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仲夏的雨褪了连日的暑气,维波楼小波老师组织我们前往中山小榄拜访菊城陶屋的工匠大师何湛泉。</b></p> <p class="ql-block"><b>眼前这位开心地把自己称作泥巴魔术师的何老师,睿智沉稳气度不凡,他兴致勃勃的热情和健谈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b></p> <p class="ql-block"><b>小波老师送给何老师的维波楼藏品,一件精美的八宝盒。</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师的菊城陶屋,我们走进了他魔法般炫目的陶艺王国。</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有的是自己的故事:学艺的故事、制陶的故事、收藏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可以说每一件陶器都有一个精彩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b></p> <p class="ql-block"><b>回忆走过的艰辛路,何老师说:“ 刚开始办厂我烧一窑坏一窑,基本每窑都失败。烧出的东西不合格,只好一次次拿去倒了填鱼塘。失败是痛苦的,可就是不服气。” 何老师用本子详细记录每次烧窑的经验和教训,“ 这个功课我一做就是几十年……”。如今他已经烧过了数百窑,但依旧延续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习惯。</b></p> <p class="ql-block"><b>攻破了原材料、釉彩配方、上炉火候等技术关键,解决了工艺流程上一道道难题。何老师满腔热情地玩泥巴,越玩越痴迷越带劲。</b></p> <p class="ql-block"><b>在盛行电窑煤窑快节奏出产品的今天,何老师坚持用传统的龙窑柴烧,坚持用纯手工制作。从选泥、配泥、炼泥加工到泥胚工艺制作、风干、上釉,再到装窑、烧窑、出窑、打磨拼装……,足足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整套陶器的工艺制作。</b></p> <p class="ql-block"><b>陶土的选择要求很高, “要把控好泥胚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中不开裂不变形,泥的配方一定要准确。” 经过无数次试验,何老师和他的技师团队最终选定了最适合高温烧制的泥种。</b></p> <p class="ql-block"><b>陶釉的调制十分讲究,现成的化工材料虽然随手可得,但何老师坚持按古法调制。他的釉料选取珠江流域的植物和矿物混合调制而成,混合的比例、含水的浓度以及上釉的技术也是在无数次试验中才确定下来。</b></p> <p class="ql-block"><b>装烧过程与烧制程度,是成功的大关,龙窑烧制以木柴为燃料,因而全靠人工经验来判断控制,从慢火开启到烧窑结束,需要18个小时,升温达到1250摄氏度。“一窑产品烧得好不好、漂不漂亮,火起着关键作用。龙窑烧火时,火的走势一定要呈向上走的抛物线。柴烧不断变化,每一秒钟都要盯住 ” 。</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师告诉我们,龙窑的经典就是“窑变”,“ 窑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磨练而成。</b></p> <p class="ql-block"><b>整窑的新陶安静地在窑里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它们将在1250摄氏度的炉火中“窑变”成浓墨重彩的岭南陶艺作品。</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师的工场里,龙窑柴烧的陶艺作品琳琅满目。</b></p> <p class="ql-block"><b>成片都是釉色绚丽的传统瓦脊装饰构件、园林手塑壁画、贴塑板画、文房器皿、古典人物、花插壁挂、鱼缸花盆和各种各样的仿古器物……</b></p> <p class="ql-block"><b>随处可见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新陶器的设计图</b></p> <p class="ql-block"><b>在这本书上看到何老师1986年烧制的《变釉碟——火神》,这是他展现神奇窑变和绝美釉色的经典作品,非常生动地诠释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令人惊异的柴烧特点。</b></p> <p class="ql-block"><b>手工制作是用脑用手的功夫,是最需要费时潜心沉浸的精细工作,何老师承接过珠三角、港澳地区40多项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和新造工程: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南海神庙、农讲所、德庆悦城龙母庙、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香港青山寺、中山玅灵宫……。一脊炫万彩,功夫到时泥亦金,何老师用他的精湛功夫交出了最优秀的作品,成为岭南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和新造工程的专家。</b></p> <p class="ql-block"><b>小榄镇玅灵宫</b></p> <p class="ql-block"><b>玅灵宫高高的屋脊上,何老师把泥、釉、火、艺四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色彩华丽装饰精微的陶塑令人万分震撼,每一组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设计中还加入了菊花、木棉等小榄风土的文化元素。</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师看来,“古建筑的瓦脊才是整个陶艺生产过程中最有趣、最好玩和最高境界的一种陶的演绎”。因此,他曾经用了7年时间去修复悦城龙母祖庙的瓦脊,为岭南传统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听何老师讲故事,如同读了一部这位工匠的人生之书。我们开始慢慢地读懂了他,读懂了他的初心和痴心,也触摸到了岭南传统陶文化博大精深的灵魂。</b></p> <p class="ql-block"><b>在何老师美轮美奂的家作客,他和太太设丰盛的午宴让我们品尝了一桌中山特色的美味佳肴。</b></p> <p class="ql-block"><b>女主人淳朴和善,是何老师最贴心的贤内助,她理解和支持着何老师的事业,辛苦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儿女,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快乐幸福的她,依然亲自照料打理陶屋和家里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是个永远闲不下来的人。</b></p> <p class="ql-block"><b>饭后一边品茶一边听何老师聊起几十年精彩的收藏故事。何老师说,收藏陶器是为了读懂岭南人和岭南文化。何老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人文历史文献,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陶艺研究和制作上,因而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性,前人的智慧得以传承,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何老师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妙趣横生饱含激情,谈话间多次讲到感恩家人、感恩师傅、感恩自己遇到的所有好人和好时机,情到深处不能自已,更感动了在座听故事的我们。</b></p> <p class="ql-block"><b>跟随何老师游览他的陶塑王国,我的眼睛难以离开他那双善变魔法的布满老茧的手。这双手,从17岁开始勤奋学艺到艰难起家打造品牌创建菊城陶屋,入行四十多年,如今是一双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的手,是岭南最顶尖的陶塑瓦脊工艺传承人的手。</b></p><p class="ql-block"><b>这双手不做第一,只做唯一。</b></p> <p class="ql-block"><b>在我眼里,何老师岂止是一位把泥巴玩得出神入化的匠人,他还是一位对美孜孜以求的诗人,一位生活阅历丰富的哲人。他精彩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一种让我们一直尊崇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坚守初心,砥砺前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