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0日,距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仅仅两天,静宁县高中语文工作室全体成员围绕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命题趋势导向,共商今后教学策略。</p> <p class="ql-block">静宁一中张霞霞老师</p><p class="ql-block">1.今年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怎么样?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最大的关注点是在题型改革上。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去掉了原来的3道选择题,全部启用主观题。试题更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这就需要考生有更灵活的思维、更强的变通能力和更加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p><p class="ql-block">2.试卷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总体来说,试题在服务高校为国选才的同时,凸显了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指导教学的鲜明导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弘扬优秀文化,助力时代发展。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爱国作家萧红的书信体散文,书写了仁人志士保家卫国、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试题设计上重在引导考生传承革命文化,走好今天的长征路。②关注青年成长,厚植家国情怀。语运题以“眼中风”为材料,关注学生的用眼健康。作文以“双奥之城”北京为素材,以“跨越,再跨越”为话题,营造了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写作语境,激励考生投身到时代浪潮中,以个人成长助力国家跨越发展。③回归教材学习,落实“双减”政策。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要求考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试题设计上高度关联教材,强化了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充分释放出高考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3.试卷主要考察考生什么样的能力?万变不离其宗。试题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为抓手,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考察了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思辨等语文的关键能力。</p><p class="ql-block">4.通过这次的高考来分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重视教材,夯实基础,以提高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熟知考点,注重积累,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关注个人,关注现实,以大语文观的视野应对高考语文的复杂性、思辨性和扩展性。</p> <p class="ql-block">静宁一中李轶虎老师</p><p class="ql-block">2022年全国乙卷题型变化比较大,和去年相比选择题从39分缩减到30分,达到历年分值最低。第2卷语言文字与表达部分全部启用主观题,把历年的三道选择题全部砍掉。这样语文150分分值的主观题更多,分值达到120分,这对考生来说不确定性更多难度意味着更大。文言文不采用正史里的传记作品,打破全国卷多年的传统,选文来自西汉流向编辑的文史小说《说苑》。文言文默写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答出来,明年高考有可能变难。作文是限制性话题作文,2008与2022两届奥运会的成就对比图表,让你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次作文貌似简单,实际要考出高分,需要把这些命题者图意体现出来。第一、文章必须有比较过程,体现出比较,如果只是写跨越就偏题了。第二感受与思考都要体现出来,因为题目要求是感受与思考是并列关系,不是选择关系,那就是说感受这个主观情绪的东西,比如激动振奋,鼓舞要体现出来,思考才是你的思想与观点,这些都要体现出来。第三跨越这个词的内涵是超越某个界限跨越再跨越。命题人希望考生从个人,国家,社会民族的角度思考克服困难,运用跨越界限的方法,联系外围环境,例如西方某些国家对我们的科技供应链等方面作文。命题人希望这一代青年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方面,总结我们过去实现跨越发展的方法,积极探索未来,实现新的跨越。当然考生一定向前看,题难大家都难相信,自己力争让会做的题不失分,考场上要有一定的精神胜利法。</p> <p class="ql-block">静宁二中孙学良老师</p><p class="ql-block">2022年高考语文乙卷继去年原全国1、2卷合并以来,今年又有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一、重视语文素养(内功)的考查。去掉文化常识题增加实词考查、语言运用题由客观题变主观题(成语题、语病题)就是明证。</p><p class="ql-block">第二、重视红色文化熏染。文学类文本选用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明确了这一信号。</p><p class="ql-block">第三、重视群文阅读素养考查。诗歌鉴赏题将给出的王勃诗歌与初中必背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第一个阅读题将中西方文学名著艺术手法放在一起进行鉴赏。</p><p class="ql-block">以上几点变化虽然只是是看到的表面现象,但明确表达了一种信号: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提供的情境中,运用所读所悟的素养进行思维、表达。所以,以后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抓住单元主题,多给学生提供群文阅读的机会和素材,设置灵活的生活、思考情境,让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真正将自己的语文素养体现在语文试卷的答题当中。</p> <p class="ql-block">静宁二中李正禄老师</p><p class="ql-block">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中变化最大的题型是语言文字运用。</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语段选材是对小镇相馆的回忆,过去的相片里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品味,这里有时代跃进的脚印。题目将原来的根据一个情境语段设置三个选择题的样式,改变成根据一个情境设置两个主观题的新题目。第17题是成语填空,需要分别填三个成语,每个1分。考点从以往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成侧重考查成语的灵活应用。第18题是说明文中两处人称“我”与“你”表达效果的差别,分值4分。这种问法只在过去的小说主观题中出现,语用主观题中第一次见到,学生要有迁移能力,灵活应答。</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语段是关于疾病“眼中风”的内容,提醒学生要关注身体健康。一个情境语段带出三道主观题,比去年增加一道试题。第19题跟2021年试题一样。第20题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分值4分。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打破以往下定义的传统题型,将筛选信息和概括压缩结合起来,对句式进行灵活考查。第21题是修改病句的主观题,分值3分。需要学生形成完整的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更加灵活地考查语境的语言应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文萃中学张晓琼老师</p><p class="ql-block">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所以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的认识较为粗浅,结合本人的教学感受谈谈以下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受到冲击,以往的刷题和片段阅读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大语文的需求。就今年试题的部分改动释放的信号是,语文要更像是语文,基本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语文学习在更注重基础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回归知识:如乙卷更加接近课内实词,甲卷在考查实词的同时,打了文化的擦边球,文化常识的侧重点转移,考查更文言文。再如语言运用题选择题的消失,其实也在凸显知识的运用,成语关注字形,提升难度的同时回到了语文的本真。回归课本:语文向来给学生的印象是学和不学一样,但是将课内知识以这种具体的形式体现在高考题中,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阅读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书本知识,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真正学会感知具有丰富感情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感。这一点说起来好像是空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语文思维和情怀:学生不会主动从生活中主动地去汲取语文元素,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思考的头脑,写作和阅读和时代脱轨特别是写作时立意和材料的选用常常显得格调不高,缺少情怀。在细节上盲目应对,缺少思考。</p> <p class="ql-block">文萃中学何勇峰老师</p><p class="ql-block">关于今年高考的变化和特点,网上已经讲得太多了。我主要谈谈高考给我们平时教学和学习的启示。</p><p class="ql-block">1.坚持积累,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语文学习需要方法,更需功力;需要外功,尤需内功。功力累聚,绝非一日之计,必须长年累月。正如李斯所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用于语文学习,再妥当不过。当然,语文之积累不仅是摘录好词好句,诸如识记、诵读、阅读经验、写作技巧、人生感悟、思想成长等等,皆需积淀焠变,化铁为钢,点石成金。今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一改选成语为填成语,给教学很大启示,首先要有积累,其次要会应用。没有积累,莫谈运用。故语文学习的第一要义是积累。</p><p class="ql-block">2.学会思考,提升质量。</p><p class="ql-block">思考是提升质量的不二法门。深思考,高质量;不思考,没质量。因为思考,所以独特。要思考,首先要反对套路,反对通技通法。高考结束,大家突然发现,大量刷题,根本无用。非但效率低下,而且浪费时间,更是僵化思维。比如今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皆是紧扣文本,语文味十足。遇到这种反套路的题型,即使狂刷成百上千,也是无济于事。如何应对,唯有将思考变成一种习惯。思考常态化,思考文本化。要思考,首先要会提问。比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可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将马克思的逝世时间交代的如此精确?再比如《祝福》一文“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平时教学可让学生多提问,提问即思考。拥有独特的思考力,可以应对一切考题。</p><p class="ql-block">3.坚守课堂,优化设计。</p><p class="ql-block">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效率出产于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研读文本深浅与教学设计之优劣。反观当前语文教学,要么课件化,要么习题化。依赖课件多,研读文本少,这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的低质量又会引来刷题热,而不当的教学评比又会加重习题化。要解决这种内卷,唯有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优化设计;要优化教学设计,就要深入研读文本。师生应独立思考,互相思考,彼此启迪,思考与共。让课堂变成思考的场域,智慧火花的摇篮。另外,坚守课堂要坚守经典名篇,将经典课文装进阅读的背囊,成为拓展延伸或构建群文的基础,有意突出对比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如今年诗歌鉴赏命题,体现的正是教考结合的趋势。</p><p class="ql-block">4.广泛阅读,读写融合。</p><p class="ql-block">少刷题,多读书。用阅读减少刷题,这是为教师一生积德行善,为学生未来奠基培根。多阅读,视野越开阔,思维越活跃;多做题,动机越功利,思维越僵化。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的点灯人。要让学生读书,自己首先读书。用阅读来备课。用阅读来应考。要适时给学生推荐好书,包括自己喜欢的书,与课文相关的书。要想法开展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推进阅读,深化阅读。在阅读中悟写法,在写作中悟读法。高一高二宜写日记随笔,高三训练应试作文。日记随笔贵在性灵,最适合平时练笔。还可开展文字写生,训练观察力。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试想,有了真正读写能力,何怕没有应试能力?高考不会亏待爱好读写的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