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角文化遗址

37750615

石门罗家角,是个具有7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 1956年,当地农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196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和1980年组织考古队局部发掘。2001年国务院将罗家角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我们在里面转了一圈,明显感觉到这里比较原生态,除了水田在利用,其他土地估计还保持原样,没有平整过。 罗家角村民的房子外形别具一格,据说是国家补贴了钱造成这样的。 在村子的东南面有个小型展示馆,前段时间因疫情一直关闭,我们5月17日去的那天正好开馆。进门左侧有一个中央开了天窗的大棚。 右侧是个接待厅,现在只展出了一些有关石门湾的风光照片。 正对大门有个二层楼的展馆。 进入底层的另一个展厅。<br>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先后发现了2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后来权威机构以最先挖掘的马家浜遗址为代表,正式命名统称为马家浜文化遗址。其中年代最早的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在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地位很高。 当年挖掘遗址的塑像造型。还知道了,原来“洛阳铲”不单是盗墓工具,考古学家也要用到它。 二楼展厅展示的是罗家角遗址的出土文物。 最令世人瞩目的是罗家角遗址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经碳14同位素测定为距今7040±15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不仅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而且也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兽面纹红陶。 罗家角遗址发现了不少陶纺轮,专家考证是“马家浜人”用于纺织的工具。 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 六、七千年前的陶器。 还有一些猎、渔工具和动物遗骸。 展示馆的几张情景照。 进门左侧的天窗大棚里,中间是署名李远撰写的《石门赋》文字雕刻,二侧是《文化古镇石门湾》和《罗家角文化遗址》二幅水墨风格画。 罗家角在石门镇东北约2公里处,途中经过一个貌似的开发区,拍了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