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白鹿洞,延续千年的传奇

海军战士007(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也许孤陋寡闻,居然第一次听说庐山白鹿洞书院。为何这么说,因为这座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书院,居然“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进入白鹿洞书院,走在沿贯道溪自西向东的石板路上,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满目苍翠,能够感受到这座跨越千年古书院的沧桑之美。而白鹿洞名字的由来更富有传奇色彩。公元789年,洛阳人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并称为“白鹿洞”。</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原本没有洞,现在的白鹿洞,位于朱子祠后,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史料记载,该洞为1530年(明嘉靖九年)南唐知府王溱认为白鹿洞有其名无其实,便祭山开出一个半圆形石洞,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1535年,后任南唐知府何岩琢一只小石鹿蹲卧在洞内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如屏,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鹿洞”。</p><p class="ql-block">然而1714年(明万历二十四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此洞不应开,石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p><p class="ql-block">这一埋,居然让石鹿沉睡于地下368年。直至1982年,重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2米处发现石鹿,重新安放在洞中。石鹿历经沧桑,几经风雨,终于重见天日,也让今人有幸延续这一传奇之说。</p> <p class="ql-block">明代王溱劈山为洞后,筑台于其上。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江西巡抚曹汴在台上建“思贤亭”,寓“睹台思贤”之意,以追思先人学绩,激励后代学子。</p> <p class="ql-block">游走庐山,窥一斑而见全貌,更感悟江西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人文文化为中华文化的贡献极大,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形容绝不为过。沿白鹿洞入口前行约百米,贯道溪右侧伫立着一座“江西进士榜”朱红色牌坊,黑底金字格外醒目。资料记载,唐宋以降迄于明清的1300余年间,江西考中进士11000余名。其中晏殊、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文天祥等为杰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白鹿洞书院即产生进士102名。他们与历朝历代形成的庞大官僚集团一道,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在发展儒学,倡导风气,培育人才方面,影响后世700余年,也使白鹿洞书院获得“海内书院第一”和“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的现存建筑群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均坐北朝南的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从棂星门进入,依次经过伴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上方“万世师表”匾额,不仅彰显白鹿洞书院治学尊崇之源,也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并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当历史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进入现代社会,白鹿洞书院已不再具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历史符号。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白鹿洞书院参观,其中尤以刘少奇与白鹿洞渊源颇深,1927年曾在此养病,并于1959年再次光临白鹿洞。</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50余处,有明清以来的碑刻150余块,其中“白鹿洞”石刻4方,最早为南宋淳熙年间朱熹(白鹿洞、枕流)手迹,最晚为清代光绪年间张集馨(访道名山)手迹。</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白鹿洞书院,这里古树浓荫,夏日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枝叶,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吹来,摇弋的枝叶中虫声唧唧,令人浮想联翩,当年的莘莘学子就是在这清幽宜人的环境中伏案苦读,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p><p class="ql-block">美中不足的是如今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等相比,整体环境略显不足,个别建筑陈旧失修,碑林院内杂草丛生,影响了游客的观赏兴致,略有遗憾。当然,与白鹿洞的历史厚重感与影响力相比,自然瑕不掩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