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辈用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城南片区语文组第三次小古文教学教研活动

云鹰语文教研

阶段性小结 <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期我们一共展示了8节小古文公开课、4次主题汇报、3次大型片区教研活动。我们采用了“先广后深、分块推进”的打法,逐步解锁了多个小古文课堂教学难点。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淮南子》中的一句话:“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感谢所有参与到小古文项目中来的老师,谢谢你们突破自我、充满创造力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  片区教研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充分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城邦。在这个理想化的学习城邦中,每个人都用终身学习来武装自己,每一个人都既是学习者,同时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它会把我们从模式化的工作流程和人际交往中解放出来,用更高阶的学习与交流,快速提升每一个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三个层级的融合:第一层级是情感和心理层面的融合,第二层级是认知和技能层面的融合,第三层级是思想和智慧层面的融合。越往上走,就越需要我们放下我执,打开自己的感受力和视野。融合一定是有难度的,但融合也是意义非凡的,值得我们跨出这一步。</p> 观摩学习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把学习比作一个圆环,那么这个圆环的起点就叫作见贤思齐,圆环的终点叫作学以润身,当起点和终点重合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把观课的所思所学迁移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为我们所用。这就是观课的意义。</p> 传不习乎 <p class="ql-block">  小古文课堂上常常存在朗读的古文味不足的问题,知道声断气连的字面意思,但是把握不好“断”和“连”的度。今天,在刘建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反复练读,终于掌握了朗读小古文的要领。</p> 梳理脉络 <p class="ql-block">  刘建辉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语文教师的身份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教几篇课文的匠人,而是一个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复合体——我们是具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师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美的感知者、帮助学生打开生命体验通道的觉者等等。刘老师的分享不只有认真和技巧层面的内容,更有情怀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小古文讲座环节被命名为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一个故事,庖丁的刀用了19年,解了几千头牛,却像新的一样,文中写庖丁解牛这样写道: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个真正的高手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运斤成风,是因为从来不用蛮力,他们只会把力气用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上,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一种技艺上的举重若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城南片区语文组一共是49位老师,不管是从云鹰小学到岳化二小参加活动,还是从岳化二小到云鹰小学参加活动,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麻烦。开展片区教研究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还是一个伟大的机会呢?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机会。伟大源自于新的连接方式的进步,而连接方式的进步必将引起巨大的结构改变;而所有的结构改变,最终会促进新的课堂生态的形成与生长。而在这个重新建立的秩序与循环中,会让我们见证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快速成长起来!</p>

古文

片区

我们

融合

学习

庖丁解牛

语文

教研

老师

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