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嘉峪关是万里长城最为壮观的关城,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h3> <h3>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9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15公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h3> <h3>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有著名的峪泉活水,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关防守,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h3> <h3>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直到嘉靖年间,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雄关挺立在戈壁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h3> <h3>清末因禁烟而被贬赴伊犁的林则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经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h3> <h3>其中一首写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岩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极言这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又一首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h3> <h3>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因此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 </h3> <h3>嘉峪关三座关楼,从东向西依次是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楼形制相同,东西成一线。其中,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h3> <h3>光化楼和柔远楼保存了1506年的原作,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1931年在一场战乱之中被西北军阀马仲英拆毁。现在看到的是1988年仿原样重修的。嘉峪关建关六百多年以来,由于风雨侵蚀,1987年嘉峪关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光化门上“天下第一关”的巨幅牌匾,是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h3> <h3>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体系。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h3> <h3>光化、柔远二门外,均建有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向南,而不与关城的正门相通,东瓮城门叫"朝宗",西瓮城门叫"会极",门上各建有阁楼一座。瓮城对内城起保护作用,敌莫敢入,入则为瓮中之鳖。</h3> <h3>“光化”“柔远”“朝宗”“会极”,可以说是明王朝“怀柔四夷”民族政策的高度概括。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h3> <h3>从这里可登上关城城墙。台阶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之为马道,马道是为了方便将军上城巡视,同时也方便城上物资的拉运,以前有“将军不下马,官员不下轿”之说。现在许多游客一般都不登台阶,而从马道登上,取马到成功之意。<br></h3> <h3>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h3> <h3>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不禁深深地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活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