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雨时节,天气阴晴不定。</p><p class="ql-block"> 空山雨后,莲花峰云雾弥漫。午后,天空被乌云压得很低。雨时下时停:它刚停下脚步,忽又匆匆地朝我赶来。所幸,不是暴雨。我冒雨拜谒了二丘书院。</p><p class="ql-block"> 二丘书院就隐藏在莲花峰脚下。那是个不起眼的角落,它被另一所毗邻的书院遮挡了视线,因此,平时并不太引人关注。在绿树丹崖荫庇下,书院沐浴在初夏的雨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建于宋末的书院,时间过了八百多年,它的确离我们太过久远。在当地人物志里,关于丘氏叔侄的文字记载仅寥寥数行。在战火频仍的古代,山上的建筑均遭受毁坏,到晚清时,损毁程度就更加严重。在最近一次修建前,这所书院只剩一扇石门楼,它孤零零地挺立在静寂的山间,仿佛与时间展开对抗。猎猎山风吹走了昔日学子们的读书声,平时只有飞鸟和云雾与之相伴。如今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过去,它曾经是连城传播文化的摇篮,曾经有多少人仰望过这座书院的存在。文明会断裂和消失,而优秀文化却一直会延续下来。透过那精致的石门楼,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读书人儒雅的脸,那是古代书生或先生们的门面,上面写着不仅是功名和荣光,还有那种对文化追求渴望的眼神和骨子里的那种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 门楼基座双翼还镶着石耳,门框顶镌刻的“进士联芳”依然清晰如昨。下方横条浅浮雕的两只凤凰依然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双翅及长尾充盈着飘逸和灵动,展示着飞翔时的优美姿态。砖雕斗拱镶嵌着正中的“恩荣”石匾。搭配工艺精巧的飞檐,使整座门楼充满灵动和生气,也突显出门面的精美和雅致。</p><p class="ql-block"> 如今书院里空荡荡的,“叔侄进士”和“理学传人”两块横匾挂在中堂,边墙镶嵌着一些石刻的介绍文字。我的意识穿梭在错乱的时空里……</p><p class="ql-block"> 书院位置原属冠豸十三景 “仰止亭”的范围。据传,在丘氏叔侄之前的宋建炎二年(1128年),57岁的理学家罗从彦(字豫章)受文亨宗亲邀请,从三明沙县背着行囊,赶到灵芝峰下的仰止亭,开启冠豸山理学传播之旅,长达四年之久。如今,灵芝峰的摩崖石刻“壁立千仞”四字尚存。豫章先生是福建理学四大家(朱熹、杨时、李侗)之一。罗先生的到来,吸引了不少儒生慕名前往,冠豸山“儒林亭”因此而得名。罗先生离开连城多年后,丘鳞、丘方叔侄觅其芳踪而来,于此结社读书、弘道养正、传播正学,为当地培兰植桂。当时,闽西、闽北不少学者慕名前往游学,于是,此处又有“二丘先生读书处”的雅称。</p><p class="ql-block"> 连城置县于宋代绍兴三年(1133年)。丘鳞,莒溪人,字起潜,生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25岁成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他终结了连城置县87年以来,没出过进士的历史。更令人欣慰的是,时隔六年,侄儿丘方(?~1279),字正叔,考取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他们是连城置县以来,唯一的一对叔侄进士。</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先贤,丘氏族人于宋末建书院,地点定在昔日丘氏叔侄读书处,位置坐东朝西,乙山辛向。左往林赤章先生读书处,右与修竹书院毗邻。《八闽通志》记载了宋代闽西最早的两所书院:一所是翠云岩书院;另一所是二丘书院。由此可见,该书院在当时便已声名不小。 </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被周亮工称为“海内名士”的布政司参政黎士弘(1618~1697年)认为,杨方及其门生丘鳞、丘方叔侄,使得汀人始知诗书礼乐之学。</p><p class="ql-block"> 杨方,汀州人(1134~1211年),字子直,号淡轩,隆兴元年(1163)进士。杨方是宋代理学家朱熹高足,为理学正统集大成者,对汀州、延平两地传播程朱理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生平事迹在《八闽通志》《汀州府志》中均有记载。丘鳞16岁那年,恩师作古。由此推断,丘鳞、丘方师从杨先生,当在宋嘉定四年以前。后来,汀连两地随二丘游学者不少。书院是崇文重教场所,二丘书院开启了山城崇礼育人之风。</p><p class="ql-block"> 当时,另一位与二丘交情很深的是隐士邓旦。邓旦少时博览群书,文章古雅,曾在礼部工作,因厌倦官场,返乡归隐石门岩达四十余年,有《归田记》存世。他们诗酒相娱,彼此无话不谈。后来,又有名士彭孙、邓察、张鹏翼、童能灵等人到冠豸山隐居,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教书育人,成为冠豸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年间,御史王乔桂巡视连城,特意前去瞻仰丘氏书院,并留下一首咏二丘书院的诗。</p><p class="ql-block"> 冠豸山离城只几里路,远看像海上奔涌的浪涛,又像巨幅的山水画长卷,王御史便和随从纵马前行,抵达山脚下,方徒步徐行。待到“二丘书院”门前,他背着双手,踱着方步,环绕书院数圈,低头沉吟片刻,便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天险扪萝上,虚空敞胜游。泉香松雨落,洞古石烟流。绕席层峦度,开轩宿瘴收。大丘人浩渺,林宇迹淹留。问俗酬心赏,怀贤思壮游。登临无限意,一笑碧云头。</p><p class="ql-block"> 诗中“大丘”是对丘鳞、丘方的尊称。“二丘书院”的重要意义在于,作为连城首家书院,它对传播儒学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在昔日我国科举制度盛行期,书院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补充,除继承传统宏文养正的教化作用外,还是宣传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窗口,亦是国民走向独立思考,追求人文精神的创新载体,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二丘登科出仕后,丘鳞为江西赣州县尉,丘方为江西宁都丞。两人都是清官,体恤民情,深受百姓拥戴。</p><p class="ql-block">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6~1230年),连城盗贼土匪兴起,恰逢丘鳞返乡,其献计策,并率百姓上冠豸山避难。当时招降收捕官员陈斡向朝廷进言他的功绩,被提拔为邵武军正六品判官。丘方有文学天赋,性格耿直、特立独行,为官期间,尊贤爱士,兴教育民,倡导正学,废除邪教,体恤民情,每遇荒年,竭力赈灾,深受百姓欢迎。</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文字记载:二丘书院在明代前后修建了两次:一次是万历乙酉(1585 年),将竖立的“恩荣”木牌楼改为石牌楼;第二次是崇祯壬午(1642年),将书院扩大,增建从屋、照墙,并全面整修。</p><p class="ql-block"> 清代连城教谕吴士宏写《二丘书院记》称:隶县东七里为莲峰山,亭亭秀峙,屹立群山之表。元代马周卿标山之奇胜者十三景,为连邑之巨观,其左则为二丘书院。从游者丘瑞为余言曰:“此余祖起潜、正叔二先生读书处也。”清代还有另一位连城教谕詹旭曾作《二丘书院》诗:“连城遗迹古为多,历尽沧桑半草窝。独有先生书院在,夜深尚可听弦歌。”诚如诗中所言,连城风景名胜多,冠豸山是绝佳自然风光,丘氏书院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与之相得益彰,如今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返回时,又下起雨。云雾弥漫了眼前的峰峦,回望被雨打湿的二丘书院,脑海突然闪现出宋人的歌词,不过,我把它稍作改动:云山苍苍,汀水泱泱;二丘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 壬寅初夏 于冠豸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