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乾隆豆青釉堆白玉堂富贵抱月瓶</p><p class="ql-block">此藏品来源北京大弈拍卖2017 lot22</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康乾盛世”这个词也是名不虚传。那时国力强盛,物产丰隆,而乾隆又是一个十分热爱艺术的皇帝,所以不遗余力的发展文化艺术。他对古时风格十分推崇,因此在乾隆时期有很多历代名瓷的临摹和仿制品。但在模仿的基础上还有创新,留下了一些精美的器物。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件,就是这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此器名曰:“豆青釉堆白玉堂富贵抱月瓶”。是乾隆时期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它高32厘米,整体形式依照传统的经典抱月瓶样式制作,但又不乏创新。瓶口作蒜头式,下接圆腹,整体造型张弛有度,端庄秀丽。口部左右饰如意耳,线条自然流转。腹部浑圆,前后台面采取乾隆时期独创的装饰方法,豆青釉上堆白葡萄和金鱼纹饰,下承方足,底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重要的大型宫廷陈设器。</p> <p class="ql-block">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非常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作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堆白的装饰手法很早就出现,而这件“清乾隆豆青釉堆白玉堂富贵抱月瓶”同时采用这种装饰手法,相得益彰,实为罕见。凸显此器卓然超群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本品存世极为珍罕。</p> <p class="ql-block">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本品所见青釉,通常用于浮雕纹样瓶式,呈明快海绿色调,谓之「豆青」。此种釉质可使色地与浮雕图案间形成强烈反差,异于乾隆早期常见的蓝绿色「粉青」釉种,「粉青」者,因其乳浊失透,无法清晰呈现纹饰,遂多见于素面无纹之器。此瓶满罩青釉,深海绿色,薄釉巧施,图案显明。清代早期单色釉登峰造极,当居魁位,透过本品,可见陶工对于色、釉技艺凝练革新之卓著成就,同时配以曼妙纹样,使得此类优雅杰作得以呈现于世。</p> <p class="ql-block">高浮雕青釉作例,见一壶形器,饰仿古纹带,属赵从衍家族基金会旧藏,最近一次售于香港苏富比2006年4月10日,编号23;另见一相若壶例,鲍氏收藏,载 John Ayers,前述出处,图版290。亦比一例,通体饰多对浮雕正面拟古龙纹,售于香港苏富比2005年5月2日,编号224;另有一例,饰高浮雕缠枝莲与蝠纹,属 A.E. Hippisley 收藏,售于纽约苏富比1925年1月30日,编号249,同器或后再次售于香港苏富比1987年5月20日,编号488,及纽约佳士得1988年6月3日,编号282;著名的放山居罐,精雕单龙,售于香港苏富比1988年5月17日,编号75;亦有一青釉瓶例,龙形执耳,饰八吉祥图案,售于伦敦苏富比2007年5月16日,编号7210。</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品味之高或许是清代帝王之最,可想而知,他对这件清中期抱月瓶亦青睐有加,他在位期间更命人烧造多款瓷瓶。就此而言,最接近清中期审美标准的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传世品中有寥寥数件的乾隆抱月瓶,其器型与此清中期抱月瓶相若,其中一例为德拉梅尔旧藏(Richard de la Mare),2011 年经香港苏富比拍出。另外香港佳士得曾于2015 年6 月拍出一例。这两款抱月瓶通常瓶口外撇,且大多不带年款。以本拍品为例的第二类作品更为珍罕,它们通常高约37 厘米,配圆直颈。</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珍藏一例,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下)》,第36 册,香港,2000 年,111 页,编号97,另一例为张宗宪先生旧藏,1999 年11 月经香港佳士得拍出。故宫抱月瓶的年款与本拍品瓶底所见类似,而1999 年拍出瓷瓶的年款基本上已磨蚀殆尽。</p> <p class="ql-block">清代豆青釉堆白梅花双耳瓷瓶是一件清代的藏品,馆藏于海南省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