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目录<br>1、<b>虎山长城</b>(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br>2、<b>山海关</b>(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br>3、<b>黄崖关</b>(位于天津市蓟县)<br>4、<b>水下长城</b>(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br>5、<b>金山岭长城</b>(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br>6、<b>慕田峪长城</b>(位于北京市怀柔区)<br>7、<b>八达岭长城</b>(位于北京市延庆区)<br>8、<b>居庸关</b>(位于北京市昌平区)<br>9、<b>大境门</b>(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br>10、<b>紫荆关</b>(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br>11、<b>倒马关</b>(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br>12、<b>平型关</b>(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br>13、<b>老牛湾堡</b>(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br>14、<b>偏头关</b>(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br>15、<b>宁武关</b>(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br>16、<b>雁门关</b>(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br>17、<b>娘子关</b>(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br>18、<b>杀虎口</b>(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br>19、<b>镇北台</b>(位于陝西省榆林市城北)<br>20、<b>嘉峪关</b>(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br>21、<b>悬壁长城</b>(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黑山峡谷)<br>22、<b>长城第一墩</b>(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讨赖河边)<br>23、<b>阳关</b>(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古董滩)</h1><h1>24、<b>玉门关</b>(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90公里)</h1> <h1> 长城修筑距今虽已有2000多年,但仍巍然屹立,显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近年来,曾多次自驾车,游览各地长城,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h1> <h1> 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公里。</h1> <h1> 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我国长城修筑史上规模最大、工程质量最好的一次。《明史》上记载其“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然而由于一些遗迹已经坍塌,仅存基垣,多年来人们只找到了山海关以西的长城,因而一直有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误说。1989年,通过飞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考证,在中朝边境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发掘出600余米长城遗址。随后,一批著名文物专家在丹东召开论证会后认定: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在宽甸县的虎山地段,它横越虎山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与河北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连接。明长城东端起点的认定,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和收获。</h1> <h1> 站在虎山长城上,能看见远处的鸭绿江,印证了《明史》上有关长城“东起鸭绿”的记载。</h1> <h1>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h1> <h1> “天下第一关”几个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抛向空中点上去的。</h1> <h1> 宁海城始建于明代,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现存内瓮城为国内罕见。</h1> <h1> 山海关老龙头守备署</h1> <h1> 龙武营系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营</h1> <h1> 澄海楼位于山海关老龙头最高处,又名知圣楼,为观海胜地,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此驻足赏景吟诗。</h1> <h1> 入海石城,如龙首探入大海,又名“老龙头”,明蓟镇总兵戚继光率领的浙江义乌兵修建。它是明万里长城的海上起点,也是中国历代所筑长城唯一入海处。</h1> <h1> 黄崖关长城位于天津市蓟县北侧,是一段始建于北齐,明代时由戚继光主持重修的古长城。黄崖关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h1> <h1> 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对黄崖关长城进行重新大修,将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被长城专家称为“万里长城之缩影”。</h1> <h1> 明代名将戚继光雕像</h1> <h1> 黄崖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泃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峁顶山,有峭壁为倚,全段长城建筑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之上。</h1> <h1> 太平寨位于黄崖关东南1公里小平安村,控扼着黄崖关城东侧的崇山沟谷。</h1> <h1> 南城门楼上镌“黄崖口关”</h1> <h1> 水下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水域纵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没于水下,烽火台于水面之上,颇为壮观。</h1> <h1> 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两个城堡淹没于水中,成为闻名遐迩的“水下长城”。</h1> <h1>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区交界处,由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年—1582年)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因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h1> <h1>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守卫北京的军事要冲,被称为“危岭雄关”。慕田峪长城建筑构造风格独特,敌楼密集,尤三座敌楼并矗一台的正关台,更是长城中罕见。</h1> <h1>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h1> <h1>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h1> <h1> 居庸关长城地势险要,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h1> <h1> 居庸关的瓮城</h1> <h1> 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h1> <h1>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这里层峦叠嶂,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清代“燕京八景”中“居庸叠翠”的美称,流传至今。</h1> <h1> 大境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建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被列入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同样重要的四大关口之一。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h1><h1> 大境门据长城要隘 ,扼边关锁钥,为张家口标志性建筑,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大好河山”匾额,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高维岳1927年所书。大境门是张(张家口)库(库伦,即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商道之起点,也是万里茶叶之路的重要枢纽。</h1> <h1> 来远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是为方便边境贸易而建,与张家口堡(下堡),形成了张家口市区最初的雏形。</h1> <h1>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h1> <h1>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各代对紫荆关长城均有修葺,形成了现今大城套小城五个成圈的格局,与居庸、倒马二关并称“内三关”,是全国九大名关之一。</h1> <h1> 九大名关,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 娘子关、武胜关。它们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h1> <h1> 紫荆关处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北方各部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h1> <h1>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h1> <h1>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h1> <h1> 倒马关•水关,位于倒马关下关西瓮城外百米处的唐河岸边,南依山体,北临唐河。据史料记载,水关修建于明弘治年间。水关具有监控唐河两岸的敌情、检查上关与下关之间过往客商的功能。</h1> <h1>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城东北65公里处,横涧乡东北端的平型岭上,为雁门十八隘之一。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岭周围群峰挺拔,地势险要,是穿过内长城的重要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h1> <h1> 平型关北门及瓮城</h1> <h1> 平型关南门</h1> <h1> 老牛湾堡建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崇祯九年(1636年)包砖加固。古堡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紧靠黄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是明代长城偏头关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牛湾堡在明代是偏关防御的前哨,明史记载老牛湾“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曾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h1> <h1> 老牛湾墩位于老牛湾堡北侧,为砖石空心城,是古堡中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被称为“天下第一墩”。</h1> <h1> 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的第一湾,也是长城与黄河握手之地。</h1> <h1>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h1> <h1> 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h1> <h1> 明代,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西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h1> <h1> 宁武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城内,“外三关”之一。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外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h1> <h1>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素有“中华第一关”之誉。</h1> <h1>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许多历代帝王及历史名人,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h1> <h1> 雁门关瓮城口</h1> <h1> 雁门关的天险门</h1> <h1> 雁门关的地利门及城门上的宁边楼</h1> <h1> 娘子关为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h1> <h1>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的关城则是筑建于明代时期,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h1> <h1> 站在长城上俯瞰娘子关关城门,旁边是绵河。</h1> <h1> 万里长城十三关的顺序为:1、山海关;2、黄崖关;3、居庸关;4、紫荆关;5、倒马关;6、平型关;7、偏头关;8、雁门关;9、娘子关;10、杀虎口关;11、嘉峪关;12、阳关;13、玉门关。</h1> <h1> 娘子关东城门</h1> <h5><br></h5> <h1>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br></h1> <h1><p><br></p><p> 带你走西口</p><p> “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西口”之名便是如此得来。古杀虎堡右侧有一条毫不起眼的小道,就是著名的“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现保存完好的约有一公里,宽不足3米,路边已是荒草丛生。</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长期战乱使得各地田地荒芜,人丁流亡。不走只有死,走就可能活,杀虎口成为人们在无法谋生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千百成群的人们,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出西口,去往广阔的内蒙古西部各地觅食求生。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中的财富,冲出口外,耕商营生,繁衍生息,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走一回古道,过 次小桥,亲身感受一次走西口,似乎能看到沧桑的历史。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在山顶俯瞰秋色中的杀虎口,山上层林尽染,秋意浓浓,远处的山峦叠嶂,近处的古老城墙,在秋色中更显气势磅礴,别有一番风韵。“杀虎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民族融合的厚重历史。</p></h1> <h1>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玄烨御驾亲征,平西勘乱,杀虎口为西征大军之后勤大营。康熙西征凯旋,驻跸杀虎口,犒劳西征将士,御笔赐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h1> <h1> 通顺桥位于杀虎堡西北,始建年代不详。据文史资料记载,清光绪正十三年(1896)被洪水冲毁,光绪工十四年(1898)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沟。</h1> <h1> 明代马市口遗址</h1><h1> 隆庆年间,蒙汉双方终开边境贸易(贡市、马市)。右玉之地在杀虎口和云石堡开设马市,方便了边塞人民。杀虎口马市边贸“日不下五百骑”,十分繁荣。此时,明朝专门在长城内设立马市,便于管理,在长城上专门开建了“马市口”,便于马匹的检验和出入。故马市口的高与宽仅够一人牵马而过,与大关口有本质的区别。康熙五年(1666),苍头河突发洪水,淤塞了马市口,并将大口冲毁,只好在大关又兴建了大棚栏,俗称“大棚子”。马市口也沉寂了三百余年。2004年,右玉县人民政府重修长城时,发现此口,使其重现光彩。</h1> <h1> 镇北台,位于陝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塞,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 款贡城</h1><h1> “款”的意思是“通款”、“款待”;“贡”是“通贡”、“朝贡”。“通款”即通和言好,互相表达友好之情。“通贡”是指在政治上表示臣服于朝廷,派遣使者进贡牲畜、特产等物品的特殊交易,经济上则是以互市为形式的官方贸易。款贡城就是为了这种特殊贸易而修建的交易场所。</h1> <h1>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外砌砖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近5000平方米。</h1> <h1><p>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诗《镇北台》:</p>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br>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br>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br>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br></h1> <h1> 镇北台所处榆林市是明代的延绥镇,也是九边镇之一。明朝建立后,蒙古各部如鞑靼、瓦剌等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因此,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重镇”。这九边镇分别是:辽东镇(今辽宁北镇)、蓟州镇(今河北遵化)、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山西镇(今山西宁武)、延绥镇(今陕西榆林)、宁夏镇(今银川)、固原镇(今宁夏固原)、甘肃镇(今甘肃张掖)。</h1> <h1>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h1> <h1>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h1> <h1> 一块砖的故事</h1><h1> 嘉峪关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正中,安放着一块定城砖。关于这块砖,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明朝正德元年,朝廷准备修建嘉峪关关城柔远楼、光华楼的附属设施,著名工匠易开占,接受了这项宏伟的工程。他与众工匠按关城的设计布局,计算出了精确的用料数量,上报关楼承修官吏。关楼承修官吏问易开占:“你的计算精确吗?”易开占答:“要是多一块砖我愿领罪。”这位官吏严格按易开占设计备料,并故意多加了一块砖。气势雄伟的关楼建成之时,恰好剩下了一块砖。关楼承修官吏逼问易开占:“你的用料多了一块砖,该当何罪?”“不,那是一块定城砖。”易开占从容地答道。从此,这块砖就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台檐上,可望而不可取,以示对古代劳动工匠的怀念。</h1> <h1> 悬壁长城在嘉峪关市黑山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西部八达岭”之称。</h1> <h1> 第一墩——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在一万七千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span></h1> <h1> 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嘉峪关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h1> <h1>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h1> <h1>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h1> <h1>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h1> <h1> 说起玉门关 ,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h1> <h1> 结束语<br></h1><h1> 长城不仅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它还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水岭。千百年来,这两种经济和文化在长城沿线不断地碰撞、冲突,甚至战争,然而就在这种不断地冲撞中却产生了融合。长城内外的人们,通过长期的战争、相互贸易、人员往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现在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被全世界所认同,所接受。</h1>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