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那时刚好20岁。经过部队20年的军旅生活,成为了一名军官,基本上脱离了农村,一别就是40多年;1997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20年,现已退休。如今过上了养老的自由生活。经过三个20年的不一样,人生才有些感悟,回忆过去,往事如烟?只是乡愁使我不能忘记,今年清明节,回老家,寻找儿时的记忆,用图片把它记录下来,加上以前的,整理了一下,本想早点做,但一直拖到今天。对家乡眷恋是人们共同永恒的情感,我想以此来表达我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上图用无人机所拍,因天气不好,图片不通透,这里面可以看到几个点:一,我曾经种过的稻田,三角形,这次特意问了乡亲们,这块田现在近160亩,20户承包着,主要是种植稻子,基本上供各家吃粮。我在家的时候,属集体种,交公粮,农业学大寨,每年种二季稻,夏季赶季节,要起早贪黑,天气炎热,手脚都要烂去一层皮,要用明凡水洗,保持不烂,为的是争公分,年底有个好收入。那个时候人只要吃饱饭就行,没有过多的奢望,人很淳朴。</p><p class="ql-block">二;右上角,是我读高中的学校,这里读书2年,高二班,因我家离学校近,很多同学经常到我家来玩,我母亲也很热情招待他们,同学们讲到我妈时都有一些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三;左下角,是我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当民办老师工作过的地方,金家垱小学,当老师自己缺乏知识,逼着我自学拼音,语法,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学到知识,后来由于自己的努力还混到一个教导主任呢?此地方现已成了养殖基地(已破烂不堪)。</p> <p class="ql-block">上面组图,是生我住过的屋场,前面是一条小沟,左前是一个水塘,小时候经常和哥哥们在这里玩水,那个时候我家三间毛房,住了将近4年,后因大跃进,搬到了集体房,住两间,我记得与大跃进的食堂隔着近。每次食堂蒸的饭,香喷喷的,很是欠人的很,因为我和我哥一歺只有三两米,我基本上吃一两,因为我小,天天就躲在家里。那个时候吃不饱,主要是靠两个姐姐每天收工后在田里捡些稻子回来,晚上用瓶子装着,再用筷子往下扦,把谷壳脱离,第二天自己將罗卜和米煮着吃,冬天就捡些红薯怎么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父母的遗像,父亲蒋永发,1911年生,1958年病故,享年47岁,属英年早逝。老家是鼎城区,双桥坪大桥村(马安山),据说是"跑日本"跑到安乡来的,父亲是理发匠,包了几个队的人理发,理一个发收一升米(折合2斤),年底别人都是折合后给的谷子,一年收成基本上能养活一家人。</p><p class="ql-block">母亲:易梅姑,1917生,送童养媳到蒋家,生儿育女11人,成活8人,三男五女,父亲死的早,千辛万苦把我们拉扯大,而且成家立业很不容易啊!她老人家很讲骨气,经常为生产队做好事。年纪大了还出工捞工分,养家糊口。把三个儿子送到部队,成为光荣军属之家,多次评为县里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那个时候我感觉很荣耀。母亲于2000年3月病故,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99年,回老家给母亲梳头。</p> <p class="ql-block">在父母墓碑前磕头,心中想起来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哪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p><p class="ql-block">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p><p class="ql-block">乡愁,是我心中对家乡永远的那个忧伤和思念……</p><p class="ql-block">(图片中我外甥女指的地方是我们以前在这个水塘挑水,洗衣,钓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人:肖正文,83岁,曾是我父亲的徒弟,跟我父亲学习理发近半年,好多父亲的身世和重要事情都是他口述的,他的理发箱已陈旧发霉,但看到了心里很亲切,因为里面有我父亲用过的理发工具,见物思亲。我本想拿过来存放,但还是存放他处好些。</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家唯一的一个大物件,叫大柜,能储存很多东西,里面可以放衣,放米,放油,什么东西都放在里面,那个时候的家垱都在这柜子里。特别是记得柜门的背面帖着一张字条,写着我蒋家的族谱:"永、世、祥、兆"也就是我父亲到我孙子这四代的谱。此柜子,因我母亲去逝后,大姐搬过来了,此图片是我外甥拍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物,那个没有木棒的钉耙,据我外甥说:"此物件是你在家时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虎渡河上安昌去安尤必渡的渡口,我们那个时候去安乡县城也要过这个渡口,当时是木船,现在是机帆船了。想起来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工联红联组织闹革命,在此渡口打起来了,而且还开起了枪,当时我在现场,吓的我扒在地坑里不敢抬头……</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安昌乡政府的办公地,现在已组编到了三岔河镇,安乡以"安"字开头设乡的少了几个了,时间久了,后人就可能忘记乡村以"安"字的开头的历史了。图中二层楼房,是当时的公社会堂,曾是长大水时我曾在上层过了夜的,那个时候安乡水大,一到长水季,住在院中的人,就要想法子住在靠大堤边上的亲戚朋友家来,怕翻院了跑不赢,那个年代安乡最大的灾难是水灾,现在三峡大坝修了,安乡几乎平安了许多……</p><p class="ql-block">乡政府旁边姓李的一人家,养鸡,还养了几头牛,靠养殖生活,过去是不准养这些的,现在可行了!</p> <p class="ql-block">上组图是我小时候经常走过的路,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走的人少了,杂草丛生,水塘也变窄了,过来可以养鱼,长藕,到季节荷花开的鲜艳,现在可能是没人打理了,分田到户,可能是鱼塘没有分。</p> <p class="ql-block">上组图,是三仙咀小街道,已发展成了一个小镇拟的,有农村信用社,通了公共交通车,人们也住上了楼房,有些人家也办了商铺,药店,赚点零花钱,农民的日子过得自在和潇洒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75年我当民办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因学校组编,此校园曾租办厂,后做养猪场,现在是荒废待撤。</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地方,如今改变了面貌,学校条件好了,有食堂,有试验室,电脑室,我们那个时候,毛草房,读书桌是板子加几根柱子撑着,自己带的小板凳……</p><p class="ql-block">上面集体照,大部分是同学,其中有我的老师何玉书,是德高望重的,他曾是我初中高中的班主任,我们经常有联系,同学聚会时都要请到他。</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读高中的地方,那个时候叫五七中学,就是以毛主席五七指示命名的,主要是学工、学农、学军等的意思。现在改为三仙咀中学,地盘也大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齐全,听说到县里排名还靠前呢?</p><p class="ql-block">下面二张图片摄于前些年,部分高中同学重回学校和在教室前的合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