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二)

乌兰花

<p class="ql-block">天津赤峰道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在还没封控时遛弯走到赤峰道,这是以前常去的地方,现在竟然发生很大变化。过去赤峰道76号是天津市农资公司和华北农机公司两家共用的办公楼,现在竟然给打造成“津沽旧事”沉浸式剧游街区,因疫情关门歇业。从门缝里窥视只见里面还挺有民国韵味。天津赤峰道,曾经的督军街,小洋楼、咖啡店、茶食屋、各种小店鳞次栉比,不愧为特色欧式老街!</p><p class="ql-block"> 赤峰道76号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是民国著名实业家范竹斋旧居,(张学良故居和范竹斋旧居都是农资公司的办公楼)小时候我常到这里来玩,60年代因母亲在此工作,办公楼就在张学良故居二楼,80年代母亲调化肥科,办公室挪移至范竹斋旧居二楼拐角处一间大办公室。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赤峰道这条街非常清净,没有了平时那种车水马龙的喧嚣,很长时间过一辆车,或走过几个行人。大家都不敢出门遛弯啦!这才有机会拍摄了几张比较干净漂亮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好好走走,停停看看。静下心来打量这条老街。它东接海河上的赤峰桥,西到南京路止。中途贯穿和平路、辽宁路、新华路、河北路、山西路等几条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赤峰道原为天津法国租借地,马路两边法式小洋楼鳞次栉比,名人故居一栋紧挨一栋。旅游打卡地有:张爱玲故居、张学良少帅府、范竹斋旧宅、王劭廉故居、乔铁汉旧居、天津电报总局旧址……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以前,这些故居旧事国家并不重视,百姓生活也没有这一段,现 今非昔比,挖掘出许多老故事,老故居旧事,供大家参观浏览,休闲游玩。搞活了经济也增加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 2022.6.10.</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旧居</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父亲张志沂,是清末名流张讯纶和直隶总督李鸿章爱女李菊耦之子。赤峰道83号祖产为李鸿章。1923年张志沂任职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于是就携全家迁居天津,住进了赤峰道83号。</p><p class="ql-block"> 在张愛玲懂事的记忆里,天津是她第一个家,在她回忆里这是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影响了她的一生。1973年张爱玲定居美国,于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p><p class="ql-block"> 独具魅力的张爱玲被誉为中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她的文笔极佳,创作了《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不少脍炙人口的小说,同时著有影响深远的红学论集《红楼梦魔》。</p> <p class="ql-block">  《传奇》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p><p class="ql-block"> 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很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隐居美国。</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家族人物关系图</p> <p class="ql-block">  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p><p class="ql-block">出身本高贵,一生却悲惨。</p><p class="ql-block">童年遭变故,爱情遇背叛。</p><p class="ql-block">晚年到美国,四处避灾祸。</p><p class="ql-block">独孤終离世,终年七十五。</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 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p><p class="ql-block"> (前 言) 张爱玲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及才女张爱玲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作为著名的才女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是颇为的曲折,就宛如那句老话一般——自古红颜多薄命,特别是那些曲折的爱情,更是赋予了张爱玲对待爱情不同的看法,今与大家聊一聊,民国传奇才女张爱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张爱玲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假如对张爱玲有了解的话,想必也都知道。张爱玲的出生并不简单,作为清王朝末期重臣李鸿章的重孙女,张爱玲基本上从出生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一生,因此这位传奇名媛,从出生开始就被家里人着重培养,而正是因为张爱玲出生于这种封建大家族,因此也为后来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以及灵感。</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种环境也为张爱玲童年带来了不幸,就如同上文所述的那般,由于张爱玲家族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所以家里人受封建思想荼毒颇为地严重,特别是自己的父亲张廷重,而母亲黄素琼则不同,如果说父亲是对封建思想的顺从的话,那么母亲就是从骨子的反封建,特别是二人的包办婚礼。</p><p class="ql-block"> 因此二人在婚后的分歧是越来越大,每日的争吵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张爱玲也就是在这种争吵与纷争之中成长,不过所幸的这一切也随着母亲黄素琼的离开而结束,随着二次北伐战役的展开张爱玲的父亲下定决心找回黄素琼。</p> <p class="ql-block"> (二)张爱玲故事</p><p class="ql-block"> 不过由于此时黄素琼与张廷重之间的间隔也是逐渐地增加,所以返回家中的黄素琼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张爱玲身上,作为留过学的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希望张爱玲接受西方教育,而父亲作为老一辈封建思想颇为严重,则希望张爱玲去上传统的私塾,于是二人之间再一次爆发矛盾,因此在不久之后母亲黄素琼的一纸离婚协议则彻底与这个家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此早已经习惯的张爱玲而言,并没有感到什么伤感,并且那颗从小孤寂的心愈发的坚硬,特别是后来随着继母孙用蕃的到来,张爱玲的内心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对于张爱玲的这位后母孙用蕃不仅仅可以用刻薄来形容甚至说是恶毒,关于这位后母的事儿,张爱玲在后来的小说之中展现的淋淋尽致,而也正是后母的刻薄导致了张爱玲颇为古怪的性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张爱玲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张爱玲的童年是一种磨难的话,那么长大成年之后与胡兰成相恋则成为了张爱玲一生的苦难,得益于张爱玲的才华,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张爱玲可以说是小有名气,而胡兰成此时也正因此在读了其的小说《封锁》之后,便多次致信张爱玲,起初张爱玲对于胡兰成的致信并不感冒,毕竟这种读者来信实在是太多,但是在胡兰成多番致信之下,最终还是引起了张爱玲的注意,于是张爱玲决定去见一见这个多番来信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在二人见面之后,虽然胡兰成人品不行,但是却是一个情场老手,并且再加上胡兰成也是文人出身,因此见面之后二人的话题也是颇多,感情也是迅速地升温,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二人成功地牵手,而二人的相恋也引起了当时的轰动以及社会上各种谩骂,毕竟胡兰成当时可是汪伪政府的要员,而且也是有家室的人。</p><p class="ql-block"> 但是此时陷入爱河的张爱玲完全不顾外界的看法,再加上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清高之人,所以外界的一些流言蜚语对其也是毫无作用</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1944年的时候,胡兰成与妻子离婚,转而同张爱玲结婚,而此时陷入爱情之中的张爱玲可谓是文思泉涌一般进行创作,但是外界对于张爱玲的谩骂可谓一刻没有停止。</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种好日子并未长久,随着时局动荡胡兰成前往了武汉,就是在这期间胡兰成这个汪伪政府“汉奸”劈腿护士,而得知此事的张爱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回想起来自己的父亲与母亲以及童年的种种过往,逐渐地张爱玲对待自己的这份爱情发生了变化,不再相信当年与胡兰成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从此张爱玲的爱情也是千疮百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张爱玲故事</p><p class="ql-block"> 而随着爱情的离开,张爱玲也结束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之后便是独身一人前往美国,所幸的是遇见了美国作家赖雅,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二人便相约踏入了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日子之中二人共同携手生活,直到赖雅于1967年去世。从此张爱玲开启了自己晚年的幽居生活,从此不问世事直至1995年孤独地去世,结束了自己75岁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很有文艺范的张爱玲故居小院</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传奇》是张爱玲解放前唯一的一个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经发表便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文坛。“从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是上海最走红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作者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笔下的洋场社会,乃是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最古旧最腐朽的封建文化结合的畸形产物,她在揭示这种畸形社会生活时,所选择的特殊角度是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和亲情关系。与五四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所表现的婚姻、爱情、母爱的主题相反,张爱玲所表现的是人性中丑恶卑劣的一面,她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在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有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是现代人的疲惫感,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夫妻关系的虚伪以及不负责任的婚外情调,甚至于疯狂的性报复与乱伦关系等等。从而反映了在旧的传统观念面临挑战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确立,表现了4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封建文化结合的畸形商业社会生活圈中那种普遍的迷惘、失落与疯狂。</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旧居小院里的装饰油画</p> <p class="ql-block">民国女作家,传奇张爱玲,</p><p class="ql-block">爱情成悲剧,隐居后半生。</p> <p class="ql-block">天津电报总局旧址(现赤峰道67号)</p><p class="ql-block"> 清末创办的近代电讯企业。为了抵制西方侵略者在中国领土架设电线的企图,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正式提出自行敷设电线。公司名称天津电报总局总部,地点天津成立时间1879年经营范围“电报”。</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电报还是用于军事和工商业,1879年沙俄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并且派军舰从沿海向中国逼近。清政府派李鸿章督造一条从天津督府到大沽炮台的电报线路。 </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请来丹麦的通信公司,帮助建造了一条连接大沽炮台、北塘炮台、兵工厂、李鸿章总督衙门一条线路,全长四十英里,并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电报总局。这就是当年的电报总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天津电报总局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 赤峰道乔家小楼和瓷房子对面,有一座三层大楼,这座楼从辽宁路一直延伸到新华路,几乎占据了一整条街,这就是当年的“天津电报局旧址”。</p><p class="ql-block"> 这座楼建于1924年赤峰道这一面是营业大厅,这里是邮政局营业厅,这座大楼,包括它身后宽大的院落,都属于天津市邮政局,院门在花园路上。</p><p class="ql-block">提起“电报”,它是在电信之前,人们应用非常广泛的通信工具。1843年,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电报,它是通过电线传输电磁信号,通过接收波段密码,翻译成文字在异地之间传递讯息。</p><p class="ql-block"> 这种通信工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它比书信快捷应用非常广泛因为是按字数收费,为了省钱,那时候都是“~病速归”这样的电报,哪家半夜收到电报局的加急电报,估计就坏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津电报总局旧址</p><p class="ql-block"> 当时英国商人也从香港到广东也铺设了电线,马上就从海上连接到上海。而丹麦的公司也在上海架起了线路,打算进军内陆。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因为军事上的考虑,要政府出资架造一条全国通信线路。</p><p class="ql-block"> 1884年,李鸿章已经铺完中国东部沿海各地之间的电报线路,并且把中国电报总局迁到了上海。并于第二年在铺完了到台湾的海上线路,到鸦片战争前,已经架好了全国的通信线路。</p><p class="ql-block"> 到1908年清政府甚至把线路铺到了朝鲜,线路总长达到了4万多公里。1911年,又把电报局迁到北京,改名为电信邮政局,从那时起国人真正享受了通信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从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到北洋政府与各省之间电信联络,经听“通电全国”这句话,说的就是给各地及时发电报,成为了政府和新闻媒介最快捷方便的传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乔铁汉旧居,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0号。</p><p class="ql-block"> 乔铁汉是清末民初时期全国著名的山西祁县商业金融资本家乔氏家族的后代(乔致庸重孙)。乔氏家族于清光绪十年创办的旨在办理埠际间汇款业务的大德通票号,总号设在山西祁县,后迁北京,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四十余处,主营汇兑业务,兼营存放款业务。天津分号由于地处北方重要通商口岸,汇兑业务较多,全国四十余处资金调拨,均由天津分号办理。</p> <p class="ql-block">  乔铁汉 汉族 职业~山西祁县商业金融资本家,山西乔家大院乔致庸的后人。在天津有座宅子,赤峰道乔铁汉旧居 ,1915年天津的山西帮票号仅存大德通、大德恒、蔚丰厚等十家。</p><p class="ql-block"> 1921年天津尚存的票号相继歇业,仅存大德通、大德恒两家。大德通收缩各地分号,留天津一处改为大德通银号继续营业。三十年代又改为钱庄,一直经营到1949年。</p> <p class="ql-block">隔马路看对面铁门内乔铁汉旧居外观</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乔铁汉故居</p> <p class="ql-block">  乔铁汉故居 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外檐水泥饰面,正立面以八组双柱承托,呈开放式前廊。中央设条石入口,二层筑阳台,边缘设水泥宝瓶式镂空护栏,配以券式门窗。缓坡式屋顶上开天窗,檐部中央筑半圆形山花装饰,立面布局规整,具有西欧古典主义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p><p class="ql-block"> 范竹斋故居简介</p><p class="ql-block"> 范竹斋故居坐落在和平区赤峰道76号,始建于20世纪初,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靠赤峰道的一面为带门洞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中二楼较低。进入大院,三面都是带半地下室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每座楼房前都有一个十蹬的宽条石台阶,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二楼有畚其型三面相通的楼道,楼道外侧有瓶柱式的外装饰,楼道有玻璃窗和百叶窗。在院子的东北角有一座与整体建筑和谐相通的圆亭式建筑,外有八棵柔和秀美的爱奥尼克式柱。楼顶平台有个造型奇特的圆形石头亭子。</p><p class="ql-block"> 范竹斋特地选取纱布纹路作为墙体花纹,象征着范竹斋纺织业起家的行业特征。现故居被改造为"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p> <p class="ql-block">范竹斋旧居,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6号,左邻为张学良故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范竹斋旧居大院内布局</p> <p class="ql-block">范竹斋旧居</p><p class="ql-block">范竹斋(1869—1949),名安荣,天津人,祖籍山东范县。17岁入天津双福成广货庄学徒。1901年任景德和棉纱庄驻沪经理。1906年与金桂山、潘耀庭伙设瑞兴益棉纱庄,任经理。</p><p class="ql-block"> 1913年合资在津开设同益兴纱庄,任经理,后改为独资经营。 1919年,范竹斋参与集资创办北洋纱厂。北洋纱厂是由天津敦庆隆号纪姓商业资本家联合隆顺、隆聚、同益兴、瑞兴益、庆丰益、万德成等7家棉布商号创办的。其中,同益兴是范竹斋独资经营的纱庄,瑞兴益是范与他人合营的棉纱庄。范竹斋曾任北洋纱厂经理。</p><p class="ql-block"> 1930年,北洋纱厂由以军阀张作霖作靠山的章瑞庭独资经营,改称“北洋新记商业第一纺织公司”,范竹斋等人也就退出了股份。 1928年,范竹斋开办靖源隆纱布庄,不久,又开办嘉瑞面粉厂,所用“番纸”(外国银行支票)代号为竹记,范竹斋被称为天津“纱布业八大家”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32年,应法商东方汇理银行之聘,范竹斋主持华账房事务,他是东方汇理银行华账房第五任经理。范竹斋作为第五任经理于1949年去世。该行在解放后仍继续营业,一直到1955年申请歇业。</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一)</p><p class="ql-block">"五千年历史看西安,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天津",一座天津城半部近代史。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未棣在此渡河,因"天子渡ロ"赐名天津;并在天津设"卫",天津也便被称为"天津卫"。历史上,无数王公贵族、达官显贵都将此作为往来京城的落脚地。1860年至1945年间,共有九个国家先后在天津建立租界,天津也就有了"九国租界,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其中以英法租界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二)</p><p class="ql-block"> 天津法租界位于和平区,东部今属小白楼街道,西部今属劝业场街道,南邻今五大道区域(原英租界)。20年代初由于海河航道疏浚,此地商务活动日趋繁盛,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大批华人商业转移至此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以及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众多西式建筑群,形成天津乃至全国最繁盛的商业中心。当时,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而消费、娱乐在法租界(今劝业场一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三)</p><p class="ql-block"> 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初到津门》中曾感叹:"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p><p class="ql-block"> 2018年筹备组邀请天津著名文史专家、建筑专家等作为顾问,并查阅了大量天津文史资料和历史照片,由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对范竹斋故居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 历经3年时光,耗资数千万,实景打造"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重现百年微缩天津城。作为天津故事讲述地和文艺青年打卡地,街区还原了20世纪初天津的市井人文景观,让游客感受百年前天津的生活原貌,展现并讲述天津百年商业、社会生活。街区实景复原打造数十家天津历史上全国知名的商号铺面、街景档口、商会官邸,一览百年天津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 (四)</p><p class="ql-block"> 百年天津历史上有很多全国知名商号"津沽旧事"展现了这座繁华大都市的市井百态、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数十家天津知名的老字号,专为穷苦人提供秘方成药,分文不取,深得民心的鹤竹堂药铺;1936年中国大戏院落成之前天津市最高级的演出场所春和大戏院;天津面向社会开放的第一家营业性舞厅皇宫舞厅,开天津摩登风气之先;当时"天津最新最大"的理发馆仙宫理发店;只卖国货抵制洋货的国货售品所;开全国警事先河的天津警察厅;百年前的当铺、钱庄……</p><p class="ql-block"> 一个商铺,一座城市,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五)</p><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内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国时期老物品,现有逾千件展品,而且根据其原有实际应用陈设于相应的场景中,供游客零距离体验,极具欣赏参观价值。</p><p class="ql-block"> 不但有街头的洋片箱、烟箱、水果摊、剃头挑子等市井实物,商铺场景中还有百年历史的雷明顿打字机、钢琴、收音机、箱式照相机、手摇式缝纫机、手摇唱片机、老式挂钟、名人字画等百年历史实物,了解百年前人文市井、日常生活,体验百年变迁,一览天津旧貌。</p> <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沉浸式街区简介(六)</p><p class="ql-block">"津沽旧事"开启全实景沉浸式剧游,沉浸式讲解、天津特色曲艺歌舞表演与专业演员近景沉浸剧配合,通过演绎方式让游客一窥百年前这座大都市的市井百态、历史故事。在春和大戏院听听天津的快板、相声,看看戏法等传统表演,在宫歌舞厅欣赏摩登歌舞,细品天津百年繁华味道!</p><p class="ql-block"> 更有多部百年天津沉浸式实景演出剧目在此上演,呈现一个真实、可体验的百年天津世界,带给游客与观众一场天津历史的视听盛宴与全新文旅体验。</p> <p class="ql-block">赤峰道76号,照片左边大红门内是范竹斋旧居大院。</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故居~位于法租界32号路,今为赤峰道78号。由两栋砖木结构的楼房组成。前楼为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层灰色洋楼,修建于1921年,原为旗人贝勒所修,1924年张学良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所建筑占地面积100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造型美观、豪华、大方。</p><p class="ql-block"> 此栋洋楼底层入口有带窗的三跨暖廊,室内面积宽阔,装修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均系菲律宾木料。二层阳台柱子、栏杆上均有精美雕刻,柱墩上饰雕花盆,楼前有小花园及喷泉。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于1924年~1931年在此居住七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风貌建筑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辽宁海城人,著名爱国将领。1930年任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该建筑建于1921年,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坡屋顶,混水墙面。建筑外立面属折衷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故居 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 自故居修缮后开放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一场景式主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天津日报于2011年3月12日就率先给子了报道,随后今晚报、天津日报时尚杂志"范"、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天津卫栏目组、各省市卫视台也争相来报道这一天津旅游文化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6J月也对故居进行了好评和报道。2011年历史大剧《辛亥革命》的开机仪式也定在了当年刚刚修缮完成的少帅府。张学良故居还成为多部反应天津文化和红色革命主题、抗日主题影视剧拍摄基地如《孤军英雄》《红星照耀中国》《寻路》《津门三少爷》等等,也成为将天津旅游文化展示向外界的一个重要窗ロ。</p><p class="ql-block"> 少帅府被市政府连续多届定为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指定接待单位接待了各界政要和名流,以及全国各省帝来天津参观旅游投资的人士。张学良故居也是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和统战教育基地,接待了众多的广大市民和外地观光客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少帅府修复历程</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故居,于2009年开始进行复原和修缮,修缮小组拜访了国内知名的张学良历史研究专家和天津文史专家,并请到了从台湾回大陆寻亲的张学良侄子,以及张家在津的后人等人做为修缮顾问。</p><p class="ql-block"> 故居修缮花费两年时间,原景重现少帅当时的生活场景。现故居里展品,除了逾百件少帅留下的老物件以外。也有赵一荻亲属捐赠的赵一荻画作。张学良将军后人捐赠的书法作品和少帅纪念虎威军刀等。</p><p class="ql-block"> 故居于2011年修缮完毕。耗资千万以旧景重现、品味历史为主题,全景重现民国时期天津文化和张学良旧居的风貌,给百年历史看天津打造一个城市不朽的文化旅游名片。</p> <p class="ql-block">少帅府故居特色</p><p class="ql-block">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有三千多栋风貌建筑,八百多栋名人故居,其中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名人故居,便是少帅府一张学良故居。</p><p class="ql-block"> 故居经过了两年的复原和修缮,无论从音乐,装修,家具,服装等各个方面都立体展现了当年张家生活的原貌。让参观者从踏入博物馆那一刻,就穿越回民国时代,旧景重现,品味历史。</p><p class="ql-block"> 少帅张学良可以说是为中国近代史而生的,在他的一生中共有三次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除了“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外,第三次是什么时候呢?</p><p class="ql-block"> 传奇少帅张学良将军90岁后到美国夏威夷定居。为什么不能返回到大陆故乡呢?张家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又是从何说起?他与赵四小姐的传奇受情故亦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到了64岁才与赵四小姐共结连理呢? </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将军生命中有很多传奇数字密码。如两个四十六年、两个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想要探寻少帅为中国近代史而生的传奇之谜,欢迎来故居内参观游览,掲开传奇少帅一生的生命密码。</p> <p class="ql-block">赤峰道上夜色撩人,少帅故居百年传奇。</p><p class="ql-block">原汁原味重现当年,穿越民国品味历史。</p> <p class="ql-block">  王劭廉1866年出生,1886年天津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为水师学堂总办严复的得意弟子,毕业后即被派往英国格林海军士官学校深造。在英国,王劭廉先学习造船工程,后又学习法律政治。 </p><p class="ql-block"> 学成归国后受李鸿章重用,任威海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教习,讲授英文、数学等课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教授得法,深受学生爱戴。</p> <p class="ql-block">王劭廉故居 北洋大学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的王劭廉故居,天津和平区赤峰道74号,右邻为天津另一百年法式小洋楼著名的打卡地“瓷房子”。</p> <p class="ql-block">王劭廉 字少荃,别名 王少荃,天津人。清末民初文人,我国早期新式教育的先驱、 顺天学堂最早的英文教师。</p> <p class="ql-block">  王劭廉1866年出生,1886年天津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为水师学堂总办严复的得意弟子,毕业后即被派往英国格林海军士官学校深造。在英国,王劭廉先学习造船工程,后又学习法律政治。 </p><p class="ql-block"> 学成归国后受李鸿章重用,任威海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教习,讲授英文、数学等课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教授得法,深受学生爱戴。</p><p class="ql-block"> 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水师学堂停办,受北京五城御史陈璧邀请,任五城学堂(北师大附中前身)洋文总教习,陈璧升任顺天府尹,创办顺天学堂,又任王劭廉为顺天学堂洋文总教习。当时,五城学堂的汉文总教习是林纾,顺天学堂的汉文总教习是陈鸿章,都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林纾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而王劭廉却身兼二任,总领“五城”、“顺天”两校英文、算法、格致、体操诸学科教席,是当时北京城有名的“西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1906年,美国教育家丁家立辞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之职,向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荐了王劭廉,于是,王劭廉离开顺天学堂,赴天津接任北洋大学堂新职。当时,总教习改称教务提调,在这一职位上,王劭廉工作了九年时间,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中国人管理近代新式大学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王劭廉 职业生涯 </p><p class="ql-block">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是盛宣怀,创办时间是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大学,最初的名字叫北洋西学学堂,它的办学思想对“中体西用”有所突破,积极倡导“西学体用”,与盛宣怀创办的另一所学校——南洋公学均为当时“洋味”最浓的学校。 </p><p class="ql-block"> 王劭廉到任后,维持并开创了北洋大学的新局面,对北洋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像后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所评价的那样,“王氏学问渊博,治校严明,校章所定,贯彻始终,不惟学生敬畏如神明,外籍教授莫不心悦诚服,不稍迟误。</p><p class="ql-block"> 北洋功课以森严闻世,望门墙者愈多,良风所播,直迄今兹。”1914年,王劭廉辞去北洋大学之职,应周学熙之邀担任开滦矿务局协理十年,1936年11月19日病逝于天津寓所。1909年,清政府因其“兴办教育持久”特奖予进士出身。王劭廉还先后担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天津县议事会副议长、直隶咨议局局长、教育部教育会议议长等职,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出过不少的议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则久(1867-1956),又名寿恒,天津人。民族资本家。1867年出生于一个钱庄小商人家庭。</p><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1874年入私塾读书。1882年被送入义德泰布庄学徒厂,1899年担任了天津屈指可数的大绸缎庄—“敦庆隆绸锻庄”的经理,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经营商业的才能,使该号营业畅旺,誉冠全津,每年的贸易额达三百万元以上。1907年,天津举行第一次劝业展览会,因该号货品精实,价格公平,招待妥善,由直隶工艺总局发给一等奖。1910年,江宁举办全国第一次南洋劝工会,“敦庆隆绸锻庄”以经济及学徒教育两项赴赛,由农工商部发给优等文凭。</p> <p class="ql-block">宋则久 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1904年周学熙聘宋则久为考工厂的议绅和考工审查员。1906年,周派宋则久任工商研究会会长,充当工商业界的耳目与参谋。1905年10月在商会注册开办天津造胰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第一董事。天津造胰公司开业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经济效益倍增,工厂规模扩大,资本连续扩充三次。从资本数额来看1910年在辛亥革命前的天津民族工业中,天津造胰公司已位居第三。为了振兴实业,开辟利源,加强国内外的贸易往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中国的国际威望,1910年,宋则久和李煜瀛等二十人发起国外工商图进会。正是这一切使得宋则久赢得了实业界的信任,1911年6月成立天津工务分会,宋则久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理。</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以后,宋则久深深地感到救我国之贫弱,只有振兴实业之路。于是宋则久为中小各企业筹集资本,开辟货源扩大销路,在1912年创办了“直隶国货维持会”,任会长;1913年独自接办了工业售品所,自任经理,又创办救国储金会吸收资金。</p><p class="ql-block"> 1915年9月宋则久等人联名呈文商会,提出织布工厂应象其它各省各厂一样,享有免税权,天津的织布业在这种免税政策的保护下,更加兴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为了促进各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交流、技术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宋则久于1916年10月1日——31日以工商研究会的名义举办了天津商办国货展览会,以达到“衡量优劣,比较粗精,互受观摩,共筹共进”之谋。</p><p class="ql-block"> 宋则久在以后振兴实业的过程中对“实业救国”的决心始终不渝。他的振兴实业之精神,受到当时新闻界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中,宋则久与马千里一起联络各界组成了“抵制日货委员会”,这时宋则久已成为进步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先后被任命为天津救国十人团总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联合会干事、天津国民大会委员。1924年任津总商会董事。</p><p class="ql-block"> 1928年在河南开封由冯玉祥出资设立国货商店任总经理。1929年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工商厅厅长。1931年回到天津任售品所监察人、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占天津后,宋则久放弃推销国货旗号避居北平香山, 1956年病逝于此。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则久旧居,一座普通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坐落于赤峰道125号。 </p><p class="ql-block"> 宋则久名度极高的企业家和中国近代商经营管理理论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之。</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1987年落成的地处和平路与长春道交叉口的一幢现代化的大楼,重新以“中华百货售品所”为名开业。</p> <p class="ql-block">赤峰道上法式小洋楼鳞次栉比,旅游打卡地有:张爱玲故居、张学良少帅府、范竹斋旧宅、王劭廉故居、乔铁汉旧居、天津电报总局旧址……不胜枚举。 </p> <p class="ql-block">  天津最繁华最有特色地段~赤峰道,车流不断,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  瓷房子是天津一座地标建筑,它的前身是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现在的主人却把他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上墙!从而打造了这举世无双的“中国古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瓷房子,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前面已经专题介绍过,请看“瓷房子专题美篇”。</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疫情期间拍摄的照片,比平时要清净许多。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车流和人流,照片看着非常干净。</p> <p class="ql-block"> 赤峰道与和平路交口处有渤海大楼,上世纪天津的地标建筑,旁边就是天津有名的国民饭店。站在此地就可以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渤海大楼,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赤峰道和丹东路交口处西北角,和平路275号至281号。</p> <p class="ql-block">  渤海大楼建于1933年,坐落在原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杜总领事路,今和平区和平路275号至281号。作为天津租界时代留存下来的重要建筑之一,该建筑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渤海大楼发展历史 </p><p class="ql-block"> 1933年渤海大楼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清庆亲王载振与高星桥合股并由其子井阱矿务局津保售煤处总经理高渤海拆除原有建筑后投资进行建设。</p><p class="ql-block"> 1936年渤海大楼竣工,建成时为天津市最高大、最新式的现代风格高层建筑。高星桥之子高渤海以其名命名为“渤海大楼”。</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渤海大楼改建为招待所。1966年渤海大楼更名为“人民大楼”。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渤海大楼完好无损。1979年渤海大楼恢复原名并改为国民饭店旅店二部。现在,渤海大楼为南苑e家商务连锁酒店使用。</p> <p class="ql-block">渤海大楼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渤海大楼总建筑面积为4571.13平方米,其中占地面积为551.34平方米,主体为八层,局部为十层,建筑首层高5.13米,二层至八层每层高3.91米,第九层高3.16米,第十层高4.88米,主体楼顶上设有方形云亭,该云亭高3.65米,渤海大楼的总建筑高为47.47米。 该建筑坐北朝南,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楼房,该建筑的基础作法是用美国松打方木和菲律宾木排列打梅花桩,并用碎砖混凝土垫层带地梁满堂红钢筋混凝土基础,地基形状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建筑的正立面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分别面向南面,东南面和西南面,并且东面凹进一块。该楼内部用90多根钢柱搭架焊接联成一体,用砖墙填充形成外檐墙,墙体内层用空心砖砌成,首层为碎砖混凝土,二层至九层为钢筋混凝土小肋空,十层、云亭的楼板及顶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渤海大楼建筑形式 </p><p class="ql-block"> 渤海大楼建筑外墙曲折多变,外立面风格多样,其中首层正面墙面为浅色大理石并点缀有枣红色大理石饰以多道水平条块,一层和二层之间的外立面装饰有三道腰线,二层以上的正面墙以特制红砖填砌并以棕褐色麻面砖饰面,由三联窗组成的纵线条使整体强调竖向构图。建筑转角处采用悬挑结构使其正面的窗口突出墙面。建筑背面外檐为琉缸砖清水墙并设有双层木玻璃窗。</p><p class="ql-block"> 建筑内部渤海大楼建筑内部地面为水磨石打造,各层平面布置为:建筑首层为商业店铺和营业办公室等;建筑二层的部分房间为首层商业店铺的配套建筑,剩下房间仍为营业办公室,建筑三层至七层每层9间房间,共45间房间,为内部交易用房,房间内部装饰比较简洁,上下水、暖气和公厕卫生设备齐全。这五层之间内部设有折线形通廊,而背面天井一侧设有外廊;建筑八层设有厨房、贮存间和备餐室等,由于渤海大楼从八层往上逐层收缩,因此八层的面积比下面各层小,因此所包含的房间数量也相应减少。</p><p class="ql-block"> 建筑九层至十层设有电梯间和水箱间。渤海大楼内部设一部电梯,连接一层和二层主要供店铺使用的四个形式不同的小楼梯、一条从一层直通八层的主楼梯、一条九层至顶层的螺旋式小楼梯以及一条顶层至云亭的铁爬梯。该大楼是天津市早期现代高层建筑杰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民饭店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国民饭店,国民饭店1923年落成开业,1933年11月9日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国民饭店的45号房间遇刺被捕。</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25日,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秀就是由住所出走到国民饭店的37号房间并提出与溥仪离婚的。从而创下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与皇帝离婚的妃子。</p> <p class="ql-block">  国民饭店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和平路上,始建于1923 年,历史悠久,中外驰名。主楼为砖木结构的法式建筑,拥有客房160间,餐饮独具特色,以经营川菜、粤菜、潮汕菜及广东早茶为主。</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被天津市文物局确定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  国民饭店侧门,现在经营室外餐桌,夏天市民纳凉常到此处聚餐,经常是顾客盈门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与赤峰道紧邻的新华路,也是和平区中心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赤峰道与新华路交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