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厀啸文集-封禅论二》 清-张鹄严

禺草号汉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厀啸文集•封禅论(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张鹄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圣王之有心法,心法者,理也。事有万变,而理无变;惟理明,可以通天下之事物;而无窒,创天下之非常而不骛。封禅者,事神者也,事神之,理不眀,虽日求诸仪,文度数之间,强附托於三代以上边,足以滋后世之疑,啓矫诬之獘。</p><p class="ql-block">若始皇混一区宇,漢武承文景之后,不求復三代之治,惟封禅是问斯,亦见其冥顽不灵矣。何神仙之足慕乎,且神仙非无有也。山林导引者,专气致和涤,除元览尚不能得其一,遇人主宵衣旰食,万机之下,岂宣有此而况声色嗜欲,乘其所不觉乎。</p><p class="ql-block">夫上好文而词章之学,兴上好武而勇力之士;出上好脩炼服食,故当时之。方士务为怪诞之说,以说人主至不可数,而乐售其欺也。</p><p class="ql-block">相如虽谏猎,而犹有封禅之草;东方朔知其不可谏,故不谏,而为滑稽之谈。脱使上好理,而当时,群臣又未必不以阴阳、鬼神之辩。说而鑿鑿其足听也,甚矣理之,难言也。邪正善恶皆以理之。自成其者邪正善恶者也,观夫子之使,马图而大可知矣。</p><p class="ql-block">虽聪明,作元后,如尧舜者,不过孜孜汲汲日求乎?是理之明而己,苟神仙可求,将尽人而求之,君人者,无足贵矣。林君復曰: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吾故曰:封禅者天下之至愚,而祷祀之淫者也。至於矜其能,伐其初,骚侈之心,日生而不可抑其后焉,者也。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勤。诗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论封禅者,其知之也夫。</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圣王之有心法,所谓心法,泛指授受重要的心得和方法。宋•朱熹《章句》:“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即: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之要。孔子之孙子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误差,所以把它写成书,传授给孟子。</p><p class="ql-block">宋•蔡沈《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即:“精一”就是强调要专注,通过“寻中”和“问中”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而达到“执中”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心法者,理也。”掌握(执行)此类法的人,是具有普世价值而贴近真理的人。</p><p class="ql-block">自尧舜以来,凡圣明帝王,均无不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为民办事。管民者第一要慎言,皇帝乃万民之君,天广地大,人口众多,日理万机。凡事有万变,但,真理(道理、黑白)不会变。《荀子•解蔽》:“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所说的“圣王”是“德”与“位”的统一结合,是合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于一体的人格。荀子所指的“圣王”包括:远古时期的有尧、舜、禹,商朝末期的周文王、周武王,以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当代的王。</p><p class="ql-block">《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华夏文化经典中记载的,它是最早的心法之一。早于孔子心法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十六字心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圣人立教传承,皆以此法为明心,为本法。所以说万法一理,则明心为万圣之纲。先圣大德,为后代子孙指明了一条正心修身、通达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树立纯洁的心灵,文明精神及光辉之楷模!</p><p class="ql-block">只有理明,方可畅通无阻地了解和处理天下事物;并能无阻碍地创天下奇迹。无障碍,则不至于走弯路也。凡有资格封禅的人,是上苍派下来侍奉神的,是神的奴仆,一个真正替神办事的人。</p><p class="ql-block">事奉神的人,哪会不懂神的旨意,哪有不照办之理。虽很难获得行使封禅礼仪展示的权力,哪怕仅一次,也必遵照《周礼》,按本宣科地恪守执行。规矩虽依附于尧舜禹,三代的礼仪制度之上,甚至生搬硬套,效仿圣贤的样子,这就是传统礼仪。要不,会增加后人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其文献(报告)也就难以取信,虚假的弊端,也足以让人生疑。</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能承受天命的帝王,有谁不想能举办封禅大典?我想多半系生不逢时,没能遇上或者看到相应的祥瑞盛世。故为数不多,而且曾封禅的帝王。虽看到了吉兆祥瑞,而没能去泰山进行封禅的,那是文治武卫不够,还是……帝王虽受命如天,但功业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只有以帝王之躯,挤身梁父(山)及其他等地,这是自身道德、治国之本领,还不能与先贤盛典及封禅相融洽(匹配);有的帝王布施恩泽,已融洽于天意,而难抽空,“闲暇”去封禅,所以历代前往泰山封禅的帝王很少。</p><p class="ql-block">如果秦始皇统一天下,汉武帝继文景之治①之时,不效仿尧舜禹三代的治国理念,也没执行汉朝初期“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措施。如只想借助封禅来解决问题,自然觉冥顽不灵而无望。什么样的神仙、菩萨值得人间香火呢?况且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天国,乐善好施,来无形去无踪。</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刚刚吞并天下时,丞相王绾等说:“燕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所以说,秦始皇到泰山封禅之举,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谓为神传文化。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儒、释、道三家都源于神,并最终归于神。</p><p class="ql-block">在唐朝时期,大文学家韩愈因为《谏迎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他上任后,听说当地的恶溪里有水蝎伤害人员,就写一篇《祭水蝎文》去警告水蝎6日内迁往南海。如果继续冥顽不灵的话,将遭到捕杀。正好一场暴雨,赶走行走于的弱水蝎子。看来只要是虔诚为民,哪怕是训诫也是好的。为天下苍生的祈福是很灵验的,是有用的!</p><p class="ql-block">山岚林道曲径通幽,静谧气场能洗涤人的心田。受命前往玄览、勘察,不可仅观其一,要学其主,运筹帷幄日理万机披星载月,还忙得不亦乐乎。告知天下传世于民的,绝不仅这点,甚至连嗜好、欲望等细微末节均会逐一载册,让后世之人不知不觉中领悟其风采。</p><p class="ql-block">但凡文人墨客系谦谦君子,喜爱文章惜字如金。“词章之学”、“義理之學”、“經世之學” 、“考據之學”乃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解释道:本书注重每爻每卦的解释,虽有不通之处,但也可自圆其说。大概就是“词章之学”吧。古之学者罔弗能,自“词章之学”兴,而此道遂弃入土,虽向老师宿儒问,以六经四子中之涉于数者,亦茫然不能解。</p><p class="ql-block">《睢州志•名臣•袁可立传》:“平莲之功,登兵为独多焉。莅登后栽为楚行伍,号令严明。”所以,行伍之人就是指军人或是军队出身、身上有军人特点的人。英勇善战者方为士(后为勇士、猛士也)。</p><p class="ql-block">《晏子春秋》“二桃杀三士”是用计谋杀人成语故事。在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因此恃功而骄。谋臣晏子,为避免未来可能造成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p><p class="ql-block">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猛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要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先后报上自己的功劳,各自先上前取一桃子。</p><p class="ql-block">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他两。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感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事后,古冶子觉得羞辱他两在先,吹捧自己而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同样感到羞耻,随即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潜在的威胁。</p><p class="ql-block">喜爱修炼之人常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②”来勉励自己。佛教,要求吃斋念佛;道教要求人们保持身体内的清新洁净,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而谷物、荤腥等都会破坏“气”的清新洁净。所以《太清中黄真经》说:“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太平经》卷四十二也说:“先不食有形而食气”。这就叫“辟谷”或“绝粒”。</p><p class="ql-block">方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职业,最早出现在商代。随着社会需求和时间推移,这些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大概在战国末期,这群自称为“方仙道”的方士们就盛行了起来。在那个时候巫术很盛行,人们信奉巫祖,方士就借信奉巫祖为名,利用巫术开始进行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种靠长生不老哄骗人的巫术盛行于世。各种诡异荒诞离奇的说法出自其口,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类术士还靠吹捧和幻术,制造假象迷惑他人,让被骗之人在云遮雾罩下任其摆布。</p><p class="ql-block">“相如虽谏猎,而犹有封禅之草。”说的是,司马相如跟随皇上到长杨打猎,天子喜欢射杀追击狗熊和野猪,驾车追杀是他的最爱。相如因而上书规劝:“臣听说,有些事物虽然同类而能力不同,所以同是武士,论力气要数乌获,论敏捷要算庆忌,论勇敢必定是孟贲和夏育。以臣的愚陋之见,人类诚然有这类情况,野兽也应该一样。如今陛下喜好涉足险境,射击猛兽,万一遇上凶猛异常的野兽,在不能躲避处惊骇起来,朝着皇上随从车辆猛扑过来,车不及调辕,人来不及展武。这时,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武艺也用不上,连枯木朽株都成了防身的障碍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像胡、越起兵于皇上的车驾之下,而羌、夷逼近车厢一样,难道不危险吗? 即使预备周全而万无一失,那种地方,绝不是身为天子应该靠近的。”再说,纵然派人先开路随行,在大路中间奔驰,尚且不时可能发生脱衔断橛的变故,更何况涉足于荒林草莽之中,驰骋于丘陵山野之上,眼前只顾猎取禽兽的快乐,而内心却没有防备意外的警惕,这种情况下发生灾祸恐怕是很难避免的了。忽视天子的尊贵地位,却不能认为安全,而喜欢奔驰在有万分之一危险的道路上却认为快乐,我私自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大凡英明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发之前,就已预见;智慧的人,能在危险尚未形成之时,便设法避免;灾祸往往潜伏在隐微的地方,发生于人们疏忽大意的时候。所以俗话说:‘家有千金财,不坐屋檐下。’说的是小事,却道出天大的道理。臣衷心希望陛下留意明察。”相如虽尽心劝谏,但因齐王的爱好仍和封禅一样,其夙愿在胸中激荡。</p><p class="ql-block">东方朔跟武帝说:君山上有神仙,有一条地下道可以通到山上,传说吴包山上有几斗美酒,喝了酒的人能够长生不死,汉武帝斋戒七天,派遣几十个男男女女到君山取得了酒,刚想要喝,东方朔说:“臣懂这酒,请陛下让臣看看。”于是一口喝完。武帝想要杀了他,东方朔说:“陛下杀我,我如果死了,那这酒就不灵验,如果喝了酒真能不死,那陛下要杀臣,臣也死不了哇!”于是(武帝)赦免了他。</p><p class="ql-block">从上面两则故事看,明者自明不用谏,舌巧如簧者而为滑稽之谈,大可不必当真。由于正邪善恶的存在,观察您的使者,您的品质作风尽观眼里。</p><p class="ql-block">假如想到好的理由和说词,也未必能改变大臣们的想法,还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鬼神之说为妥,但,想出这一点子的人口才太好,他引经据典还言之凿凿,似乎让人觉得有些过头;能将难言之事服众,将正邪善恶之间因果,说得恰与其份符合逻辑,阿时趋俗之效确实不易。这自成一体者,必然掌握正邪善恶辩解之法,还具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夫子使者,并非照本宣科,而且还具有上述能力,这点一看就知道。</p><p class="ql-block">“虽聪明,作元后。”指的是《书经.泰誓上》:“亶(实在)聪明,作元后③,元后作民父母。”即:天子聪明(明君),作为嫡后的正宫娘娘,掌管其后宫嫔妃,母仪天下,只有做得更好的份……只有像唐尧、虞舜那样孜孜汲汲(勤勉不懈)日谋求给民众更大的帮助,带领民众走向新的好的生活。治理在管理及用人上并非最重要,次之,主要的依靠传统治国理念,礼仪的束缚,及上苍菩萨神灵仙贤的影响,起震慑循规蹈矩之效。</p><p class="ql-block">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尺头上有神灵”。按当下先进的“量子力学”分析:所谓的神灵,其实就是一种物理现象,其名“微粒子”,它比夸克还小,每立方厘米就能容纳十几个。“微粒子”浮于物质世界里,存在游离于整个宇宙及空间中。“微粒子”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它可以穿透人身体中的原子结构,左右周边的气场,甚至能引导事态发展……这些“微粒子”就是三尺头上的神灵。</p><p class="ql-block">虔诚的信徒敬畏神灵,遵照习俗前往寺庙、祠堂进行祭祀或朝拜,逢年过节除带香火钱外,还会带上一些特制的贡品。一般家庭均尽力而为,有人甚至为还其一愿而倾其所有(这要看当时许愿而定)。</p><p class="ql-block">荀子“左手为君,右手人格。”其思想认为:君主为上、为尊,此思想来源于,君者,善群者也的理论根据。拿现代话说,在人格面前,人人是平等的;私人领地风、沙、阳光,甚至猫狗蝇蚊能进,唯独政府及官员不行。保护隐私权及资产是保护人格,就是人权平等民主形式上的体现。</p> 宋•林逋在《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一诗中:<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茂陵④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div></div><div><br>并将诗自嘲诠释道:“生前在西湖边青葱的山岭上构筑庐舍,死后坟头上应该是秋色萧索。哪一天皇帝要搜求我的遗稿,我应该庆幸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谈封禅之书。”所以我说:封禅乃劳神费力是天下最愚蠢之事,而祈祷则系一番忸怩作态戏弄,行为荒诞至极。<br>至于,诗作者(林逋)躁动夸大其词,过度地标榜自己,有些言过其词之语,也就看过一笑罢了!《诗经•大雅•大明》中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⑤”即:上帝监视着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二心妄想…… 等教诲应铭记于心。但凡讨论封禅诸事者,其中的玄机、奥秘常隐讳于心。<br></div> 注:<br>1.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 和十二年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br>2.三界:一般指天、地、人整个世界的物资范围。佛教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金、木、水、火、土。<br>3. 孔 传:“人诚聪明,则为大君,而为众民父母。”后以“亶聪”谓天子之聪明,<br>4.茂陵:汉武帝陵墓,这里即指汉武帝。遗稿:指前人遗留下的手稿。<br>5.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先秦佚名(无名氏)《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br>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br>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br>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br>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br>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br>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br>【大明诗译文】)<br>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br>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br>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天,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br>上天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br>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br>上天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br>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天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br>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