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云关,系明代辽东长城的重要关隘。长城从西北部山峦至医巫闾山,再向东北山岭延伸。白云关建在海拔600米的山峰上,居高临下,四面绝壁,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常有白云缭绕,所以称“白云关”。</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辽太子东丹王耶律倍曾在闾山隐居,在此处设瞭望台。如今遗址、砖瓦、石柱依存。</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此建白云关,共分五层,各层都围以墙垣,并设垛口,底部占地面积1366平方米。在白云关绝顶建有瞭望台,台长六米,宽四米,并设瞭望亭。开始在绝壁两侧设软梯,供驻守官兵登顶。后在东侧凿石阶,可盘旋而上。</p><p class="ql-block"> 白云关北面的巨石上,有“壁立万仞”、“闾山第一石”等石刻,系明嘉靖戊戌年(公元1538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右都督马永所题。</p><p class="ql-block"> 在白云关的下面石壁上有“人间天上”的石刻,为清朝嘉庆皇帝之师王尔烈于乾隆八年所书。</p><p class="ql-block"> 在绝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供奉观世音菩萨。后附鳌山,称“望海观音洞”。</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皇帝四次登临白云关,见悬崖腾空、遥望百里,可视渤海,封此为“望海寺”。</p><p class="ql-block"> 白云关,在中国长城及辽东长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今,已成为医巫闾山最负盛名的景观,也是北镇标志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为民国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辽东总兵马永书(李成梁前任))</p> <p class="ql-block">(清朝石刻)</p> <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辽东总兵马永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