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与毕业十几年的学生相聚在安昌古镇</p> <p class="ql-block">这儿的熏腊肉制品全国驰名</p> <p class="ql-block">由于疫情被管控在绍兴的柯桥,解封后赶往向往多日的安昌古镇。江南一代的大小古村落走了不少,没有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一座最早建于北宋的镇子,以河为中心,两岸布满各色建筑。过去,分为南北两岸不同的功能区。河南是民居,河北为商铺,一座座小桥灌通了南北两岸的人间烟火,就这儿,是幽静而朴实无华的一种静默状态。</p> <p class="ql-block">绍兴虽然属于浙江一座地级市,但是却拥有着极为浓郁的历史底蕴。在久远的新时石器时代,小黄山文化就已经开始流行,到现在已经有着9000多年的历史。在绍兴这座风水宝地上也坐落着诸多古镇,如斗门古镇、柯桥古镇等。</p> <p class="ql-block">定居江南十数年间,可以说走遍了有名的古镇街巷,那种沉静的烟火状态,是最真实和有血肉的。历史一线牵,文脉没有断。此时要提及的便是“安昌古镇”,其处于柯桥区境内的西北地段,杭州市之中的萧山彼此相连,附近还被杭甬高速等复杂的路线所环绕,有着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该古镇最早建造于北宋时期,后来因为常年遭遇战火纷飞,使得这座古镇历经过多次焚毁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安昌古镇在明清时期又被重新修建;古镇之中的建筑设计与整体状貌,具有具非常典型的江南水乡风韵。这座古镇是沿着河流而修建,长度大约为1747米左右。如此的距离,应该是我走过的沿河古街直线距离最长的啦。在古镇北段地区主要分布着商市,而南边区域主要坐落着一些长廊为行人遮蔽风雨。</p> <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之中的桥梁也十分有特色,有着拱形、亭台等多种形式,造型古朴而姿态万千。比较知名的小桥主要包括福禄、如意、万安这3座,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古镇之中也有着值得游览的景点;穗康钱庄就是其中一处,该建筑营业时间居然超过了100年;在这里不仅陈列着珍贵的古钱币,而且还保存着价值不菲的名人字画;来到此处,可以品味历史、阅读人生。</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处就是石雕馆,也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了吧。这里集中摆放着从大唐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宝贵文物200多件;具有石狮子、桌子、石窗等各种形态,在墙壁上还有不少多个朝代的墓志铭等;这些石雕形象奇巧而精美,上面的书法遒劲而有力,堪称天衣无缝的绝配。从雕刻风格看,陕西山西一代的典型风格,因材适型的大刀阔斧,因是砂岩,所以无法像(关中青石雕)那样有更多的细节呈现,典型的民族风,联想到关中最典型的(拴娃石)(拴马桩)。看来此地的移民历史一定与北方的兵乱和朝代更迭有关。</p> <p class="ql-block">崇文风尚</p><p class="ql-block">绍兴自古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社会风尚,文风炽盛。据统计,绍兴中举人者明代882人、清代2402人,应考者越多,落选者也越多。屡困场屋、入仕无望的绍兴读书人被迫放弃或者暂停举业,学做绍兴师爷,选择了一条佐官为治的出路,这也是绍兴人成为师爷主流群体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以前对(师爷)的印象是狡猾的人之概念,精于算计,老谋深算的一类难以接近和需要防范的人。看了古镇有关(师爷)展馆的介绍,不免心生敬畏。他们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泽国”,地狭且硗,而长期安定的社会氛围所繁衍的大量人口,加剧了人地矛盾,“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p><p class="ql-block">到清代,绍兴人口密度地达每平方公里579.55人,居全国地级市人口密度的第三位。绍兴地狭民稠的人地矛盾,成为绍兴人离开故土游幕他乡的社会经济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爷求仕心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仕为官是古代读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师爷多为屡试不第的读书人,他们抱有进取之心,常怀仕途之希冀。</p><p class="ql-block">不少师爷在作幕期间仍参与科考。徐渭二十岁中秀才后,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皆不成。后虽在胡宗宪幕中为师爷,但仍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四十一岁,经历了八次考试的他,始终未能中举。他自嘲“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这对他的人生造成极大阴影。</p><p class="ql-block">龚萼在给许思湄的信中感叹道:“天然生成我以不愚不智之身,而困我于不死不生之地。抱牍非吏,佣笔非胥……”寥寥数语,道尽入仕不得之苦郁,抱负不成之落拓。汪辉祖被后世称为“清代第一刑名师爷”,然其在幕期间,依然“专治举业,逢场必到”。对于许多师爷而言,“舍孔孟习申韩,橐笔游燕南,非素志也”</p><p class="ql-block">师爷入仕之路虽艰难坎坷,却也有成功入庙堂之人。雍正皇帝曾说:“今之幕宾,即古之参谋记室,凡节度观察,皆征辟幕僚,功绩果著,即拜表荐引”。童华师爷因体恤民艰为雍正所喜,授陕西知府。汪辉祖也于乾隆四十年得中进士,后成为一代名吏。</p> <p class="ql-block">绍兴人几乎开辟和垄断了全国各地的幕业,这就是所谓的“无绍不成衙”</p><p class="ql-block">当时衙门师爷中以绍兴人居绝大多数,绍兴师爷名声大,遍布全国,特别以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为代表。清代各级地方官员,一般都要聘请若干绍兴师爷帮助自己处理各项公务。根据粗略推测,清</p><p class="ql-block">代全国共有1358个县、245个府、124个州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等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每一处的绍兴师爷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数人,合计全国绍兴师爷的总数有数万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师爷源起与兴衰</p><p class="ql-block">师爷,亦称幕僚。</p><p class="ql-block">何谓幕?指古代将帅出征时,军无常处,治无定所,便在野外帐幕中设立指挥部,以幕为府,</p><p class="ql-block">何谓僚?在较早的历史时期,多与官联系起来使用,且可互相通用。到秦汉时期,专指官员的下属,称为「僚属」。</p><p class="ql-block">据清末民初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 「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由此可推断,因师爷为幕主出</p><p class="ql-block">谋划策,参与机要,类似主官老爷的老师,故府内衙役、仆从尊称其「师爷』。</p> <p class="ql-block">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时期 </p><p class="ql-block">蒙古族入主中原,1 官员缺乏认 清代满族入关,清人既要依靠汉知、能力薄弱,一般事务官或吏员都由汉人,又不授予重权,于是倚重无职衔官汉人担任。 胥吏或师爷。就这样师爷登上了历 史舞台,活跃了二三百年,留下了“无绍不成衙”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的(徐渭)</p><p class="ql-block">明代保留了幕僚和幕宾制度, 清末义和团运动之后,以张之洞那些科举不第的书生充当幕友,他们受过系统的传承训练,以此为生的师爷们成为军政要员,对传统幕府体制进行规整,各类公务专业的培训,处理事务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明清两朝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活跃过一群被称为“师爷”的人物。此行对于(师爷)在国家政治经济的定位有了重新认识。是旅行中最大收获。绍兴出师爷,安昌又是“绍兴师爷”荟萃之地。他们依托(娄心田师爷)的故居开辟本馆,用以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特殊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令人眼界大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