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民短语:“屠榜”的福建人

杨世膺

<p class="ql-block">原创 杨健民 闽海风雅 2022-06-10 11:15 发表于福建</p> <h3>高考结束,在网上看到一个全国考生的人数:河南125万人,山东80万人,广东78万人,福建20万人,比新疆还少1万人。作为福建人,看到这个数字,不免心理有些惴惴。</h3></br><h3>历史上的科举考试,过去总是认为非江浙一带莫属,明代近四分之一的状元,清代半数以上的状元,都产自那里。我在“最爱君”的一篇网文上看到,据说有一苏州人,在跟同事聊起家乡特产时,就很高调地吐出两个字:状元!霸气侧漏。不知咋的,在这方面福建人就显得特别低调,其实某些时候,福建是技压群芳,甚至碾压全国的。所以,福建就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h3></br><h3>“最爱君”的网文提到:在中国科举史上,两宋时期是福建人最高光的时刻。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言,那个时候的福建被称为“屠榜”,制霸了整个科举场。南宋绍兴八年(1138),全国录取293名进士,其中包揽前三名的是:状元黄公度,莆田人;榜眼陈俊卿,莆田人;探花陈修,福州人。这三个人傲视了半壁江山,就连宋高宗都很惊讶。在唱名次的时候,宋高宗八卦了一下,问黄公度和陈俊卿:“卿土何奇?”意即莆田这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黄公度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以为这皇帝就是个吃货。陈俊卿在边上一听,觉得这状元老乡的回答并不咋滴,便接着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我们家乡就是穷,穷得没出路,只能读书了。宋高宗听罢,这是说到心坎上了,连连点头:“公度不如俊卿,陈俊卿应该是状元才对。”</h3></br><h3> <h3>轮到第三名陈修了。宋高宗端坐案前,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走了出来,诧异不已:“你便是陈修?”陈修竟然没有正面回答,张口便诵:“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说着说着,自己不觉就动情起来,潸然泪下。陈修所答的,正是“高考作文”中他写过的两句话,宋高宗对此印象深刻,还亲自抄写了一遍,张贴在大殿上。当宋高宗得知陈修已经73岁了,终生未娶,就当场从宫中选了个30岁的宫人赐给他。事后,有人开陈修的玩笑,编了两句打油诗:“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h3></br><h3>到宋孝宗即位时,福建人又创造了一项全国纪录:连续四年的科举状元,无一例外全是福建人。总之,整个宋代,福建人变着花样,在科举考场上称王称霸。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两宋时期共有进士28933名,福建一省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且比位居第二的两浙东路,整整多了2000多名进士。当时就有人不无夸张地说:“龙门一半在闽川。”</h3></br><h3>宋代福建人考试功夫真是一流。如果往前追溯,唐代福建的科举成绩并不怎样,偶尔有几个冒尖的人出来,但整体上还是被中原考试大省甩出几条街之外。那时,福建好不容易出了个进士欧阳詹,也是因为得到著名宰相常衮的推荐,使得这位孤单贫寒、穷困潦倒的书生得以谋个官职。所以,福建人还是要感谢开明的宋代。</h3></br><h3> <h3>宋代一直是我所向往的。上下五千年煌煌中国文化,有那么多鼎盛时期,偏偏是宋朝让无数学者魂牵梦绕。就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都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为什么宋朝一直被人们誉为是无可比拟的春天呢?</h3></br><h3>余秋雨对宋朝有一个比较独特的见解:宋代认认真真地建立起了文官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赵匡胤把兵权和财权收回中央,结束了地方政权的武装割据,全国由文官来替代武将。那么,文官从哪里来?只能从科举考试中来。因此,科举制度就走向了健全。科举考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唐代有考经书的,有考策论的,科目众多,更多的人偏重进士一科,诗写好了就行。但是到了宋代就倚重实用,虽也考经义即儒家经典,但殿试仅考策论,就是社会管理的方略。这一考,就比较符合选拔行政官员的要求了。</h3></br><h3> <h3>今年高考结束前一天,有人提示我去看一部电视剧《梦华录》。起初我以为这部剧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有关,后来一看,才知道是根据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由杨阳执导,刘亦菲、陈晓、柳岩、林允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三个女人经历各种困境,携手勇闯汴京,在皇城司指挥使顾千帆的帮助下,姐妹同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永安楼变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h3></br><h3>又是宋代。宋代的故事依然那样明朗,剧情走的依旧是佳偶良配相互救赎升级打怪的路线,但落在一个具体的朝代里,就有许多历史事件被点燃,宋代那些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图景,展示给人们的还是那种丰富的文化意蕴。</h3></br><h3>电视剧还没看完,心里却回到宋代的福建。不管怎么说,福建在宋代的确是个“最能考的省份”。而如今的福建人,都去了哪里?为什么福建的考生会那么少?这当然不是我在这一则小文里所能回答的问题。有人说福建人都做生意去了——这算是一家之言。</h3></br><h3>盛产学霸的福建,如今还能“屠榜”么?</h3></br><h3>2022.6.9</h3></br><h3><strong>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9V-8ihBS4uT7cIiCDMli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