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塔寺,位于现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路东、里塘子街路北,济宁市博物馆院内,原名崇觉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释迦禅寺。据《济宁直隶州志》载,塔影和塔旁的声远楼钟声被人们称为“铁塔清梵”,是济宁古任城八大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本人与“铁塔清梵”这一景点,还是挺有情缘的。想当年,也就是1976年。我入职的第一个单位——济宁市京剧团。它的团址就在“铁塔寺”东侧,且与它只有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 “铁塔寺”、“声远楼”我也是经常的走过、路过……。而且在它东侧生活居住达六年之久。只不过,那时候这里叫做“济宁县招待所”。记得我们剧团同事结婚时,还是在县招待所,(也就是如今的“大雄宝殿”里)大摆筵席,招待来此庆贺的宾客。还记得剧团一位老艺人的家,就在“声远楼”下西侧小院的东屋。之所以有此印象,是我曾受团领导指派,去那小院下过一份通知。</p><p class="ql-block"> 所谓“睹物思情”,上面的“铁塔寺、声远楼”老图片,看起来就特别的亲切。因为,这就是我记忆里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刷有标语的“声远楼”照片。记得当时这里是“济宁市中区教育局”的所在地。画作是大名鼎鼎的“文奎”老先生所做,老照片是刘树启老先生所拍。在此,向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与感谢!</p><p class="ql-block"> 疫情闹得出不了远门。喜欢探幽访古的我,前几天市内游览了“浣笔泉”,“太白楼”,“古南池”。今天再去“铁塔寺”转转,看看我的“旧相识”、“老朋友”——济宁古八景之一的“铁塔清梵”。</p> <p class="ql-block"> 根据铭文记载,“铁塔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叫“崇觉寺”,寺内原来没有塔。</p><p class="ql-block"> 传说北宋徽宗时,济宁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经商,成为当地的富户。但婚后多年无子,便到崇觉寺进香求子,许下誓愿,如果得子将重修寺院,并铸铁塔以弘扬佛法。说也奇怪,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兴,但因经商在外,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便委托妻子常氏出面,出资重修崇觉寺,并在寺内以生铁浇铸释迦牟尼塔,在佛塔里面供奉佛像和舍利,报答佛祖送子之恩。 铁塔计划建九层,以弘扬佛家九九归一、生死轮回的思想。铸塔时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逐层浇铸。当铸第五层时,在地面上熔化的铁水待运到上边时便凝固了,工匠们束手无策,被迫停工。传说,得道成仙的建筑业祖师爷鲁班知道了此事,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铸塔工地。领班工匠见这个老人仙风道骨,不同一般,便虚心请教:“老人家,铁水运上去就凝固了,没法浇铸,我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您老年纪大,经验多,有什么好办法吗?”鲁班一语双关的说:“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没有什么好办法。”说完,一阵轻风,人不见了。工匠们呆住了,好一会儿,领头工匠猛然醒悟,这是祖师爷指点我们:将土堆到塔顶,在上面熔化铁水再行浇铸不就解决了吗。但铁塔建到七级因变故停工没有建塔顶。所以后人在对铁塔的赞誉声中因无顶而遗憾地说:“塔无顶,譬伟丈夫剑佩峨然,唯冠冕不饰,谈者往往以为未尽观美……”</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龚勉(字锡山)任济宁道台,发动乡绅名流集资,增建塔身两级,添顶为铜制金章,四周垂以风铎,使铁塔方为完美。至此,崇觉寺又被人们称为铁塔寺。</p> <p class="ql-block"> 塔,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从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等各种材质。据记载,中国古代铁塔最早出现在唐代,在保存至今的十余座铁塔中。济宁的崇觉寺铁塔,身为九层,加上塔座、刹顶共十一层,通高23.8米。被誉为我国四大铁塔之一,也是我国最高、最完整的宋代铁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塔平面图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形成明显的收分,呈现出刚毅、挺拔、秀丽的卷杀轮廓。</p><p class="ql-block"> 全塔身开门36个,其余四面,每面各铸有坐佛两尊,共有佛像36尊,盘膝端坐,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每层塔身上部各设飞檐,出挑30厘米,脊饰瓦垄,檐下配斗拱铺座四垛,飞檐深处,斗拱疏朗,铸作严谨。桃形攒类式塔顶为铜质金章,莲花形底座,亦为铜铸。两者紧扣组成塔刹,稳在九层回檐的中央。第九层的回檐有八个脊饰出挑而加长,在飞檐尖端各垂以风铎,非常壮观。 </p><p class="ql-block"> 塔座建有一个西向的砖砌塔室,仿木建筑,内设藻井,均有青砖磨砌而成,室内供一碑状大悲观音千手千眼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话、讲经、飞天等故事画面,雕刻技法为减地浅浮雕(据考证此碑为北朝之物)。</p> <p class="ql-block"> 铁塔第一层塔身的东南和西北两面的壁上,铸有铁塔铭文:“大宋崇宁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谨铸。”第二层塔身的东南面壁上铸有:“皇帝万岁,垂清千秋”字样。第六层塔身西北面壁上也有文字,可惜年久腐蚀辨别不清。</p> <p class="ql-block"> 整个铁塔,构铸严谨,浑然挺拔,巍然矗立,壮观异常,充分显示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建筑工艺的高度水平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是中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九百年来因风雨浇洗,雷电袭击,地震摇撼,年久失修,造成塔身逐渐向东南倾斜。</p><p class="ql-block"> 1973年国家拨款进行了大修,校正倾斜,补铸铁件,使之恢复了它的壮丽雄姿。在大修过程中,在第一层内发现石棺一口,棺内有一银质“舍利匣”,匣内存放“舍利子”,此物济宁市博物馆收藏。在明代增建的两层内,发现铜佛两尊,铁质“佛敕令牌”一方,“大乘妙法莲花经”一部,“影青瓷舍利合”一个,“珍珠”一颗,“铜镜”一面,“水晶小并”一个,均已被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声远楼始建于北宋中叶。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声远楼”匾额一方,悬在二层檐下正前方,字体雄浑,特别醒目壮观。</p><p class="ql-block"> 声远楼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为11脊十字顶正方形两层楼,下以12根方形石柱作外围主要支架,内以4根通天柱自下而上支撑两层顶端的梁檩,上下两层四檐和周围补间均以斗拱承托。顶覆灰瓦,挑脊上饰有按序排列的鸱吻、飞禽、走兽等。正中顶端设一头东尾西昂首怒目、背驮宝葫芦的麒麟异兽,寓意颇深。全楼雕梁画栋,朱甍映目,飞檐陡峭,风铎铮铮,属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楼内设木制楼梯可拾级而上。</p><p class="ql-block"> 楼上巨钟高2.2米,壁厚0.2米,唇周长4.5米,重7.5吨,系宋代铸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10余里,故名“声远楼”。</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明初的建筑。佛语中的“大雄”二字为法力无边之意。该殿为五楹歇山、单层飞檐式建筑,宽19.5米,进深14.8米,高12.6米,黄琉璃瓦顶。屋脊正中置有麒麟送宝的砖雕,屋脊各处还饰有鸱吻、海鸥、海狗等瑞兽。在古代中国民居十分低矮的情况下,像大雄宝殿如此体量巨大的建筑在城乡是十分罕见的。置身其间,使人顿觉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一种庄严神圣、肃穆敬畏,对佛主的无比崇拜信仰的感觉,对皈依佛主深信不疑了。</p> <p class="ql-block">铁塔寺——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铁塔寺”景区的东北角,廊坊内展有主要铸造于元代和明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炮十几门。是</span>该景区内原汁原味的“老古董”,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p><p class="ql-block"> 根据《济宁直隶州续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镇压山东一带捻军起义,把全国各地的铁炮集中调往济宁,所以济宁才有了这么多的铁炮。这在全国其它地方是难以见到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一批铁炮作为历史文物的稀有性和珍贵性。</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5月18日,清末著名将领、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与山东捻军的鏖战之中,战死在菏泽一处麦田里,其灵柩曾停放于崇觉寺,后运回东北安葬。同治皇帝为表彰其功勋,在崇觉寺修了这座僧王祠祭祀。</p> <p class="ql-block"> 僧格林沁出生于1811年,蒙古族科尔沁旗人,晚清名将,曾被清朝称为“国之柱石”。僧格林沁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林凤祥、李开芳,因战功被封为亲王。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防务,痛击英法联军,取得了鸦片战争之后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巨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僧格林沁爱护百姓,善待士卒,一度深受百姓和士兵的爱戴。但是,1860年之后,僧格林沁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却多次失利。不仅咸丰十年在金乡羊山集吃了败仗,1865年更是在当时的曹州(现在的菏泽)被一个年仅16岁的捻军士兵斩杀在麦田之中。</p><p class="ql-block"> 铁塔寺的僧王祠,就是为了纪念僧格林沁所建。想当年,铁塔寺对面,古槐路(当时叫南门大街)西就是举足轻重的河道总督衙门,所以把僧王祠建在铁塔寺内并不奇怪。</p> <p class="ql-block"> “声远楼”东侧有一组“黄易访碑”雕塑。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黄易,33岁时到济宁为官。他此后的半生,遍访济宁及邹鲁各地,考证发掘出许多佚失已久、并有着重要价值的汉魏碑刻,被称为“中国文物保护第一人”。济宁也因“黄易访碑”而享有“中国汉碑半济宁”和“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曾任监生,官济宁同知。浙江钱塘人,钱塘黄氏八世。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1786年八月,黄易自开封返回济宁,在途经嘉祥时,他偶然发现了武梁祠画像石刻。(嘉祥,古任城地。)</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1081—1129),宋代金石学家,著名词人李清照夫君。《金石录》中记载:“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在今济州任城。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圣贤画像,小字八分书题记姓名,往往为赞于其上,文词古雅,字画遒劲可喜,故尽录之,以资博览。”</p> <p class="ql-block"> 济宁是个古老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于此,为我国四个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夏为仍国,商为任国,秦置任城县,汉代以后,历称任城国、任城郡、任城县,至明初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后称济宁州。</p><p class="ql-block"> 自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朝代,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观,逐渐创建形成了名胜古迹济宁古八景,也就是——“任城八景”包括:“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南池荷净”、“灌冢晴烟”、“西苇渔歌”、“获麟晚渡”等八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 济宁古八景,除了时过境迁、自然等原因,“灌冢晴烟”、“西苇渔歌”、“获麟晚渡”已经灭失外。其余五大景观,至此,已经全部介绍完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