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曾在青海茶卡看到大片湖水中浸泡的及湖边堆积如小山的湖盐,在海南儋州看过海滩上连片的大小、形状不一人工修凿的石质晒盐台及挖掘的晒盐池。如今我参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古代井盐开采的辉煌历史,也算对人类制盐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九个展厅,包括:盐史序厅、六个盐业史陈列厅、盐业地质厅和自贡盐税史厅。它们分布在西秦会馆二至四层的建筑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以自贡为代表的中国井盐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发展,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p> <p class="ql-block">进入陈列序厅,迎面展有一尊大型雕塑。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盐工,手握沉重的凿井钻头(俗称“铁锉”),正用力凿向脸盆大小的井口(俗称“井帽子”)。据说其手握的铁锉和所戴的井帽都是从自贡盐场征集而来,是当年盐场工人使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科技史陈列(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设在二层环廊中的1展厅。</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科技史概述</p> <p class="ql-block">天生日卤,人生日盐。卤有黄卤、黑卤、岩卤之分,盐有海盐、湖盐、井盐之分。</p><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生产,始于战国末期,历时两千余年,地跨二十余省。历代盐工以自己的艰辛劳作、聪明才智、首创精神,发明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采卤输卤技术、天然气开采和制盐技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井盐科学技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记载着神州大地的文明,是世界科学文化宝库的珍品,熠熠生辉,光耀千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生产的初期为人工挖掘井时期,开拓者是李冰。</p> <p class="ql-block">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领导民工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李冰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55一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守时,组织当地人民用开凿水井的方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今双流县境内),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从而被誉为中国井盐生产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工人捣碓凿井</p> <p class="ql-block">人力捣碓凿井</p> <p class="ql-block">开凿盐井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后是顿钻凿井时期</p> <p class="ql-block">卓筒井</p><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主要在自贡、乐山、遂宁)卓筒井闻世。卓简井是一种全新的、有别于大口井的新型盐井,它的钻探工艺技术在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套管护井法、单向阀提捞法三个方面具有世界级的原创性成果,成为世界古代科技成果的瑰宝。它成为11世纪以后四川井盐生产的主要方式。</p><p class="ql-block">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今天仍在勘探油田所用的这种钻深井凿洞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 </p> <p class="ql-block">这是卓筒井地上凿井情景模型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卓筒井地下凿井情景模型视频。</p> <p class="ql-block">苏轼《蜀言说》记载了卓筒井工作的情景,点赞了机械化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蜀言说》原文</p><p class="ql-block">自庆历 、黄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闲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无人不知。</p> <p class="ql-block">自流井深井钻凿技术</p> <p class="ql-block">自流井深井钻凿技术在清代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其周密的凿井工序、纠正井斜、补腔和叼换木柱等工艺,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伟大创造。钻治井工具的进步,以及打捞、淘井等一整套修治井技术的完备,为钻凿千米以上深井奠定了基础,使开发埋藏在地下深处的盐卤、天然气资源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修治技术中所用的工具模型</p><p class="ql-block">左至右:考水筒、花刀、小行杠、莲花槽杠、解刀、考查筒、翅铲、猫舌。</p> <p class="ql-block">凿井工作日志——岩口簿</p> <p class="ql-block">岩口簿</p><p class="ql-block">是每天记录的钻井日志,如每道钻井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钻凿的进度、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等。岩口簿是中国古代钻井史上极为珍贵的地质录井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五年(1835)采用中国自宋代以来的传统技术冲击顿钻法凿成,井深达1001.42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盐井,它的的开凿成功,标志着中国古代顿钻凿井技术己臻完善,是人类钻井史上的一块丰碑。</p><p class="ql-block">该井坐落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拔341.4米,既产卤,又产气。</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凿井碓架井口装置</p> <p class="ql-block">采卤技术的演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采卤技术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自然盐泉的采集、秦汉时期大口盐井的楼架提汲卤水和木龙采岗,发展为卓筒井时期的单向阀汲岗筒采岗,再演进为明清时期的深井提捞法采卤。</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燊海井牛车推卤</p><p class="ql-block">中图:燊海井采卤井架(天车)</p><p class="ql-block">下图:燊海井煎盐灶房</p> <p class="ql-block">熬制卤水</p> <p class="ql-block">卓筒期单向阀汲卤筒采卤。</p> <p class="ql-block">汲卤筒采卤互动参与模型</p> <p class="ql-block">十二脚采卤井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川自贡井盐生产场景。</p> <p class="ql-block">修治井技术的代表人物——颜蕴三</p><p class="ql-block">颜蕴三是清末王三畏堂的雇员。他一生改进和创制了不少铿非、固非、修治井的工具。盐场有名的用以打捞井下落锉等物件的工具偏肩,即是经颜蕴三的改造而更趋科学的。在他去世后,盐场工匠因推重和尊崇他的神技,多供奉“颜公蕴三之香位”的木牌于井口土地之侧,以求神助庇佑。</p> <p class="ql-block">《颜氏族谱》、《盐业世家》关于颜蕴三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古老的股票——同盛井约</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的同盛井约,被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断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股票,它的发现将把中国股票史向前推进100余年,同盛井约入选 《中国档紫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同盛井约</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天阁的“留三日香”客廨,是盐业地质陈列厅。</p> <p class="ql-block">自贡地质资源概述</p><p class="ql-block">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大地构造属四川台㘭的次级凹陷,亦称 “自贡凹陷”。地表构造以开阔的褶皱为主,基底构造则以大型断裂为主。出露地层除零星分布第四系外,其余均为中生代地层,其中以保罗系红色岩石为主。历经沧海桑田的演变,自贡蕴藏有丰富的盐卤资源、天然气、煤、石油以及恐龙化石等地质遗迹。2008年2月,自贡地质公园以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为人们向往的科学与文化胜地。</p> <p class="ql-block">盐卤资源</p><p class="ql-block">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赐予了自贡地区巨厚丰富的黄卤、黑卤和岩盐资源。黄卤、黑卤总储量约8.25亿标立方米,岩盐总储量约53.36亿吨。在1900多年开发盐卤资源的历史长河中,自贡人民发明了被誉为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累计凿井13000多口,产盐约9000万吨。</p> <p class="ql-block">天然气、煤及石油</p><p class="ql-block">除丰富的盐卤资源外,自贡地区还蕴藏有富饶的天然气、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自贡地区的天然气、煤、石油通常与盐卤资源伴生。在开发盐卤资源的过程中,天然气、煤、石油同时被开采出来,水,气,煤,油俱全。利用天然气、煤和石油煎盐,产量高、盐质优、成本低,这就给自贡成为闻名遐迩的“盐都”奠定了资源优势。</p> <p class="ql-block">恐龙化石</p><p class="ql-block">在侏罗纪中、晚期,自贡地区是一个河湖交错、水陆相间的冲积平原,气候炎热,水源充足,草木葱茏,是恐龙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除了如此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外,大量的恐龙在自贡地区生活会与其得天独厚的盐卤资源有关吗?这正如《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4期所言:“禄丰县和四川自贡市都是盐产区与恐龙化石群并存,难道中生代的恐龙也会因盐而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盐业地质展厅,向左走过小径,就是第三单元建筑,包括正殿和两侧的内轩、神庖。这里有盐史陈列5厅(内轩)、6厅(正殿)及自贡盐税史陈列厅(神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输卤技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盐史陈列5厅主要展示的是一些古代及现代采卤、输卤工艺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输卤技术,伴随采卤技术的演进而发展。从早期的渠道输卤和管道输卤发展到宋代肇始,明清时逐步完善的竹笕输卤工艺。这一工艺充分应用液体力学和自然连通器原理,将井与灶之间卤水的输送、分流、配送、提高扬程的功能完整地发挥出来。现代管道输卤使用新材料、新备和新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和科学的输卤体系。</p> <p class="ql-block">古代输卤流程模型视频</p> <p class="ql-block">蒸汽机采卤模型</p> <p class="ql-block">抽油机采卤</p> <p class="ql-block">潜卤泵采卤</p> <p class="ql-block">现代旋转钻井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盐史陈列6厅,主要介绍制盐技术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井盐问世之前,古代人民便采集自然盐泉,溶解咸土咸石,或以盐水泼岩,刮岩取盐,或积柴薪灌水,焚之成盐。随着盐井的钻凿,地下卤水的开采,以牢盆、镬、釜、铁锅盛煎卤水,蒸发制盐的技术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在浓缩卤水、除去杂质、提高盐质等方面,处于世界古代制盐技术的领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制盐过程情景</p> <p class="ql-block">古代制盐技术——淋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展厅是:自贡盐税史厅,设在正殿左侧神庖殿内。</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富荣盐场引盐缴税流程情景</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摘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自贡”的地名是由两口井名组合而成的。其中一口井可以自己喷出卤水来,就叫自流井。另一口是大公井,据说这口井的盐质量好,专门进贡皇帝食用,便赐名为“贡井”。取两口井的第一个字合并,便成为此地名称“自贡”。(据讲解员讲述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