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最美好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回头,有一路的故事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低头,有坚实的脚步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抬头,有坚守的目标展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月夏意深,教研正缤纷。西邵乡西邵集中心小学数学阅读教研活动于6月9日如约而至。本次活动流程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刘静娜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流程进行说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教学相遇新课标的教研,注定是一场快乐难忘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教师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团队全体成员,进行集中学习新课标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学习内容是: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带来的《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和教学改革》。马云鹏教授从“数与代数”领域的结构化整合、“数与运算”主题分析、“数量关系”主题分析、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解读。通过集中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增强了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今后的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我们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 1.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p><p class="ql-block"> 2.根据所学的内容,确定阅读时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p><p class="ql-block"> 3.指导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分析思考,则收效甚微,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准确度,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通常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练习和互相讨论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p><p class="ql-block"> 4.提供一定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p><p class="ql-block">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如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不仅达不到阅读目的,而且浪费了时间。数学阅读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去念书,弄懂概念,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后,反思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理会教材内容所阐述的数学观点,思想方法。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开展建构活动。这才是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阅读的内容远不止读课本、读解题过程、读数学家的故事,而应当包括一切蕴含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文字、符号、图画、表格等。在我们看来,数学阅读是数学、科学、人文艺术等的整合阅读。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阅读关注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我们认为好的数学阅读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汲取智慧、启迪思考、陶冶情操、培塑人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专属,我们的数学课也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端木亚敏老师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欣维老师的《分类与整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木老师和赵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都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灵活运用。从生活经验出发,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再回归生活以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相信如此坚持下去,学生未来会自己去捕捉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具有更强的数学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教学预设和教学实践,我们对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架构以及教学实施中的得失进行了评课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团队成员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两节课的教学实施与重构设想提出了各自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刘静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了赵欣维老师的《分类与整理》,浅谈一下我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赵老师组织系列教学活动,重视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赵老师在讲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数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探索活动后,赵老师能结合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和呈现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比,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值得称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木亚敏老师执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完“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端木老师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设计上以选择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而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呈现数据的方法,最后对数据进行简答分析,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正式认识统计表。建议:课后作业设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杨彦星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端木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开心、愉悦。教学目标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老师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读统计表,分析统计表,学生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多提问一些问题,教师适当引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黄艳洁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端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测、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通过学生读表格,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的收集与的必要性及价值,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不过本堂课当中老师讲的太多,好像学生是在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学习,没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今后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取,能够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端木亚敏:</p><p class="ql-block"> 赵欣维老师的《分类与整理》这节课,体现了分类思想是⼀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定的标准分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赵老师的这节课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教师的语气和蔼,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符合低学段教师教学的要求。</p><p class="ql-block">2.开课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为学生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自然的渗透了分类整理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p><p class="ql-block">3.另外还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练习题闯关,让学生由简单的第一关到第三关,按不同标准分类,不断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 总之,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葛瑞永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老师的《分类与整理》这节课,让学生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体会分类的思想,初步形成数据意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最后再加一项拓展性作业,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效果会更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节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并用收集的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收集,感悟收据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木老师从这样的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结合现实生活问题,把本节课设计的有目标、有情境、有任务、有活动、有评价的活课程。学生乐学、真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这节课也渗透了数学阅读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图片的重读、圈读和换词读,明确了研究的问题,体会了数学阅读的方法,初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环节中能通过小结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反思,注意练习设计的层次感,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赵欣维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端木老师这堂课,我觉得正向我们所追求的“双赢课堂”迈进!</p><p class="ql-block">1.真正体现了“双赢”的主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开心、愉悦,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2.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p><p class="ql-block">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p> <p class="ql-block">何莲莲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木老师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节课,体现了“化繁为简”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刚开始老师的引出新课环节给学生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认为,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学习统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深入的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团队成员商讨了下期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新课标学习(集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数学阅读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两位老师进行微型课展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评课,对讲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备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下期活动安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问收获,莫问岁月,只管耕耘,数学阅读就是数学课堂的诗和远方。终有一天,数学阅读将会和学生有最美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文字:刘静娜 全体学员</p><p class="ql-block">编辑:刘静娜 </p><p class="ql-block">图片:杨彦星 端木亚敏</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光明 苗朝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