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那些麻雀

霞映视界

仲夏芒麦一晌熟,结伴巡视粮几斗?半坡金黃翻作浪,保墒护苗待从头。<br> <p class="ql-block">麻雀藏在麦秆丛里,不仔细看看不见呢。</p> <p class="ql-block">今年麦收时节,本来想去拍些农民割麦子的场景,无奈的是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机作业,只有犄角旮旯进不去车的地方才人工割麦,但这又很难遇到。本来现在的耕地就逐年减少了,看个麦田得开着车满郊区转悠。</p> <p class="ql-block">没成想割麦子的没拍到,却拍了一群群的麻雀,通过最近细心观察,发现这不起眼的、灰不拉几的麻雀居然也挺好看,而且还越拍越上瘾了。这麻雀因为长期与人相处,并不怕人,但你也别想超过一定距离界限。透过镜头看它们藏在麦芒丛里,藏在麦秆里,亦或站在高处一截的麦穗上东张西望,煞是可爱。悄悄地靠近它们,然后看它们在麦丛里上下翻飞,仓皇出逃,这是最出彩的时候了,一切尽在预料之中。麻雀展开的翅膀犹如一把把小折扇,夕阳打在上面,形成一道道有灵魂的光束,况且叫“麻雀耶稣光”吧。看它们逃窜的样子可谓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我怀疑这里面可能有个“老大”,它一声令下,“倏”的一下就都朝一个方向飞走了,这也充分说明了麻雀的群居特性。</p> 小时候还经常见麦田里的稻草人,是为了驱赶麻雀吃麦子,现在麦田里根本没人去做这玩意了,一来是生活好了,老百姓根本不在乎麻雀吃多少,况且也吃不多,它们主要食物稻飞虱、蝗虫、稻等一系列的昆虫,只不过麦熟季节来地里应应景,多少吃点换换口味。二来是生活环境好了,人们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了,知道麻雀是益鸟。 1956年的“除四害”运动中,麻雀榜上有名,成为人见人打的鸟类。当时农作物收成少,许多人都填不饱肚子,出现了鸟和人夺食物的情形。但就是因为当时大量的捕杀麻雀,导致麻雀的数量急剧减少,一段时间麻雀竟成了少见的鸟种。 <p class="ql-block">现在麻雀成为了国家“三有”动物是严禁捕杀的。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捕杀麻雀超过20只就是刑事案件,捕杀超过50只就是重大刑事案件。开始保护麻雀了,麻雀的数量才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以前一直说麻雀是“害鸟”,但这也是人为定性的。在自然界中根本没有是否有害这一说,每一种动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环,缺少了都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以前麻雀被定为“四害”之一,人们开始大量的捕杀它们,结果接下来几年农作物大量减产。原因就是因为麻雀少了,害虫们就开始猖狂起来,农作物受的影响更大了。所以大量的捕杀麻雀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红霞 </p><p class="ql-block">新华社签约摄影师</p><p class="ql-block">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品牌策划:《老外周村过大年》《爱在齐鲁·情定周村—中国传统民俗集体婚礼》《旱码头·风华绝代》《中国(周村)旗袍文化节》《爱在樱花烂漫时》等主题策划活动。参与组织实施《我们的丝路:中意文化交流》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荣誉:周村区劳动模范;首批“周村文化英才”;淄博市第七届文学艺术奖;微电影《老街不了情》获得全国微电影大赛金奖,淄博市“文艺精品工程”优秀奖;微电影《回家过年》获得“好客山东 由你掌镜”微电影大赛二等奖;《守护生命之源》获得山东省水利系统微视频大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摄影作品《古城·瑞雪·新人》获得山东《生活日报》摄影大赛一等奖,淄博市“百年妇运 和谐瞬间”摄影大赛金奖;作品《老外周村过大年》获得好客山东摄影大赛二等奖;作品《旱码头·风华绝代》获得“芳草杯”淄博市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金奖(集体创作);作品《后台》《牧民人家》《凯利织锦》等先后获得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奖;作品《牧民人家》获得第四届亚太国际摄影艺术展铜牌奖;作品《村里来的洋妞儿》获得第二届维也纳国际摄影展金牌奖。</p><p class="ql-block">摄影画册:《千佛寺庙》《旱码头.风华绝代》《上法山村》《图说周村》《幸福河湖》《孝妇河湿地公园植物260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