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包德珍老师代讲 <p class="ql-block">漫谈诗词里的写景一、</p><p class="ql-block">舍得之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词里写景写情,大家也都知道,基本的比兴手法,也都常识性地了解。但,怎么具体地安排这景物和情感的关系,又是一个不易逾越的难关。很多写了多年诗词的朋友,自以为浸淫诗词日久,其学已成。但其作品却也常常犯下常识性的错误。学诗,实在是比较难的。这个难点,就是难在这个综合能力上了。 我讲诗的时候,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比喻。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比喻诗词写作的道理。比如,我常讲那夸女人漂亮的例子。有的人直说:“这个女人很漂亮”,直白,而且这样的话没有美感,也难以打动人。有的说“这个女人很漂亮,象花儿一样”,呵,这说法生动点了,有了比照,形象多了,不显得那么苍白了。 还有人可以这么说:“这女人来了,大雁惊羡而落,鲜花自愧而羞,鱼儿因痴而沉,月亮因其而无光”,通俗地说就是那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言其美而美不胜收,不言其貌而貌自在想象中。这几种说法,哪个更具有诗味呢?正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诗,其实要的就是这个味儿。换句话说,写诗,就是有话不直说,拐个弯来表达。但这弯别拐大了,拐大了拐远了,人家就不知道你说啥了,呵。自然地拐而无痕,言其景而托其情。</p><p class="ql-block">我们初学写诗,大都去喜欢找那能找到的自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汇,改装换面,想方设法地塞到自己的诗里,更有甚者,干脆就整句地搬来,凑成自己的诗。实际上,别人写的再好,塞进你的诗里就未必是好的了。</p><p class="ql-block">而诗写的美不美,并不在诗里的哪一句写的好,最重要的是,句子和句子间的配合。句句扣合紧密,前后诗脉相连,才能编织成一幅美奂美仑的诗之画境。再用通俗点的话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不依赖去借句和偷句,我们自己怎么写出那好诗呢?在写作实践中,我们最常遇到的是这诗里的景物怎么去表达?怎么借物以言志呢?怎么托景以言情呢?</p><p class="ql-block">这里要提起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成语“触景生情”!实际上,写诗的过程,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归纳起来大都是这触景生情的过程。不论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喜怒哀乐,忧伤闲思,都有相对应的景物及环境可匹配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种“匹配”,让自己的情感有对应的环境氛围来衬托;让笔下的景物,透露出并汇聚成它所能寓意或象征的情感旋律。能达到这个目的,你写的诗就一定是好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的恨”,这正好说明了我们的一个诗理。爱和恨,就是属于情感。而诗的本质就是言情达志抒发情感的载体, 我们要写“爱”写“恨”,就要写出缘故来。否则从天而降的爱和恨,那是突兀的,是不得人心的。</p><p class="ql-block">要写出那种缘故,才是属于这个世界上的“真切”。诗,只有有了真切之感,才能具有感染力,有了感染力的诗,能不是好诗吗?而诗中的景物、环境、用事以及引典等这类性质的描写,实际上就等于这“缘”这“故”。</p><p class="ql-block">再说的透彻些,写诗,无非面对的就是景和情二个字。景,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包括我们自己),情,就是我们对这世界的感应。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景语即情语”,斯言可谓一语道破诗学的机关。</p><p class="ql-block">学写诗,学填词,如果处理不好诗中的景物----使用景语,就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来。景是因,情是果,景是皮,情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所谓的“老干体”,基本都是属于口号连天的豪言壮语。 情很猛烈,却不善于写景,不善于以景来言情。套用毛主席的那句话就可看出,他们的“爱”和“恨”,都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他们的短板就是不会使用“景语”,分不清诗词里的语境虚实。</p><p class="ql-block">说到具体的难点,就是这“景”怎么写,从何写起,写哪些?说它难,其实难在这里牵扯到了艺术表现的范畴。写景如作画,远山近水,浓墨淡笔,要有层次感,要有空间的虚实感。</p><p class="ql-block">写诗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作画,季节特征,时空错落,还要有时间的变化感。成为一个好的画家难不?难!但成为一个好的诗人,比画家更难!因为诗人的想象宽度和深度以及对艺术感的把握,要远远超越画家。</p><p class="ql-block">写诗如作曲,写诗,还要有那种对音乐感的把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当然主要还是节奏和旋律。写诗,要把这种音乐感,旋动起景物的画面,使笔下的景物生动起来。具体的表现,就是那景物之间的错落和交织,虚实浓淡的渲染与点缀。</p><p class="ql-block">同时,还要用这音乐感,去落实在诗中的平仄变换上,以及押韵的韵色之上。这些,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底蕴。这里要说明的是,学诗本身,就是对这样能力的修炼和提升过程。</p><p class="ql-block">学写诗,不是只在那玩玩文字游戏,不是只会堆词码字就可以了,文字,只是我们展开艺术创作所需要的颜料笔砚或者音符,这些工具性的材料性的东西,只有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导引下,才能让它们具有生命的活力。所以,学诗,真正学的其实是思维模式,学的是看待世界之视角的变换途径,而非仅限制在那些平仄规矩的束缚之中。</p><p class="ql-block">我点评过大量的诗词作品。当今“诗人”们的一个普遍弱处,其实都在这景语的处理上。说的宽点叫缺乏艺术感的处理,说的严重点就是生凑硬造。再往深里说,就是谋篇不到位。诗人的天性是激情,而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能自如地把握和运用这激情。</p><p class="ql-block">仅仅有激情那叫愤青,若能艺术地处理激情,让这激情充满美感的表达,才叫诗人。景语即情语,什么时候写景,什么时候言情,景和情的比例分配和节奏,或者说以哪个为重,是需要一定尺度的。这个尺度的把握,可以叫做谋篇。</p><p class="ql-block">再以那个“老干体”为例,其主要特点,就是几乎情语满诗篇,效果常常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意,读来效果反而感受不到真切之情了。因为缺少景物的陪衬和托起,情就缺少了滋润,变得干巴巴了。</p><p class="ql-block">诗歌是追求美感的载体。那什么是美呢?至少具有,是我们多数人都认可的熟悉的具有通感的要素。美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不同的审美习惯,就有不同的美感结论。有的外域民族,以满脸涂彩或刀刻为美,我们中国人就不接受。不合乎我们习惯常识的,我们也不接受。</p><p class="ql-block">习惯认识上不接受的,当然不算美,当然也不能入诗。事物发展的过程,也是这样,有因才有果,这是客观世界的常识。只有果而没有因,或者只有结果而不说明原因,我们也不接受。写诗,同样因应了这样的道理。句句都写情,实际上等于淡化了情的表达。正如,有人对你表达爱慕,他说来说去,总是我爱你啊,喜欢你啊,想你啊,惦记你啊。谁听多了都会烦的,没点新鲜词啊?!他如换个方式,问问 你的冷暖,关心一下你的起居,或他不说爱你,却总是在行动上关心呵护着你,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候,他才悄悄说一句“其实我很爱你”。试想, 哪样的表现更感人呢?在诗而言是同理的。</p><p class="ql-block">写思念亲人,实际上不用每句都去写“想”啊“思”啊的。去写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带一个思字,却思情无限。写的是景,达的才真的是情。絮叨漫谈,随笔涂鸦,见笑见笑。时间有限,择时再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