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天小组在交流学习的文章时,我们都谈到了识字的误区,因为包括到现在吧,还有很多老师,写的字要求学生写,识的字呢,也要求学生写,甚至见面词还要求学生写,明显的加重了学生写字的负担。那么这节课里边,赵老师就非常明显地将识字和写字区分开,这节课里边的识的字和写的字,处理得非常清晰,这是第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天的培训中,我发现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就是“课程标准”,导师们一再提醒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尤其是昨天吴老师在班群里边儿特别又发语音提醒我们要一个字,一个词地去关注课标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特别又关注了低学段里边儿识字、写字这一块儿里边的要求,在识字的建议里边儿,课标“具体建议”中是这样说的“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在这一块儿,赵老师做得特别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采用动画视频等形式认词独句。开课的时候,赵老师先采用动画形式加一段情境性的描述语言来导入“小画家”后让学生读这个词语,这样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这节课当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读第一句话“下雪了”之前,播放了下雪的视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最想干什么啊?学生说了很多,有堆雪人啊,打雪仗呢,然后让学生一起认读“下雪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是结合图片认识生字。比如说在认识“竹”的时候,赵老师特地把两片竹叶贴在一起,和“竹”字进行比较,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竹”字是长什么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认识“竹”这个字了。通过观察小猫、小马、他们的脚印与梅花、月牙等这些事物很相似,然后进而再联系到联想到生字的本身,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不仅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了生字,而且非常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将汉字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这是昨天在讲座的过程中,老师提到的,那么在讲“群”的时候,赵老师就说,我们来看左边啊,是君,右边是羊,羊呢,喜欢成群生活在一起,这个字就读“群”,用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群”是左右结构,而且理解“群”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环节中,赵老师并不是将字的结构和意思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用学生听得明白的语言,我觉得这一点对低年级的学生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是老师在讲那个“群”字的时候,因为他是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拼读一下,组组词,说个句子,还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去认一认。课标中要求我们将学生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的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多种机会主动识字。也就是说,不只是在这个词中认识这个“群”字,而是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认字的能力,在本课认识了这个字是完成了任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认识这个字,我想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吧,真正做到识和用的结合。针对这个建议,武老师告诉我这是赵老师的第一课时,我建议的内容是放到第二课时,我这才明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到我们学校这几年在老师们展示课的时候总会有一个课前说课环节,我想,以后像这种大赛是否也可以在赛前让赛课老师进行简单说课,因为听课的老师不可能拿着每个年级的书去听课,如果能加上这样一个环节,听课的老师更清晰本节课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效果如何。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在整个识字过程中,赵老师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从开始的读课题,到用不同形式读相同的一句话,然后到认识生字,把生字再放到句子中去读,再把几句话连在一起读,让学生反复的去读这些短句,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去复习巩固学的生字,课上得很扎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识字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把小动物的脚印贴到对应的这个汉字旁边,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的形式认识生字。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再次去认识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对某个环节无法取舍时,教研员吕老师常让我们自问:你设计这一步的目的何在?那么我听到这儿,欣赏之余也在想:赵老师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什么,很显然,一定不是只认识图片,而是指向生字的,那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贴了图之后,图字对照,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这些生字会更好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点就是虽然赵老师在这节课中运用了很多识字的方法,但有个常用的却忽略了——那就是拼音识字,我查看了电子书,这篇课文还是注音课文,但这节课上我好像没听到到老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读或者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因为拼音的作用就是借助它来识字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利用拼音来识字,来读文,所以还真不能忽略这个对学生来说简单易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值得我学习的方面是赵老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写字前,老师让学生做手指操,活动下小手。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那么需要停下来的时候呢,老师就说停笔,学生紧接着就是抬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方面是在对写字的评价上。因为这一块是很多老师缺失的地方,有一部分老师就很少的关注到了字的评价。就是我教孩子写了,但是学生到底写得怎么样,写的效果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在哪些笔画方面注意……所以还是有必要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节课里,赵老师的评价就非常有针对性,比如说他对这个同学的评价“描红不露红,基本功扎实”。短短的一句话里不仅有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夸赞,我相信呢,其他的学生都会以这个学生为榜样,这个孩子,一定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评价“竹”字的时候,赵老师说“你看,他的撇写长了,横画短,最后一笔呢,写出了竖钩。”,这个竖钩是“竹”字里边最容易错的笔画,我教的高年级,依然有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赵老师就非常巧妙的用评价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关注字的重要笔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因为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感觉赵老师的指导还是稍微有点粗线条了,指导写字前,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让学生去发现这个字哪一笔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怎么写更好看,然后老师再去肯定或者是纠正。比如说在写“用”字的时候,第一笔撇是最不容易写好的,因为它是竖撇,直接写出撇就不好看,那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下,比如说它是竖撇还是斜撇,包括用里边的两笔横,其实老师也点出来了是短横,但是它是跟撇和横折钩两边都不挨的,还有最后一笔竖刚好站在了竖中线上。而且是悬针竖。通过这样的让学生去观察了之后再去指导写,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个环节是赵老师借助图片让这些小动物全部都出来了,并用它们的脚印组成了一幅画,啊,我当时就感觉这个图的设计太巧妙了,雪地上那一串串小脚印相互交错,又在雪地里互相映衬,太有意境了,忍不住就要产生表达的欲望。但老师就一句话带过去了,感觉特别可惜,我想,这时如果能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用上这一节课里认识的字去说一说就更好。一来呢,可以让学生再次去熟悉课文,二来可以通过这个语境再次去巩固这些生字,三来也能将识字与表达相结合,运用这些生字锻炼孩子表达能力,也是语文课美的熏陶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课接近尾声,武老师特别为我们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低年级学生一定要随文识字,很自然地呈现出要学的生字,不要单独把生字拎出来,这样违背儿童识字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每个生字处理的方法要有不同。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或经验,可以来自于动作,也可以视频呈现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要在语境中理解字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和写字习惯的养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