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遥三中校友征文 不负韶华 刘宝亮23班

建新

<p class="ql-block"> 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 刘宝亮23班</p><p class="ql-block"> 我叫刘宝亮,出生于平遥三家村,是三中23班学生。回忆近60年前的中学生活,至今记忆忧新、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p><p class="ql-block">阮传杰,张发瑞,王裕国</p><p class="ql-block">中间排左起,</p><p class="ql-block">李凤岐,刘宝亮,杨协信,赵松林</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p><p class="ql-block">刘万福,王瑞斌,苏振兴</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23班部分男生</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我家仍非常困苦,父亲于1960年,因家里没有吃的,得了浮肿病而亡。家里还有个比我大两岁的二哥,母亲是残疾,但非常聪明,每日起床后,整天在炕上爬来爬去,操持家务,安排一天的生活。我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分别是5岁和6岁。二哥因家穷于1960年就辍学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二哥辍学后,17岁就当上村里的“保卫”,也叫“照田的”,每天晚上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中,从三家村至三中王郭村有12里的路程。当时是怎样过的呢?农历三月,天气还冷,我每天五点起床,我要做全家五口人的早饭。为了节省时间,就在院子里灶上拉风箱催火做飯,四面透风,手冻得不听使唤。我抓紧时间,做好饭,狼吞虎咽吃两口就算啦。忙带上两个“窝窝头”当午饭就去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12里路,快速也得走一个小时,下午回家再走一小时。回到家就天黑了。</p><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有一天下午回家。为了省时间走近路.我们走高梁地“小路”,当走到王郭至岳封半截时,听到高粱地里有狼叫声。我与21班同乡校友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躲了一会后,才急匆匆回到家。</p><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在平遥三中读初三,学习比较紧张就住校了。那时学生食堂是定粮,吃不饱。每个星期天都要从家里带干粮。带什么呢?我基本上是带些用高梁面包着辣椒少许油制的饼子。这种饼子只能存放一两天。时间一长就变味了,又酸又拉丝。太难闻太难吃了。因家困难,扔了太可惜,中午我拿上在火炉上烤烤再吃掉。</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过来人,在那个时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们吃了各种各样的苦。</p><p class="ql-block"> 苦尽甘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我初中毕出后,1969年12月参军入伍,1975年4月复员到地方。1975年9月-1978年7月在山西师大上学。同年8月分配到离石中学任教。1980年8月调到榆次经纬中学任教直至退休。于1970年加入党组织,光荣在党5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是平遥三中为我打下良好基础,才让我一步步成长,我非常感谢党!</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0日于大连</p> <p class="ql-block">刘建新24班</p> <p class="ql-block">  刘宝亮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他比我大一年级,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字写的公正漂亮,是我心目中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到他家一起玩,他家庭确实很困难,母亲残疾,不能下地走路,但家里收拾的十分干净利落,治理家务有条不紊,对子女要求很严,我记得她身边有个鸡毛弹子,一是用于清扫卫生,另一个用处就是家法工具。子女们都很孝顺,守规矩。其中有一女儿从小送我本家大爷家收养。</p><p class="ql-block"> 我从一年级一直追随他成长,我们上小学同在一个庙里,有两个教室,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所以始终未能与他一个教室。后来到西王智高校,平遥三中,他始终比我高一年级,上学的路上风雨无阻,始终相随。68年我应征入伍,提前离校,暂时超越了他。当年他也报名参军,但限于名额规定,未能如愿。但他不服气,69年继续报名入伍,如愿以偿。他70年入党,75年复员到地方。我71年才入党,停留在部队到退体。他的进步始终领先于我,后来他上大学任教师。我自习紧追才取得大专学历。学长就是学长,他始终是我尊敬,学习的榜样,感谢平遥三中的教育培养。为我们奠定了进步成长的良好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