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县往事 乡土记忆(21)循吏10

雪山老客

<p class="ql-block">任县往事 乡土记忆(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任之循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之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县志》载∶“卢时升,山西阳城人,举人。时值兵燹之后,疮痍满目,竭力抚绥,民赖以苏。修城浚隍,捐俸铸炮,大小数百位,屹然为一方保障。昼夜筹防,积劳瘁,卒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抚绥修城知县卢时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时升的老家,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郭峪村。著名的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皇城相府”就在它的南面三百米处。明清两代,郭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众修屋建宅,成一时之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碑刻记载,郭峪村曾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数次被流寇蹂躏,乡人惨遭屠杀,死残八九。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侵扰,修建了郭峪城。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峪村面积广阔,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现完好保存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等40多座明清院建筑群,有“中国乡村第一城”的美誉。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古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查,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均坐落在郭峪村内,而且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曾在此地长大成人,因此郭峪村的文化底蕴丰厚,曾经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郭峪村古建筑群项目已由相关部门立项,建设资金为国拨,由阳城县文物局建设。该项目修缮方案包括∶陈廷敬旧居、张好古故居、卢时升故居、汤帝庙等28处(具体为52个院落,1个寨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时升,于崇祯十年(1637年)以举人出身举济源县令。据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的介绍:河南“济源城池,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建。明景泰四年知县李衍增筑,周围五里二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成化十九年重修。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卢时升改筑砖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时升改任任县知县。任县城池,旧系土城,元至大年间建。周围五里五步,高三丈,广四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卢时升始整以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载,卢时升在担任任县县令时,为了加强县城的防御,将县城的城墙外皮墙基甃以石,上砌以砖,内皮筑以三合土,并将城墙周围的护城河全部进行了开挖疏浚。由于资金匮乏,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铸造土炮数百门,又在城墙上建了敌楼、炮台、女墙等,组织乡勇日夜守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类书集成·顺德府》载∶任县城,旧系土城,周围五里五步,高三丈,基阔四丈,上广二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为门三,东曰巩固,西曰金汤,北曰锁钥,上建楼阁,门外皆设吊桥。创自元至大年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县志》载∶明崇祯十三年,知县卢时升以土垣难资守御,尽易以砖,建敌楼三,炮台二十四,女墙七百六十四,窝铺称是。而城之制备,周城浚隍,阔三丈,引达活水注其中,水绕三门,桥跨其上。而隍之制备,虽雄阔壮丽不及郡城,而在顺德属邑,则诸城之冠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时升担任任县知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明崇祯年间,当时的清朝势力不断向山海关以西的长城关隘入关进犯,甚至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军兵分两路,突破长城要塞,右翼兵马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左翼兵马则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清军所到之处,明将“率皆溃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载,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率军浴血奋战,于十二月被清军围困于巨鹿,弹尽粮绝之下最终战死沙场。同月,清军先后攻破高邑、赞皇、临城、内丘、任县、平乡、南和、沙河,下广平、顺德、大名,进入山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军烽火再起。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此前接受招抚的张献忠在谷城再度高举义旗,并迅速击溃官军,杀县令和巡按御史,拆毁城垣,劫库纵囚。而已经被朝廷击溃的李自成也趁机重整旗鼓,再度从湖北进入河南、河北,攻城掠地。一时间,各地兵燹骤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但人祸不断,天灾也四处峰起!史载,崇祯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崇祯十年(1637年)、十一年(1638年)、十二年(1639年)、十三年(1640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崇祯十四年,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瘟疫传染,人死八九”。“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时升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他眼见县城土墙坍塌,根本无法抵抗贼寇,便迅速征集民众,将城墙外皮置换甃以砖石,还捐俸铸炮,加强县城防御系统,昼夜筹防。一旦贼寇侵扰,他便命人大开城门,让城乡老百姓到县城里居住躲避,使县城屹然成为了一方百姓得力的生命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当时,正值兵燹之后,任县遍地疮痍满目,百姓卖儿鬻女,四处逃荒,躲避战乱,民不聊生。卢时升到任后,发布安民告示等政令,积极稳定百姓生活秩序,竭力安抚民心,努力改善民生,逐渐恢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受到任县乡民称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日夜操劳,卢时升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竟然累死在了官衙之内。他的杰出事迹,不但写入了《任县志》,还记录进了《四库全书》、《畿辅通志》等史书。百姓痛悼,青史留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阅资料∶《任县志》、《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志书及网络资源等。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侵删!)</p>

卢时升

任县

郭峪村

知县

崇祯

县城

明崇祯

卢时

二丈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