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印象洞场“客人”渊源百年变迁史》(三)</p><p class="ql-block"> 三、洞场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客人”文化影响了当地原住民,原住民的习俗也渗入到了“客人”文化中。一代代的“客人”与原住民的水火交融,入乡随俗,形成了当地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1、劳作。在这一带山村竹篱茅舍里,小背篓和锄头是孩子们的天然玩具,从孩提时代就跟随成人在地里劳作。过去这里的劳动分配:青壮年男子农事之后便外出肩挑背扛、赶集售物、帮工换工或出卖手艺等赚点钱补贴家用(木匠、铁匠按每天工1斤和1斤半猪肉价格计酬);妇女则上山砍柴、洗衣挑水做饭、照顾老人小孩管理田地、侍养家禽,纺棉织布或夜间挑油灯做针线活。次日凌晨鸡鸣,妯娌间竟相早起。乡邻里还把常年起五更睡半夜的年轻媳妇当作大家闺秀、有教养的评判标准,如此日复一日。生活环境所迫,加之传统观念形成的男尊女卑还表现在一些红白喜事悠闲场合,大都男多女少,只因“男不赶三朝,女不赶道场”的戒规才使妇女们在各家办的满月酒席中占绝对多数。</p><p class="ql-block"> 2、民居。洞场建房,首先考虑水源。多般选址靠近有自然山泉或能掘井的地方修建。过去大多用石块砌基,填平泥土,然后支以竹篱围边,茅草盖顶遮挡风雨。外迁客人来了后便把湘西,鄂西一带的木屋房子修造技术引到当地,洞场里一时间修的都是上面住人,下面养牲口的木瓦房子。后来有条件的则筑墙(四面撞泥巴墙)盖瓦。建造房屋还需根据房主生庚八字选择座向,乃至建造屋基、立房架、安大门入住新屋及安神打灶等都要选择佳日良辰,以图家境平安,人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3、祭祀。洞场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为到了一定年纪的长者预先选择阴宅的习俗,阴宅就是安葬祖先灵柩的地方,祖先长眠之地。在这里的传统文化认为将祖先的阴宅选择在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福地,将会给子嗣后代带来运势上的帮助;如若风水不好,后人运势上将会有起伏,轻则诸事不顺,重则会有性命之噩运。祭祀是农村最重要的民俗之一,本着“”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观念,任何细节都不能疏忽,否则死者不能安息、家属和宾客也不吉利。当长者逝世,主家都要在宗祠或厅堂摆设灵堂,杀猪摆酒招待来参加祭拜的亲友(一般都送些礼物),请“魔公”做“道场”或叫“开路”。画符设灵,敲锣打鼓吹唢呐,唱念经书。孝男孝女披上孝服头裹白布轮番跪在棺木灵前燃点香纸哭丧敬酒,哭念老人养育之恩和诀别悲痛之情,哀悼亡灵。(丧礼)通常持续一、二个昼夜,少数大户人家还加悬幡(注:加悬幡一般是给达到一定的岁数的有地位的或有特殊贡献的逝者才能上幡,不然宗族是不答应的),上刀梯,过火练,称之七天七夜以致半个月的牛角道场。俗称文武两教。抬棺出殡浩浩荡荡的孝男孝女、宾客、一路甩纸钱,放鞭炮引路、开路、欢送逝者也是一件隆重讲求的事情,气势悲壮。 </p><p class="ql-block"> 4、衣着 。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服饰。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有很大的区别,但服饰都是由妇女用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布料缝制而成。老一代人的生活过得比较贫穷所以洞场里乡亲普遍穿着自染织的深色粗布,补丁重补丁比比皆是,脏了用热水浸泡草木灰洗涤;多赤脚,有的还效仿瑶族用桐油粘烤足跟,使表层角质化,以便行走于山石荆棘之中所向披靡,晚间洗脚后踩垫木板拖鞋。除出远门挑运重物穿上竹壳草鞋之外,只有走亲访友或出入各种庄重场合,才会穿上布鞋换上新衣。 </p><p class="ql-block"> 5、食习。这里过去主食通常是将玉米加工煮成的干、稀饭(少数人家还可以通过玉米兑换大米留到过年时吃得上一、二顿“白米饭”)。用火麻油煮南瓜叶便是夏季餐桌上常见的青菜。用桥菜伴黄豆粉煮豆腐菜是比较好的招待宾客菜了,还有弯豆、猫豆、蓠芭豆、大饭豆、小饭豆、也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使许多男人嗜酒如命,劳动之余,炒上一碟黄豆也得喝上几盅自制嬉称“土茅台”的低度白酒。一般节日或来客时自制豆腐,宰鸡或购或赊少量的猪肉打上一次牙祭。春节习俗纯朴的洞场人至今仍保留着渊源流长的一些春节习俗。</p><p class="ql-block"> (1)、烟熏腊肉。一般农户到了腊月下旬即宰杀年猪过年。一般都有一两三百斤重,条件差点的村民卖掉部份肉等来年买回小猪喂养,剩余的用盐腌烟熏成腊肉。家家户户在火塘灶上悬挂烟熏成腊肉,可以预存数月乃至论年。平时都舍不得吃,到蓬节日或长者生日或有客人招待能吃上腊肉算是最好的菜了。</p><p class="ql-block"> (2)、“猪生红”和“水龙绷” 。 这里山高,气候凉爽,杀猪时兴吃“猪生红”即用生血加上煮开的水凉温在70度左右放入生血揽拌加入少量爆炒的猪杂即可。生吃猪生红可以清肺、清肝明目。“水龙绷”是一种用猪血、肉灌制进猪肠煮熟的食物。 </p><p class="ql-block"> (3)、压岁饭。除了年三十隆重的年夜饭,还要特意多煮些米饭,俗称“压岁饭”,它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米饭充足。</p><p class="ql-block"> (4)、挑头水。洞场里有新年挑头水的习俗,即大年初一凌晨一点以后到清晨之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到河边或泉水井去挑新年头水,挑回新年头一担新水,这一天里家人是绝不去喝去年存水的,因为乡亲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5)、走亲拜年。年初二,人们便挑着装有预留的成挂猪肉和阉鸡的箩筐走亲拜年。妇女及儿童多看重娘家打发的布匹、糍粑与红鸡蛋,而男人则聚在一起围着圆桌行酒令助兴、阵阵划拳声,伴随着添入蔗糖加热过的温酒散发出浓浓地年俗乡情。</p><p class="ql-block"> 6、娱乐 。过年最大的娱乐莫过白天打陀螺,夜间聚集一屋用毛巾捂住一人眼睛追赶他人捉迷藏,(俗称“打瞎猫”)或有请“七姐”,请“杨六郎”(众人分别围着事先选出来闭目静坐的一名男女,不间断地焚香唱念,使其入境偶见异常语态,即所谓七姐、六郎下凡)。撰写诗对。虽然山区人读书少,但也有求知欲者,并热衷于文学历史熟知地理会算卦的“文化人”。这些“贤达者”一般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经常出入各种公众场合,参与民事纠纷调解,主持宗祠活动或应邀处理红、白事务,撰写诗对、挽联,张罗礼仪。过年里,更是挥毫撰联,增添年味。即兴对歌,也是过年里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能歌者善知韵律的青年男女常见在劳作中、生产中、没有舞台没有戏台,在田头在地里信手沾来、开口即兴就唱的山歌、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来抒发男欢女爱的情感。当然有这些特长生的人也常常被邀请在婚嫁、娶、祭祀活动中成为特色民俗的歌手。</p><p class="ql-block"> 7、婚姻习俗。关于婚配对象,这里也近似中国多数农村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山里的娃儿大多早婚早育但也讲究门当户对,比如相亲的前提女方则看重男方兄弟妯娌少,田地多,有饭吃,当然也有娃娃亲,一经确定关系,再很难反悔。悔婚、自由恋爱是可耻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人脉关系网窄,通常相亲对象的来源于媒婆介绍或邻里、姑表、姨表的关系介绍牵线搭线,但在“乱亲不乱族”传统思想支配下,同姓中,无论间隔多少代都是禁忌的。 关于婚嫁习俗:分为“开口亲”、“订亲”、“结婚”三个阶段。农村办喜事讲究礼数如同门风那么重要,从订婚到拜堂成亲种种事项都要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来进行。此后,需经历过各式礼数、“插毛香”,“要八字”哭嫁等习俗、宴请亲朋过程,新郎新娘三天内不得同宿,婚礼第二天,新娘要拜见翁姑及男方亲戚。婚礼第三天早上,新娘挑水或到厨房下厨。此礼行毕,新娘即启程回娘家,谓之“回门”。村寨的婚礼,远近的青年们都可以赶来听歌唱歌,有的地方唱七八个昼夜。“山高皇帝远”,加上贫瘠的山旯旮,百姓婚礼就是这洞场里最热闹最浓重的活动了。(持续未完)作者:祖润、韩西、再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