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源游记(一)

林浊扬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百度搜索(下同),诚谢!</p> <p class="ql-block">  文/林浊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久远,人生却匆匆如是。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必然与偶然之间定然遭遇许多的景致,有的相逢一次便极度震撼,过目不忘,深藏于心;有的历经万水千山,辛苦访得,却平淡乏味,甚至后悔不已;有的可以轻松登临,近在咫尺,物华天宝,却感觉若有若无,难以言述。我所经历的三门源,无疑是后面一种情形。</p><p class="ql-block"> 三门源,距离龙游县城北面四十里处,位于龙游与建德交界的梅岭关下,是一个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面顺溪流阔、连通外界的小山村。村西南有海拨近700米的饭甑山,一峰独立,俯视群山,以形似农家蒸炊米饭的饭甑而得名,当地百姓又因其形状酷似妇女的丰乳,喜欢将它叫做奶头山。因为茂林遮护,山水涵养,丰乳哺育,三门源遂成为藏于江南深山一处不可多得的古老村落,近年来更因为其拥有精美古典的叶氏古民居建筑群而闻名遐迩。因为是本县人氏,笔者年轻之时就因工作之便得访三门源村,其后为陪同外地客人也曾有造访,最近几年更因为沾染了“驴友”之风经常呼朋唤友前往,观光民居,登临山水,与三门源的缘份也就更加亲近起来。不知怎么的,虽来往多次,多年来本人一直不敢对着三门源下笔,到今天始动笔行文实在是因为自己缺乏古建知识而诚惶诚恐,总是担心因为自己的拙笔而搅破了许多慕名前来的观光客的美梦。但是,在无数个深沉宁静的夜晚,梦中似乎总有人在召唤着、催促着我,让我抛弃内心的虚荣,尽已所能为三门源说些什么,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块尚未成熟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p><p class="ql-block"> 车至三门源村口,一块黄底红字、独块成型,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字样的石碑孤傲矗立,上面标注的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家单位的名头,似乎是在时刻郑重其事地提醒你,这个村子有着经得起检验的文化内涵。三门源是坐北朝南的村落,为何这般命名,有人认为是因为村庄左右两面的象山、狮山和村寨大门像三道门为村里筑起守护,村中的碧溪为下游溪流的源头。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如果认为左青龙、右白虎是两道大门,那么是否还有前朱雀、后玄武呢?取名三门源,是否与村子三面环绕青山、富藏源头活水有关,“三”,既取实意,又含虚指,寓意村庄开源兴旺、绵延不绝,也未可知。不过,不管谁如何破解和猜测村名的本名和寓意,都挡不住游客前行的脚步。毕竟,这个山川景色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的古村落已经为你自觉自愿地打开了自己的大门。如今,一座青石雕刻的牌坊把三门源三个大字高悬在村子南口,牌坊四柱三开门,东西两面的双层飞檐妙接饭甑山领衔的一众群山,为古老的山村新添了一处景观。</p><p class="ql-block"> 透过青石牌坊的大门,一带青山之下粉墙黛瓦,村口这些模样较新的房子是近年来从古村外迁的农户仿徽派建筑风格而建的三层小洋楼。沿碧溪溯流而上,便有东西两岸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的古旧砖砌民房映入眼帘。说是古村,却颇具有小街镇的规模,从明清两代延续至今的几十栋砖木建筑,一律沿着碧溪上下面朝东西隔岸而建,粉白的石灰墙面在风雨和岁月的冲蚀之下,尽显苍老萎靡的神色。据传,自宋代而后,村里主要有两姓人家,叶家居于碧溪东岸,以经商为主;翁家居于西岸,以农耕为主,因为长期从业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两岸的建筑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翁、叶两姓至今留存的的宗族祠堂雨金堂、永思堂,都是明代中叶前的古民居建筑代表。西边的以明代建筑居多,依托山势,接地连山,恢弘大气,楼下结构简洁朴素,楼上部分工整考究。东岸以清代的叶氏建筑群为代表,雕砖门楼,厅堂进深,梁斗张扬,精雕细琢,繁缛殊胜,尽显奢华。外地游客到三门源,多数就是冲着观赏叶氏民居的砖雕之美而来,其中的戏曲砖雕更被业内专家誉为“江南一绝”。</p><p class="ql-block"> 叶氏建筑群传为清道光年间所建,据说房屋主人前后共花去24年时间才得以建成,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主体房屋原有五栋,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失火焚毁二座。现留下三栋呈“品”字型排列,分别是砖雕门楼匾额上题写为“芝兰入座”、 “荆花永茂”、“环堵生春”的三座建筑。游客自西向东,经过一个长方型水塘的边缘巷道,拐入左侧披肩翘檐的南面院门,便看见自北而南毗连而建的“芝兰入座”与“荆花永茂”两座门楼,以及现有的狭长局促的朝西院落。在坐东朝西的“芝兰入座”门楼前,正对面的围墙被建成了一座砖雕照壁,上面镶嵌有寓意“马上封侯”的数块砖雕。照壁旁边,植种了一株年代久远的铁树,体型庞大的躯干不得不用多根铁柱予以支撑,虽然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根部仍见嫩芽茁壮。面对整齐庄严的砖雕门楼,我设法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力图把呼吸调整到二百多年前的某个时刻,以便更好地领悟先人的寄托和意愿。恍惚之中,只见房屋的主人——一位姓叶的商人或恩贡,为了建造自己心目中最为理想的楼宇,把邻近百里方圆的知名木匠都邀请到三门源村来,就在前面的这口池塘面前,给予木料任其打造木工长凳。待诸位师傅辛苦制作木工长凳成功后,主人又吩咐下人将它们全部扔至塘中,等到次日天亮方才捞出,重新拆开检验其接缝处和隼头里面是否有水滴渗漏的痕迹。没有渗漏水的高明木匠被主人留了下来,从事一桩至少留芳百年的建房伟业,水平还不过关的师傅就请另辟别路。正是因为叶家主人的精品、质量意识,我们今天才得以亲见两百多年前的高超建筑艺术的传承。这巍峨整齐的砖楼立面,这光洁如新的砖面色彩,这惟妙惟肖的戏曲砖雕,一下子就打动了你我的心灵,征服了现代人许多盲目的自尊和骄傲。抬眼细看,在青石搭建的门框之上,从下往上,有着明显的三重结构。第一重以戏曲砖雕为主,又分三层:底层是九块长56公分、宽23公分的戏曲砖雕,有战斗场面和宴会场景,人物景象造型简练,一举一动栩栩如生。中间一层是五块花鸟砖雕,左右两旁各二块是什么图案本人无从考认,中间一块明显是直奔主题的兰花,砖雕之间还嵌有传统的渔樵耕读人物雕像。上面一层,是佩剑、官笏等象征权力地位的五幅砖雕,左右两旁的四幅为圆形,中间一幅包含一对图案,上下边缘为平面直线,左右两面均为对折括号形状。第二重,是从右至左题写的“芝兰入座”四字长方型匾额,字体似有魏碑风范,厚重有力,匾额两旁各有一块人物和花鸟共舞的砖雕,匾额上面部分嵌有三块由蝙蝠、游鱼等构图的砖雕。再往外,略微靠上部分,左右都为砖瓦砌叠的四层重檐,其下分别有三个小型的斗拱支撑。第三重,是由四个小型砖雕斗拱托住的砖瓦三层重檐,与其下两座重檐构成山字形。整体上看,五六米左右宽幅、十多米以上高度的砖雕门楼建筑浑然一体,立体感强,内容繁杂,形象生动,精美绝伦,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大型浮雕作品。</p><p class="ql-block"> “芝兰入座”是叶氏主人为了专门招待官员和贵宾而建造的迎宾场所,跨进门楼,又是另一番庄重景象。从建筑结构上看,“芝兰入座”属于三进两明堂的结构,设有双重天井,体制规整,高柱粗梁,气势轩昂。头进厅堂顶部高悬,天花板为多层内缩的四边长方型,线条粗犷,不事粉雕,让来客看上去有高大森严之感,产生戒惧谦虚之心,据说,这种设计还有吸音的效果。进得天井,豁然开朗,四面外墙不设窗户的建筑内部,在头顶天井的开放下,变得光线充足,满室生辉。这一下,在每处柱梁相接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俗称“牛腿”的斗拱千方百计将自己雕刻粉饰的野心。“牛腿”,在其它地方的民居也可以经常看到,但是,像这样丝丝入扣、不厌其烦、精雕细刻、美伦美奂的民居斗拱雕刻装饰,实属罕见。除了“牛腿”接“牛腿”的斗拱之外,“芝兰入座”内部的木雕遍布藻井、天花、窗棂、隔栏等各处,将雕刻的理念覆盖了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使整栋砖木建筑变成了一座砖木雕刻艺术的博览馆。现在房子的主人骄傲地向游客介绍说,偌大一栋木头房子,全是依靠传统的隼接工艺拼连而成,房子上面没有一颗铁钉加身。这话听起来轻松,但细想深究下去,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掀起了涟漪。</p><p class="ql-block"> 叶氏建筑群的三座门楼上共有23块浮雕镂空的戏曲砖雕,除“芝兰入座”的9块之外,“荆花永茂”、“环堵生春”各有7块。据专家考证,这些戏曲砖雕分别涉及23出戏曲剧目,著名的有《单刀赴会》、《三顾茅庐》《长坂坡》、《打金枝》、《定军山》等曲目,多数属于《三国演义》、《说唐》中的人物故事,题材丰富,雕刻精湛,造型生动,是二百多年前戏曲发展留存至今天的活化石,为今人开展地方和戏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三门源的古意和古味,不仅体现在散布全村的几十栋古居居建筑上,还遗留在古巷、古亭、古桥、古堰、古坝等文化符号上。你若是个有心人,可以在导游指定的线路之外去搜寻,打着一把小纸伞,倘佯于古村弥漫着的明清气息中,在里弄小巷间作一番古人的感慨和叹息。可惜,随着村庄人口和建房的扩张,多数古民居和其它文化遗存已经深陷时下农村水泥楼房的包围,古建筑所依赖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幸好,近年来地方政府已加强了对全村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和开发,使得这一文化古村的文脉得以勉强延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