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移,痴情寻珍 -- 编者后记

闵天良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变,守望不变,我以方言诉我心。四十年呕心沥血,为了串起泥土里的颗颗珍珠。对商洛民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俗语的执着和热爱已经是刻在我的骨子和血液里。这</span>本俗语集锦,其实就是一个个选择和坚持叠加起来的总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语是广大群众根据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通过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直白的话语,演变成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通俗简练而形象化,是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群众智慧、愿望和经验的结晶。民间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农业生产的,也有很多俗语是关于气象预报的,但大量浩如烟海的应属于关于人际交往和事物描绘方面的俗语,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古今智慧。商洛俗语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现在被当作了民俗学的一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和发展。而它们也是通过被人们不断的运用,才没有被历史淹没。</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农村生活长大的,在牛背上和庄家地里畅想怀揣着文学家的梦。1978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农田基建,融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队伍与泥土打交道。在故乡劳动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清贫如洗,河水清澈,牛羊撒欢,我们纯朴又简单,为追求温饱而挥汗劳作,乡味伴进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天。正是这珍贵的一段岁月,我留心捕捉乡土方言,接触和收集大量的优质俗语。行走江湖,云淡风轻,无怨无悔,随遇而安,我感觉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和体验些有趣的事,就萌生想把本地俗语集成个“八九不离十”,倘能如我愿,一生也算做了件赢人的事。到田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一些老人们常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天相农事,用俗语的方式告诉后生,作为交流思想丰富生活的“料子”,让生产劳动单调却不乏味,有利于缓解压力,活跃气氛。那些多如牛毛、随时随地的俗语几乎成了大家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形式,有的引导人们播种收获;有的劝诫世人待人;有的通过面相观察人心;有的讲养生的方法。无论是叮嘱、忠告,还是劝说、评价,都可以“口前一句话”一言以弊之,简单直白,朴实无华,让表达的寓意更加印象深刻,专注事理,包罗万象,朴实无华,更具生活气息,真可谓“实话说中听,皮袄穿隔风”。乡里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纯真朴实,与相处交流的时候,都表现的直来直往,有什么说什么。丁是丁卯是卯,端入端出,一斧头两胳节,截里截快。很多俗语言简意赅,能瞬间穿透人的心底。有些时候说一大通道理,还不如说一句俗语来得简洁痛快。这也是一些俗语可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对于商洛俗语的专注收藏,我是虔诚的朝拜者,一路努力向前走。从田间地头到柜台厅堂,手心捂手心,捂热身边人,人流里,人群中,一古脑追逐俗语藏宝图;从青葱少年到缺牙老汉,为了追求幸福初心的执念。我唯一能够坚守的生命姿势,就是闲了的时候用文字记录和推敲,它视乎变成烛光映照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找到珍宝,但必须要以农民的信心去挖掘。努力就像一个挖矿的铁镐,从我们朴实无华的土地里挖出璀璨的宝石。心理的执念、积累的气力和不愿放弃的心,都能成为勤奋不懈的动力。1983年参与省文化局《陕西歇后语》征集供稿,选编了千余条商洛俗语;1986年一篇商州方言豆腐块在《陕西农民报》发表后,觉得粗糙的文笔也能与更多人分享;2006年华商报嫽段子征文大赛《俗语链接---训子》获得全省一等奖,俗语与阳春白雪一样被认可,平添了奋发动力。时光匆匆而去,岁月真不经用,不知不觉中,人生早过半百,仿佛弹指一挥间,草根的生命又画上了数十道年轮。</p><p class="ql-block"> 在踏雪寻梅寂寞拾贝的坎坷路上,我对人生的感悟愈发淡然和真切,我就充分利用在基层工作眼角宽、客户广的优势,熟悉市井俚村,深交下里巴人,把他们视作执掌俗语主题的矿山和源泉,热衷于搜罗和收藏俗语,闲了收拾忙处用,挑到蓝里都是莱,小纸片,小本本,密密麻麻记载着珍言妙句。时光,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罗列俗语的原料笔记本已扑天盖地,但流传民间的俗语也有良莠之分,内容五花八门,更有很多词字没有标准汉字,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系统梳理,灵活运用当代人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加工甄别,去粗取精,分类集中,从文集初稿打印校对发刋,确保环环相扣,守住乡俗乡音的本意和乡愁,彰显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俗语也称常言,老话,口前一句话。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老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我把方言土语所表达的老话、歇后语、农谚、顺口溜统称商洛俗语。俗语言简意赅,能瞬间穿透人的心底。尤其是那些方言短语,一语中的,端入端出,令人拍案叫绝。例如把行动迟缓叫木里木囊;把脏乱邋遢叫扑西来嗨;把跑得狼狈叫栽死也或;把颜色混杂叫五马六道;把不顺眼叫毛里杂碎;把不认真叫胡求马擦;把过长物体叫长死挽蛋;把不知害臊叫白皮拉擦;把耽搁时间叫吊死也或;把傀儡叫肘胡娄娄子;把搭讪叫干声莫吁气。</p><p class="ql-block"> 其实,俗语已经普遍融入大众生活圈,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当代生活,挖掘民俗资源的有识之士也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俗语段子也是非常有市场的,往往聚焦于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境遇;《陕西碎戏》也就是走小人物的悲喜剧路线而迷人,方言俗语而更能戳中观众笑点,经典电视《装台》的魅力就在于通篇俗语碰撞出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香油调苦菜,各取心头爱”,提倡文化多元化,需要普通话与乡音共存,没有秦腔“冷娃”的语言肯定是不行的,就像西餐和糊汤面各有各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调侃自己,一辈子追求文学无建树,就跟着爱好剑走偏锋,收集方言土语,为文学爱好者及广大乡党精做嫁衣,提供素材,也是蛮有意义的一件赢人工程,减少些许圆梦的遗憾。俗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也是人类的灵魂家园,在享受物质现代化的同时,更需要守住乡音、滋润心灵的寄托。40年斗转星移,一颗痴心挖掘泥土里的珍珠,做商洛俗语的收藏传承者,将尽余力提高商洛方言文化的知名度。鉴于民间俗语这一文化瑰宝浩如烟海,数不胜数,通过梳理筛选,我这里目前共辑录商洛民间俗语5000余条,计划分动物、植物、数字、农事、保健、社交、事理、歇后语、方言短语、方言散文等十部分集成,初步计划将以商洛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委会的名义,力争二0二三年春季付梓出版。许多乡党老友对我搜集整理商洛方言土语工作的给了大力支持,除商洛民协主席郝忠锋先生三番五次鼓励督促编写进度外,著名作家刘少鸿、丰阳玢子、田家声、郝晓宏、刘文俊、张春峰等人都对个别字句作出订正修改意见,原市政协副主席唐志贤同志也曾提议推出专辑,大家推着我来到收获的季节,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俗语集锦的大部分内容已在商洛民间平台陆续出刊,在这里我对友人们的帮助支持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寻根固本,留住乡愁,守护方言就是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随着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把商洛俗语保存保护起来并且传承下去,是我对其保持的一种敬畏,也是挽留点念想与读者分享交流共赏的初衷。对于参与中华资源版本和陕西民间文学集成,权当是用来汗毛充栋,成为申遗宝库中的几粒尘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闵天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