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京教人〔2021〕30号)精神,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开展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认真落实《通知》各项要求,历时半年完成了“成果撰写培训、区级成果初评、择优一对一指导修改、二轮评审确定市申报名单、按要求平台+文本申报”等一系列组织、培训、指导工作。经市专家评审,现已对获奖成果予以公示。昌平区有4项成果上榜,祝贺以下获奖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等奖: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域非遗项目融入美育的创新实践》</b></p> <p class="ql-block"> 本成果聚焦本区域非遗艺术项目,带动农村山区薄弱学校开展本土非遗拓展美育途径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课联动、五位一体”实践框架,拓宽了非遗校园传承路径,实现了非遗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拓展了美育途径,实现了扎根文化土壤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育人目标,拓展了学校美育发展路径,实现了区域特色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1)确立了从乡音乡情开始的“立足本土非遗 守护精神家园”的区域美育共识,形成了本土非遗有效传承与美育教育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径。 </p><p class="ql-block"> (2)以“三课联动、五位一体”为实践框架,形成区域推进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 新做法。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路径,以“保护与传承一体化”“行政与业务一体化”“非遗与课程一体化”“课内与课外一体化”“中小幼学段一体化”为保障机制。</p> <p class="ql-block"> (3)探索了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新路径。通过田野调查物化非遗资料,组建以传人为指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队伍,面向全体的进课堂进间操、组建学生社团、多形式创编、组织教研等路径。</p><p class="ql-block"> (4)创编了非遗资源融入美育的校本课程 30 门、编写非遗校本课程资源 11 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指向艺术素养培育的高中戏剧课程整体构建与推广》</b></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戏剧课程,指向艺术素养培育,以戏剧的要素、方法和过程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式学习为路径,实现了戏剧要素集群交叉融合,形成多元互动的教与学范式,构建梯度纵横、丰富可选的课程体系。</p><p class="ql-block"> (1)形成指向艺术素养培育的完整高中戏剧课程 </p><p class="ql-block"> 形成了分层分类课程目标和具有显著特点的“4+5+X”戏剧课程框架。构建了以基础表演能力为核心的 4 门通识类基础课程(4)、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的 5 门综合实践类选修课程(5)、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的社会实践类拓展活动(X)。</p><p class="ql-block"> (2)形成多元互动的教与学范式 </p><p class="ql-block"> 探讨学科要素间可融合的交汇点,形成基于戏剧要素的 9 个单元 65 个主题和体现多种学科融合的主题内容。课程实施以学科要素间的隐性互动和课堂教与学的显性互动为主,形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融通的多元互动教与学范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3)创建高中戏剧课程评价体系 </p><p class="ql-block"> 多维度、多主体、多方式的评价体系和大数据聚类异类分析方式,彰显了评价的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 (4)形成多样化的推广模型与路径 </p><p class="ql-block"> 在戏剧课程方案引领下,各学校结合实际,采用全面复制、课程模块移植、师资联动工作坊等方式对学校戏剧课程进行学习借鉴和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等奖:北京市昌平区兴寿学校《融合创新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实践研究》</b></p> <p class="ql-block"> 昌平区兴寿学校地处全国草莓之乡,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秉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以乡域本土教育资源为切入点,融合创新多种途径和资源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1)形成“三生”教育理念。即生产实践、生活应用、生态建设,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生活应用为拓展,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使劳动教育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促进生态与学生的双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2)形成“三融合”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与文化相融合、与课程相融合、与实践相融合,通过拓展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全面融入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整体育人目标。</p><p class="ql-block"> (3)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三生”教育理念为引领,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把国家课程、市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课程体系中。 </p><p class="ql-block"> (4)创建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成果三个纬度,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五个经度进行评价,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评价。</p><p class="ql-block"> (5)构建家校社共育生态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学段贯通,家校社协同,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三融合”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和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了家校社共育生态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等奖:北京市昌平区工业幼儿园《基于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b></p> <p class="ql-block"> 昌平区工业幼儿园以健康教育作为园所发展特色。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幼儿学习主体性地位不够凸显、健康教育涵盖内容不全面、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从“健体”到“健心”“健情”“健智”的全健康教育。</p><p class="ql-block"> 建设中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以体育活动为突破,构建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愿景”;第二阶段“以‘健康快乐’教育为基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第三阶段“以‘健康4.0’为统领,全面升级健康教育”。在课题引领下,打造健康生态的园所环境;形成“健康4.0教育”下的办园思想体系;构建了以实现全健康素养为目标的,包含基础健康课程、拓展体验课程和自主活动课程三大课程形态,十二个特色项目的园本课程体系;并形成幼儿“健康4.0成长指标体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