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练:蒙蒙</p><p class="ql-block">摄影:张宇</p><p class="ql-block"> 月儿</p><p class="ql-block">后期:女神文化传媒</p><p class="ql-block">友情出镜:散原中学瑜伽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瑜伽 ,而是因为遇见了瑜伽 ,我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我们在讲台上是优秀的师者,业余课堂里是精灵!</p> <p class="ql-block">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散原中学第八届学生艺术节我们教师瑜伽队今天第一次正式在台上展示</p> <p class="ql-block">台上完美的展示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用汗水雕刻出的身体 ,棱角越多 ,遇到光的时候 ,就会越闪耀 。</p> <p class="ql-block">打磨自己的过程很疼,但最终能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p> <p class="ql-block">每次给自己一点点挑战,你就能一点点地走向完美。自信和快乐可以仅仅来之于你对身体的敏锐感觉,身体的变化所带给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不在于体式看起来怎么样,而在于你感觉着什么。臣服于你的身体和你的呼吸,慢点,再慢点…</p> <p class="ql-block">不是柔软才能练瑜伽 ,而是练着练着就柔软了 ,瑜伽就像给身体抹润滑油 ,让生锈的身体活力起来。</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都不忘纠动作,为你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讨论动作的规范我们是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红尘烟火中,总想剪一段时光给自己,让自己停下忙碌的脚步 , 悠闲的沐浴在例训的课堂里</p> <p class="ql-block">让锻炼后的喜悦和那些温情时刻,恰似盛放的花儿,在记忆中鲜活。</p> <p class="ql-block">瑜伽是心意的链接,是活着当下的自在</p> <p class="ql-block">不需要有多完美,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这才是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做到能力能达到的程度就可以了。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持续的练习,就是锻炼,这是关键。</p> <p class="ql-block">散原中学校史</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1853---1937),陈宝箴长子,字伯严,晚年自号"散原",咸丰二年(1853)农历九月二十一出生于修水县竹塅村,清末 " 同光体 " 诗派代表人物,清末 " 维新四公子 " 之一。</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于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1886年会试中式,1889年补殿试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正六品。因厌恶官场龌龊,未就职履事,在京城与众多维新志士交游,畅论革新。1895年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极力推行新政,陈三立积极辅佐其父,在罗致人才、擘划新政方面,效力尤多。其时,陈三立与湖北巡抚谭继询之子谭嗣同、陕甘总督陶模之子陶葆廉、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以“维新四公子”见称于世,而尤以陈、谭二公子著名。戊戌政变后,陈三立以"招引奸邪"之罪,与其父同遭革职,且"永不叙用"。</p><p class="ql-block"> 1900年,陈宝箴去世。陈三立在连遭革职、丧父后,更无心问政,每日以诗文自娱,且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但他一生并未真正袖手,对国家忧患、社会公益极为关注。如办学育人、南浔铁路、修史修志等,操心出力。</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人心惶惶,纷纷逃难。陈三立愤然说:“我决不逃难!”从此忧心如焚,一病不起。日军攻占北平后,知道陈三立在中国的声望,“欲招致先生”,“日伺其门,游说百端皆不许”,陈三立拒食拒药,五日而死。</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去世后,一代鸿儒张元济先生痛悼“戊戌党人尽矣!怆痛可极”!柳亚子先生也在诗中称“少愧猖狂薄老成,晚惊正气殉严城”。</p><p class="ql-block"> 散原老人的爱国精神感动着国人,抗战胜利后,在省、县社会贤达的强烈要求下,当时的江西省政府(省主席为抗战时驻扎在修水良塘的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于1945年11月7日的1713次省务会议上作出决定,将1937年创办于修水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更名为“江西省立散原中学”,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 后续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该校先后叫“修水县联合中学"、“修水中学”、“修水县第一中学”,“散原中学”则成了老年人的记忆。三十多年前学术界的“陈寅恪热”兴起,人们又萌发散原情结。本世纪初,在社会贤达特别是李国强先生(九江人,时任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强烈呼吁下,2004年,修水县政府决定在修水一中增挂“散原中学”校牌。2005年7月县政府决定,修水一中与城南的修水县高级中学合并为新的修水一中,原一中校区“紫花墩”称“一中老校区",原高级中学校区称“一中新校区”。2011年8月县政府决定,一中老校区的高中部迁至城南的新校区,一中成为“高级中学”;将原县二中(初级中学)与原一中的初中部合并,在原一中老校区组建“修水县散原中学"(初级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