般是固体的需要调制稀释,而黄豆酱是浓稠的可以直接使用,也许水土不服的原因不到半年时间这家老北京炸酱面馆就关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爱吃面的人一般是买挂面了,不少挂着手擀面的面馆也是名不副实的都是机器压制的。手工擀面基本上可以说是退出了历史的“案板”,但我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擀面条,自己擀面需要先用碱盐和面再打个鸡蛋,这样擀出的面条劲道爽滑。自己擀的面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宽或窄,或粗或细。自己擀的面条不用过水可以直接下到事先做好的汤里,吃了有种把擀面时释放的能量补充进来的感觉,从入口到吞咽仿佛吃的不是一般的面条而是浓缩了的珍馐,让人胃口大开。所以至今我还保留着结婚时的一块面板和一根长的擀面棍,不时地自己擀上一柱面让自己的家人吃上一次手擀面来记住自己家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美食也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小孙子、小孙女时常点名要吃意大利面,反而对蛤蜊面没有太大的兴趣,意大利面的精髓是酱料用番茄、奶油、橄榄油配以各种海鲜、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复杂多变的酱料口味。我也曾在意大利的米兰一家意大利面的餐馆吃过正宗的意大利面,传说意大利面还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引进到可可西里而传播至整个欧洲,当我坐在经典的大幅油画下面拿着叉子在老外面前吃面感到特别尴尬,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叉子吃面条,相传最初意大利人吃面是用手抓,吃起来很不雅观,最后发明了四齿叉子,用叉子把面条缠在叉子上最后成为了吃西餐的餐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延续了四千年的面条成就了兰州的拉面,武汉的热干面,重庆的担担面,西安的biang biang 面,上海的阳春面,山西的刀削面以及北京的炸酱面,尽管吃法各有不同但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像缠缠绵绵的面条一样都是自己对家乡的牵挂和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得知我在写《吃面》的文章后,善做美食的女儿发来几张她在德国自己做的几款意大利面的照片让我参考,于是我也把我做手擀面的照片与之放在一起,世界如此之大,“洋面条”和中国面条就像放在了一张餐桌上,一起品尝,一起回味,这就是吃面才有的感觉,不管相距多远都能品味出吃面的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照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2年6月10日写于北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