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端午的粽子 (陈志宁)

Panda Chen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二年六月三日端午节</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偶尔吃到点好东西都会印象深刻。那时候,每每热切地盼着过节,就是为了有机会吃到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东西。自然地,端午节的快乐来自于对粽子的期盼。屈原与龙舟的故事,以及后来才知道的伍子胥的悲壮故事更像是个背景音乐,美丽的借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粽子如同饺子,不外乎是皮和馅。皮,就是粽叶(芦苇叶?苕竹叶?)。水泡过的粽叶碧绿碧绿的,包粽子时不容易折断。馅,尽管变化多端,各显神通了,但是,都是糯米打底。泡过的雪白糯米,煮后吃起来会更加的粘糯。那时候,粽馅可以就是糯米,白粽。如果再加入泡过的红豆和几粒红枣,那就是上等的粽子。无论什么馅,只要能够蘸上一点白糖,就是美味了。后来才知道粽馅还可以有鲜菇,鸭蛋黃,腊肉,大肉甚至是海鲜等五花八门,创意满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本工作生活的时候,偶尔会在便利店买个三角饭团垫补垫补。饭团和粽子有点形似。差异也是明显的。饭团是生冷的大米,通常是紫菜皮外加透明的塑料薄膜,大米饭中会有一点起味点缀的馅肉松芝麻海鲜拌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每年到了五月份,都会有机会吃到或多或少的粽子。妈妈自然是这个工程的主导者。虽然来自北方,但是妈妈似乎在许多方面都很有天赋。记得,第一次自家包粽子,妈妈和堂姐忙了一天,尽管耗时有点长,也算是大功告成。从此,我们就又多了一份口福。有个聪明能干又勤快的妈妈,真是一家人的幸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节前,买来粽叶糯米和红豆,原料就算备齐了。把它们浸泡半天或一天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通常,粽子数量不大,妈妈和堂姐二人就能轻易地搞定,我等看看或试包一两个玩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卷叶,将粽叶窝成一个圆锥曲面,开始向其中添糯米或混杂着红豆的糯米,再把一到二粒红枣置在中心。把糯米填满圆锥体后就卷叶收口,再在圆锥体缠绕几圈直到叶子全部绕在粽身上。然后,用棉线或是竹线将粽叶固定住,搞定!有时,粽子的外形有点像个大三角,不够圆。后来才知道,还有五花大绑擀面杖似的捆粽,金字塔形的四角粽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好了所有的粽子。就用我们家的万用大黄铝锅开煮。很快,沸腾的蒸汽从锅盖缝中溢出,粽叶的清香糯米的醇香就飘满了整个屋子,甚至飘去左邻右舍(因为这段时间,我时而也会闻到来自外面的粽香)。糯米,赤豆,红枣,白糖,绿叶,挡不住的诱惑,咽不尽的口水。期待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出锅啦!因为是糯米的,不宜多吃,其实也不会有包很多的,也就是给我们打打牙祭,意思意思,过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心翼翼地拆开捆绳,剥开粽衣(经常是要洗净后,晾干重复使用的),胖胖的,白里透红的粽子就滚入碗中。热着吃,口感颇好;凉着吃,叶香扑鼻。当然,蘸着白糖才是硬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物质已经极大的丰富了。上了年纪的人开始担心的吃得太多了,太好了,引起各种各样的富贵病。少了对吃的渴望,也就少了对各种各样的节假日的热忱。当然,每年端午节时,太太还是会记得购买一些来自各地的特色粽子尝尝鲜,小解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晚,又到五月五。望着蔚蓝天空中一抹细细的月钩,跟着行者复习着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抖音着文人墨客墨迹着我们该说“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蘸着儿时甜蜜的记忆,不经意已经干掉了半个肉粽。</p> <p>此乃著名湖北荆州书画家胡丰泉先生之作。</p><p><br></p><p>发小在“草屋”购得,赠予偶。</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