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思故

师贤徒良

<p class="ql-block">  驱车沿着新312国道向北行驶,在堡子坪大桥右拐(如图)进入崎岖的乡村道路,盘旋上山到车道岭林场后,再沿旧3I2国道前行到三岔路口拐进岔路102县道,再行4公里到达老家。</p> <p class="ql-block">  老家是陇中干旱少雨贫瘠的黄土高原山区,山顶海拔高度2217米</p> <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家山顶眺望四周,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绿油油的树林,径过老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栽满了桃树、杏树、柠条树;祖祖辈辈站不住老牛的陡坡地变成了五线谱式梯田地;曾经黄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变成干净宽畅的乡村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  自古回乡多感伤,唐朝的贺知章吟出女妇嬬皆知的回乡偶书: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也来首打油诗:“离别家乡岁月长,年近古稀多有恙。翻山越岭回故乡,让人不禁怀感伤。山头村口庄户房,全然不见旧时样。精准扶贫为农想,哪管思乡愁断肠。"</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伴随着精准脱贫的政策,老家搭上了农村危房改建的快车,多年的老房子已拆除,眼前出现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建房。几十年在外生计奔忙, 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有那么一块魂牵梦绕的故土。无论得志或失意,无论逢年或过节。总有一缕思绪飞到故乡的老院子,久久不能散去。怀故乡的味道是无法复制的,那种亲切、熟悉、久别重逢的感觉,是不可能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品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每过一段时候,我总要回故乡看看,去品尝那亲切的故乡味道,翻山越岭,峰回路转,我就回到那熟悉的“山弯弯”。兴奋激动之余,太多的物是人非总会让人沉重伤感,曾经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拆了,现在杂草丛生,曾经茂盛的果树,已枯萎不再结果。虽早已没有家的样子,但存放着故土深情,几近坍塌的院墙写满了曾经斑驳的岁月、无法忘怀的回忆、还有那让人留恋的痕迹。独自伫立于此,思考良久,脑海里都是对故去亲人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慢步爬上山顶,回头又拍了几张照片。当儿时上学丶玩耍丶拾柴丶放羊的那些熟悉小路出现在镜头里时,许多陈年往事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我的艰难辛苦上学路</p><p class="ql-block"> 我八岁开始上学,每天要翻越两座山过一条沟壑到八里多路的榆中李家坪小学。路虽远但上学很开心。还记得那时学费5角,语文2角,算术1角8分,只有两门课。没钱买练习写字的纸,娃娃们拿一根小木棍在土地上圈一块地写字。圈的地块大,写的字多,得到老师表扬多。</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的路更远。要到二十里路的榆中韦营孙家岔上学,由于路远难免迟到早退,那时是文革初期,我最怕的是迟到早退要单独“早请示,晚汇报。”因此经常跑步上学。</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要过两道河穿越一座大山到六十里外的定西县第三中学上学,高一时我们生产大队只有我一人,没人结伴同行,星期一早出发,星期六晚回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我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过两道河是常事,那时年青气盛胆子大,从来不害怕。</p><p class="ql-block">1971、1972年连年大旱,庄稼绝收,定西县大多数人生活非常困难,靠吃国家供应粮生活,好多社员没钱买供应粮。到我高二开学时,家里凑不够5元上学费用,父亲向邻居亲朋借了一大圈没借到钱,有一同族二爷劝父亲,别让娃娃上学了,劳动挣工分,少交口粮款,手头宽余些。父亲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同族三爷,借给父亲5元钱,我才继续上学读书。父亲是旧社会读了几天书的人,重视子女教育,不论多么困难艰苦,对我们兄妹的读书都全力支持。每每回忆起那些常常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都不禁让人泪目。</p><p class="ql-block"> 自打我上学起,每周星期日替父亲给生产队放羊,好让父亲参加农活多挣几个工分,少欠一点口粮款。放羊最怕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没有棉鞋,穿着父亲编织的草鞋在雪地奔走一整天,回家脚冻的麻木失去知觉,在热坑上暖热后疼痛难忍,那种刻苦铭心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农村危房改,把沟沟湾湾里分散居住的人家集中起来,把几辈子住的土坯房换成砖瓦房,大大改善住宿条件,方便了村民的交通出行。唯独不好的是距农田远了一点。印象中,故乡是热闹的,有庄农人耕种的吆喝声,有牲畜的嘶叫声,有学校孩童读书声打闹声,还有农闲时串门闲侃的欢笑声。</p> <p class="ql-block">  现在呢?老家全没有了原来的的热闹,村里学校早已撤校,娃娃们都进县城读书去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暮年老人,曾径的良田大多都荒芜了,有些退耕还林变成了树林,田埂都看不到了。少了人气,少了活力,更少了山村未来的希望。镜头里故乡景色很美,但少了人气的故乡住两天就会觉得乏味。终究留不住自己,我们到底活成了贺知章诗里的客人,只是少了笑问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故乡:村少烟火只剩房,地里长草不出粮。儿时玩伴今何在,各自漂泊在他乡。 </p><p class="ql-block"> 不过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老庄的地方转一圈,因为是我的根,是我人生的起点,记录了成长的过程,老庄是磁场,吸引着不改乡音的儿女对故土割舍不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每次踏上故土,往事如烟,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祈福老家的乡亲们平平安安,日子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2022.610.初稿 2023.2.13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