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场上的“兰亭茶社”(探寻永兴商业古镇的历史一之八)

安守琴

<p class="ql-block">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兰不须花。赏联解意,史海钩沉。民国时期永兴古镇的“兰亭茶社”满含书香之气,它曾经是湄潭地下党的秘密接头联络点,联络着黔北和其他地方的秘密交通员,他们在此以喝茶聊天为名交接情报。还有一大批当地的进步群众和革命青年到茶社“品茗酣饮”,阅读地下党传送来的新华社新闻稿件。“兰亭茶社”曾是浙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地方。当年的“兰亭茶社”可谓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可容200人左右的两层木楼每一天都座无虚席,上至遵义、重庆,下至凤冈、思南、德江、务川等地的商人每逢赶场天都会在此一聚。</p> <p class="ql-block">在永兴场上创办这间茶社的人不是永兴本土人,而是四川南充人郑庭轩。19世纪末,郑庭轩随父母在四川南充做盐巴、茶叶、布匹等异地集市贸易生意,常年往返于南充、重庆和贵州黔北重镇湄潭永兴之间。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为了囤货,便于批量集中马车运输,每次往来都在一月之上,逐渐在永兴场上结交了不少生意上的朋友。</p><p class="ql-block">郑庭轩在南充与永兴的生意往来日益频繁,其生意重心也逐步向永兴茶叶等集市贸易上倾斜。为了兼顾全家老小生活,便于让独子郑孝康生活无忧,清末民初便举家从南充迁到湄潭永兴镇居住,并在永兴后街修建庭院式两层楼房一栋。</p><p class="ql-block">郑庭轩自幼聪慧过人,读过私塾,写一手好字,清未时曾在四川南充参加过秀才乡试。属于有文化、善经营,顺时事,吃得苦的生意人,是永兴集市贸易的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四川,重庆,两湖,江浙,两广等南方民族和现代经济加速融合,全国城乡经济向现代工商业发展,永兴场的贸易也随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日益兴旺繁荣起来,成为连接湄、凤、余、务、德、思、印江、铜仁等地的集市贸易交流中心。五天一次的集市贸易,覆盖面广,人员往来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经济往来十分频繁,集镇市场建设欣欣向荣。其时,永兴古镇建起了固定的古色古香的戏台子,每逢赶场日都有来自各地的戏班子或杂耍团轮番演出。集市上粮食,茶叶,布匹、工艺品、烟酒肉、家禽、牛马羊,木材等买卖应有尽有。外来落户商户逐步成为永兴集市贸易的主流,商家经营的品种、规模和数量增长较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处于永兴场贸易的黄金期。</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逝,郑庭轩渐渐年老,上世纪二十年代(约1920年前后)初,儿子郑孝康长大成年,但遗憾的是由于郑庭轩常年在外忙生意,忽略了对儿子郑孝康的管教。儿子也仗着家里殷实富有,养成了不善理事,游手好闲吸食鸦片的不良嗜好。</p><p class="ql-block">郑庭轩深知儿子的缺陷,为了保证家业不败,约束不善理家,过度耗费家业的儿子,从而建立起能够继续兴旺的家业,就在永兴街上为儿子迎娶了一个本地大户人家的姑娘汪国珍来郑家掌管家业,希望以此延续香火与来之不易的生意和家业辉煌。</p> <p class="ql-block">但,由于郑孝康游手好闲已成习惯,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不务正业之人,加之家庭富裕从而引起劫匪的注意。1927年初夏的一天,在郑庭轩出外办事之际,十多个劫匪突然闯进郑家,将家里的金银细软洗劫一空。郑庭轩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回家,他没有去清点被劫后的物品而是先问家里的人怎么样,当得知家人没事,他松了一口大气后说:“人在就好。”</p> <p class="ql-block">郑家被悍匪劫后,让郑庭轩心有余悸,他决定转行发展。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分析永兴集市贸易中很多人在街头小摊买茶解渴的特点,他决定将两层楼房卖掉变现,加上以前所有积蓄,大胆把中街(原永兴区公所隔壁)的三间旺铺从外到里,楼上楼下全部租了下来,快速置办大量桌椅等,不到半年的时间,专门为儿媳妇汪国珍开了一家当时规模最大,取名为"兰亭茶社”的茶楼。从此,永兴街上就有了第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茶馆。由汪国珍担起经营茶楼的重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此后茶楼生意越来越兴隆,镇上各方来客都到茶楼喝茶叙事交流,汪国珍还上门请了当时颇有名气的民间说书艺人蒲堤到茶楼说书,外地一些流动弹唱,杂耍等艺人也到茶楼卖艺,白天有戏看,晚上听怀书,十分热闹,一时成为永兴集市贸易的亮点。</p><p class="ql-block">茶楼每天从早到晚,始终保持很高的上座率。在经营上借鉴四川成都茶馆经营的特点,所泡之茶有,普通茶、茉莉香茶、板栗香茶、毛峰茶等。佐茶之物有,葵瓜籽、花生、香豆等。此后,郑家的家业有了新的起色,郑孝康也适应了茶馆人来人往的氛围,他不再往街上到处乱窜,还不时帮助招呼客人,端茶倒水。打哪以后近二十年,汪国珍陆续又生了三男三女,可谓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家业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黔北地下党组织在永兴展开抗日救亡工作。“兰亭茶社”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联络点。在抗战初期,当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何恩余,何少琦等经常接头往来频繁。何少琦与汪国珍之子郑科甲是同学,对其为人处世十分了解。加之“兰亭茶社”来往人多,容易联络接头。</p><p class="ql-block">何少琦经常以喝茶为掩护,开展地下党组织联络工作,郑科甲思想进步,他也知道何少琦是地下党人。郑与何彼此心领神会。何少琦曾暗示已将“兰亭茶社”作为地下党的固定联络点,希望关照和保密。郑科甲表示同意,经常安排他们到楼上包间谈事。</p> <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后,浙大东归。国共关系转为敌对关系。何少琦仍然经常来茶馆开展地下党对敌斗争接头工作。继续把“兰亭茶社”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郑科甲知道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谨慎,不时充当眼线,打暗语为他们报安危,掩护他们撤退。为防盯梢的敌人,何少琦还多次将手枪交与郑科甲暂时保管,以便安全撤退。</p><p class="ql-block">“兰亭茶社”这个地下党联络点一直到永兴解放,从未暴露。 </p><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何少琦夫妇落实政策恢复工作职务不久,还专门从贵阳来到湄潭郑科甲家里拜访,感谢当年对他开展地下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两人相聚甚欢,促膝畅谈两天。</p> <p class="ql-block">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到遵义、湄潭、永兴。在永兴设立分校,主要安排浙大一年级新生部和先修班约四百多人就学。浙大在永兴办学近七年,每年都要更换师生四五百人。</p><p class="ql-block">浙大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为永兴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逢星期节假日,“兰亭茶社”就成了他们读书、看报与当地人交流的常去之地。郑科甲生前曾说过,浙大学生李政道经常到兰亭茶社看书,浙大教授王凎昌就曾经带领学生到“兰亭茶社”喝茶休息,其间还专门向老板汪国珍了解永兴的风土人情,问问永兴街上的人对学生的社会印象等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郑科甲在母亲汪国珍的支持下,他考上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职业中学学茶叶专业,当时一起进职中的有牟应书、陈华渊、邹兆丰、李裕儒等进步青年。他们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职中学习茶叶专业课程的同时,经常到“兰亭茶社”现场实践,交流茶叶的制作工序等,对怎样从青茶到成品的选茶,晾干,制茶设备,泡制环境制茶的火候及温度,保管环境及器皿,茶叶栽培,嫁接,剪枝,施肥,采茶,晾晒,包装等进行广泛交流和实践,在茶叶栽培、制作、流程和精选等积累了经验,成为湄潭土生土长的第一批具有茶叶专业的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汪国珍与儿媳杨昌华继续经营“兰亭茶社”,生意仍然红火。直到1956年,国家对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兰亭茶社”和一街的"杨家茶馆"(杨昌华父亲杨占奎私有)也一同被公私合营改革后整合,两家茶馆合并后,将设备搬到永兴中街银行隔壁小巷上面,继续合作经营茶馆。杨占奎作为"杨家茶馆"代表参与经营和管理,杨昌华也作为郑家“兰亭茶社”代表参与管理。后杨昌华因患病瘫痪在床不能上班,加之丈夫郑科甲(时任永兴农场场长)又因被冤假错案关进监狱,婆婆汪国珍去世等等变故。1957年底,杨昌华被迫退出永兴茶馆。从而彻底结束了郑家茶馆的经营。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亭茶社”随时代的变迁而谢幕。</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行走在古镇苍老的青石路上,古朴的石雕,围屋似的院落,泛青的石门,透着光的四角天井…历史的气味让人感受到旧日时光的氤氲。所谓乡愁,就是从这些显见的文化遗存中浸出。</p> <p class="ql-block">遥望当年,永兴古镇有多少这样的茶社呀。而今, 生活在古镇的百姓世代更替,或悲或喜,却再也寻不到当年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茶社了!"兰亭茶社"已经成为了古镇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郑科甲的儿子郑晓宁、女儿郑娣芬。 </p><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复制、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