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有部片名叫《小花》的电影,有段脍炙人口“绒花”插曲:“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影片取材于前涉执笔的原著《桐柏英雄》小说,书中描写了赵永生、赵小花、何翠姑等年青一代,他们将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六十年代也有一大群年轻人将宝贵的青春献给祖国的新农村建设,他们无怨无悔在黄土地上耕耘,有的一干就是十多年,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除了要过“生活关”,还得经受残酷的“劳动关”的考验。所谓“劳动关”就是一方面要与自然界的老天爷斗,另一方面要与自身的体能素质斗,还得与参悟农活的世俗观念斗。毛泽东有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知青那时经历劳动关时的境遇,实在是太铆榫契合了。</p> <p class="ql-block"> 有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十年代的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像一张白纸可以涂抹最美丽的色彩,广阔的天地是知识青年施展拳脚和才华的场所,似乎显得一切都那么浪漫与美好。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却不似舞台上演的《丰收舞》那般潇洒飘逸,太多的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没有半分浪漫也无乐趣。这就是残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没有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人,就没有那种切肤之痛和刻骨铭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初春,阴雨绵绵,春寒料峭。春耕时节农事繁忙,队里忙着化谷子做秧田,一番犁耕平耙之后,就是糊田墈。知青和乡民一样,头戴竹笠,身穿蓑衣,腰围汤布,执锄赤脚下田。早春二月,田水剌骨般冷,伴着寒风细雨,一会儿手脚就冻得发红麻木,浑身上下直打哆嗦。这种感受不由地让人想起冬天拔胡萝卜的情景,那种扒开冰霜拔出萝卜,手指冻得发痛发麻,痛彻骨髓的难受劲,至今难忘。乡民们找来稻草生起火来,迫不及待烤起火来,如此一冷一热从此埋下冻疮病根。</p> <p class="ql-block"> 知青出自娘肚子以来从未受过的如此苦楚,如今却要硬着头皮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再城里吃闲饭”,摆脱所谓对父母的依赖,来个脱胎换骨,成为一个靠争工分自食其力的新式农民。其实自食其力,谈何容易,按当时的工分概念,10分底分为整劳力,我们仨刚下乡为6.5底分,还有更低的,上盛大队有个知青只评了4.5底分,后来,大家干脆不呼其名,直叫他“四分五”。年终分配时每10分工分值为4角5分。如按糊田墈这般工种10分推算,知青劳动一天,只值2角9分。如按当时物价,秈米0.137分,粳米0.141分换算,知青劳动一天只值两斤大米,这般境遇,如何养家糊口?</p> <p class="ql-block"> 四月天,时晴时雨,天气闷热。已翻耕过草子(紫云英)田里,草子泡在水里腐烂发臭,天晴时人如在此间劳作,极似站在上晒下熏的蒸笼里,加上阵阵草子恶臭袭来,蚂蝗、牛虻乘机前来骚扰,让人感到阵阵呕心,倍受煎熬,难以招架。五月初开秧门插大秧,早上4点出门天蒙蒙亮,挑着畚箕去拔秧,所谓拔秧就是蹲个马步,双手交替在秧田里拔秧,待拔成两手把时泥水洗净后捆成秧把。也许,知青扎马步功力略浅的缘故,时间一长稍不留神屁股便会浸入水中,待到发觉已为时过晚。知青拔秧湿裤子,那时常有的事。难怪杭嘉湖一带,拔秧时会带个秧凳,拔秧时人坐在秧凳上,既省力又平稳,绝不会发生屁股吃水的事。其实,学农活就是练基本功,你说扎马步吧,不但拔秧,插秧、割稻哪样不要下蹲弯腰,扎起马步?但是,练成此基本功没有十年功是不成的,知青想一蹴而就则欲速之不达。</p> <p class="ql-block"> 曙光初露时,吃过早饭的乡民就挑着早工拔就的秧担插秧去。插秧的田块,通常是被四周水田包围着。下乡所在地的徐村在六十年代却是典型的梯田,虽然高低相差不大,但大小不一,宛如穷和尚身上的百衲衣。窄窄的田埂像似人身上经脉,延伸到四面八方。如逢雨天赤脚行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田埂滴溜湿滑,其难度不亚于体操运动员站在平衡木上的表演,空手行走尚且困难,何况还穿着蓑衣挑着秧担。所以,知青不慎滑下田埂或摔个仰八翘,那是常有的事。热心的乡民告诉我们,在滑溜泥地里行走,除了注意平衡,还要学会用脚趾勾住泥地,脚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可是,我却总学不会脚趾勾起来走路,所以,也总免不了仍旧摔跤。</p> <p class="ql-block"> 谁也想不到,活到廿多岁,还要重新学走路?可见,在乡间田畈干活,和北方的旱地不同,在江南水乡,整天与水田打交道,为了方便赤脚是司空见惯的。回想赤脚走在田埂,那种滑溜溜、凉嗖嗖的感觉,的确浪漫惬意得很:但是,如挑着百多斤的担子,走在布满鹅卵或碎石的小道上,那种受刑一般那种极其痛苦被硌的难受劲,却不那么好玩了。间或,被异物扎伤或被玻璃划伤脚的事,时有发生,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一切与7月份即将到来的“双枪”相比,这点痛苦和历练算得了什么?七月流火,火伞高张,铄石流金。那才是歌德笔下《浮士德》诗中的炼狱。俗话说:“烈日下干活,不死扒层皮”。烈日酷暑下的劳作,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在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的室外呆上一个小时,也许你还能扛一下,如果是呆上整个午后呢?可是,我们那时的知青,从早上 4点出工,到晚上10点收工联轴干,一干就是四十多天,可以说简直是群“疯子”。知青干活向来图省事痛快,也许,为了节约洗衣的成本,“双枪”时节竟打起了赤膊。金华有句老古话:“过了六月六,赤膊不要悔”。意思就是六月六以前可以赤膊,如过后就犯了大忌,要吃大亏。可是知青就这么干了,而且竟脱了两次皮!对此,乡民们也感到由衷佩服,他们不敢干的事却让知青干了。</p> <p class="ql-block"> 在烈日下暴晒后造成了灼伤。按照现今医学角度定义,皮肤接受紫外线过度暴晒后,会损伤表皮细胞,活化酪胺酸酶,加速色素合成,破坏皮肤的保湿功能,使皮肤缺水干燥,让真皮层中的弹力纤维受损,使皮肤衰老。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段,倘若气温达到30℃,日光浴超过半小时便容易造成日射病,导致皮肤变黑、发炎、灼伤。有异常情形时,则会变成色素性的皮肤癌等。叶倩文有首歌这样唱道:“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实际上知青那时的无知,不仅是逞强而且是玩命。而且因为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且不说还有皮肤灼伤后持续几天火辣辣地痛,不能仰睡只能合仆着睡的痛苦,只有他自己默默忍受了。</p> <p class="ql-block"> 但不管咋说,知青的十多年青春抛洒在农村的绿野上,换来大地的丰收,也许这就是人生。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史将证明,这就是他们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旧文重发(2015年1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