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文庙有感

隔篱莲影

<p class="ql-block">文/隔篱莲影</p><p class="ql-block"> 朋友几次跟我提起文庙,她说:“那里是诗书礼乐之地,你一定会喜欢。” 今天是梅雨季节里难得的晴天,于是,我俩便相约前往。</p> <p class="ql-block">  文庙位于黄浦区老西门,是上海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虽地处市中心繁华地带,却被很大一片石库门建筑包围。狭窄的弄堂,斑驳的屋墙,凌乱不堪的杂物,一家家从阁楼上伸出的晾衣杆,挂着五彩斑斓的新旧衣服。感觉拍电影如需要旧上海民居的镜头,这里应该是最佳取景地。&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但即使这样的简陋居所,却见几乎家家门前或阳台上都有盆栽、绿植或鲜花,让破旧的弄堂看起来并不衰败,而是顽强地散发着生机。</p><p class="ql-block"> 走了很久,一直到了小巷的尽头,才到了文庙路215号,看到了门前的石狮子,不由得竟想起了荣国府。不同的是,住在荣国府的人,是生前享尽富贵,而孔夫子是死后才获得殊荣。</p> <p class="ql-block">  文庙比我想象的还要冷清。具体点说,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就只有我们俩。里面有尊经阁、藏书处,还有讲学堂。尊经阁不对外开放,藏书处关门除湿,唯有讲学堂随意参观,空落落一间教室,只有桌椅板凳,没什么可看。唯一可观赏的,与诗书礼乐有关的内容,便是沪上一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浏览了一遍,到底是外行,看不出好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出来到了后花园,倒是一派幽静清雅。葱茏的树木,环绕着一池静水,隐约又有花香飘来,方觉此时此地,才是实实在在的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庭院四周有长长的回廊,有一整面墙上挂得是完整的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仔细看了一遍,看到了被鲁迅先生痛批的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虽说崇尚孝道是好的,但到如此极端的程度,说“满本写得都是吃人二字”,似乎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为社会建构了一整套伦理体系,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但任何信仰或者道德规范,都要考虑到民众的接受程度。不然,一到落实阶段,就会荒腔走板。也有人说经是好的,是歪和尚念歪了,而且越念越歪,一径念到反人性的地步。这二十四孝图恐怕便是被念歪了的经。好在现代人深知与时俱进的道理,如今又制定了新二十四孝,我也一一看完,感觉人性化多了。</p> <p class="ql-block">  走出文庙,便看到有几家旧书店,店面和书破旧成一色。想起好像还有一家孔夫子旧书网,专营各种旧书。不明白国人为什么非要把孔夫子和“旧”字联系到一起,难不成如今还要把他归入“四旧”?再看看那一座座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里里外外都打造得肃穆典雅,富丽堂皇。信不信它的教义先不管,单单端坐其中聆听布道和赞美诗,就是一种身心享受。</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我们所推崇备至的文化始祖,待遇实在太差了,这样还如何发扬光大?难道要成为道德模范就必须清心寡欲?难道身居陋室兼一身破旧就是古风犹存?人到底是向往幸福生活的,最好不要把道德和物质对立起来,唯有如此一个社会才可以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归程中,我感谢朋友带我来这里。虽然在小巷深处,文庙自有它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光环,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6.17日写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