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许河镇要开发“四联中”红色文化,最近我在天厨星平台写了一篇与“四联中”相关的文章“从洋岸走出去的军分区文工团”,说的是1944年8月二分区陈时夫政委找到时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孙海云,对海云同志说,为了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分区决定从专署举办的中学生夏令营中招收一些学生,成立文工团,你曾在师文工团工作过,这事就交给你去办,也由你兼任团长。孙海云奉命来到二联中夏令营选拔文艺兵,组建苏中二分区文工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海云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同时介绍了“四联中”的基本情况;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加紧对苏中区进行清乡,在对敌斗争形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我党在苏中根据地腹地东台县三仓区鲁家灶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日人才的新型学校。四联中创办三年时间,先后为党培养输送了三千多名干部;俞邃,曾任中央中联办副主任,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金鑫,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正部级)。黄玉章中将,曾任国防大学副校长、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陈可吼少将,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管惟炎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任校长。丁固,曾任新华 社福州军区社长(正师 级)、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这些同志都是从四联中走出去的。还有很多同志都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的骨干,很多人担任了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工团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1944年暑假期间,四联中组织学生到洋岸举办夏令营,洋岸在鲁灶庙的东边不到四华里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在的地名是东台市许河镇四仓村十组,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曾叫民主大队第四生产队。四联中学生夏令营在这里举行,在这里参加夏令营的还有由台北转移到洋岸办学的盐垦中学学生。夏令营大队长,由二联中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生活指导部主任罗洛老师担任,党内兼支部书记。大队部下面有三个中队,队长和指导员是由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担任,每个中队下面有三个分队,队长均由学生担任。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陈扬、俞铭璜、梅嘉生、林修德等都到夏令营为师生做过报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工团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孙海云来到洋岸后,先由夏令营提供文艺节目资料进行审查,孙海云本来就是文艺创作专业人员,选择了部分节目组织营员进行文艺表演,观察营员的表演实际水平,再由夏令营党支部审查、推荐入伍人员名单,最后孙海云代表部队对入选人员进行面试,最终选出男生20人、女生6人组建二分区文工团。学生们告别了夏令营,参加了新四军,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p><p class="ql-block">学生们到部队后孙海云教大家唱的第一首歌,便是由孙海云创作的《石臼渔歌》。</p> <p class="ql-block">石臼渔歌由孙海云作词,涂 克作曲,涂克曾任东台中学音乐老师。</p> <p class="ql-block">“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2021年6月10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工办、省新四军研究会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溧水区委主办的《石臼渔歌》歌曲发布暨江苏省《初心如金•红歌颂》系列活动在溧水李巷启动,由新四军老战士、知名作词人孙海云在溧水石臼湖畔创作的《石臼渔歌》对外发布。</p><p class="ql-block">《石臼渔歌》是一首创作于1943年的新四军歌曲。据孙海云的女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介绍,有一天孙海云和战友们走到石臼湖畔时,看见水天一色,野鸭成群,触景生情,于是用一根树枝在沙滩上写下了《石臼渔歌》的歌词,随后由新四军的画家和作曲家涂克谱曲,从此,“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的歌声很快流传开来。作为新四军歌曲中最著名的抒情歌曲,《石臼渔歌》唱出了溧水美景,也唱出了新四军战士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启动仪式上,国家金话筒奖获得者张晓北和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常思思分别演唱了流行通俗版本和原汁原味版本的《石臼渔歌》,展示了这首歌曲的恒久魅力。据了解,《初心如金•红歌颂》系列活动将继续围绕江苏各地的红歌素材,挖掘红歌“江苏音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孙海云还教大家唱了《黄桥烧饼歌》</p> <p class="ql-block">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百姓帮;同志们呀,要战斗,会师东台反扫荡。”这首诞生于1940年的《黄桥烧饼歌》,见证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的辉煌胜利,谱写了军民情深的动人篇章,也提示了当年的东台是苏中的政治、军事中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江苏省泰兴市转型升级、特色发展气象一新。举办中国黄桥烧饼节,借此宣传英雄黄桥和文化黄桥,推进黄桥的产业招商和改革发展。2020年10月10日,从各地赶来的140多名新四军研究会成员,在江苏泰州黄桥老区黄桥参加新四军黄桥战役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当地群众夹道欢迎,现场情不自禁地齐唱《黄桥烧饼歌》。熟悉的旋律回荡在老区上空,场面感人。</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黄桥人民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已培育纺织服装业、猪副产品加工业、以黄桥烧饼为特色的饮食业三大支柱产业。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黄桥烧饼节,突出黄桥名镇效应、人文效应、品牌效应,达到"以节会友、以节造势、以节促产、以节促销"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孙海云到四联中组建军分区文工团这个小故事,只是四联中创办三年时间的一个小插曲,四联中有很多红色故事亟待抢救、挖掘整理。健在的老同志已经非常少了,原新四军四分区司令、全国政协副主席季方之子,今年94岁的上海455医院季达主任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鲁家灶老区人民养活了我……,非常想念鲁家灶与一仓。</p><p class="ql-block"> 我还写过一篇美篇文章“四联中学员崔左夫与他的文学作品“,介绍了崔先生的作品《血染着的姓名》,世上本无沙家浜,用《血染着的姓名》改编的沪剧,再由沪剧再改编成京剧,一个沙家浜名称问世了。崔左夫先生回忆文章中说:记载“沙家浜的故事,首先起源于刘飞刘司令的战斗在阳澄湖畔,这是历史事实。随后被改为沪剧芦荡火种,再后来才是京剧沙家浜,这就是戏说历史了,当不得真的(地名是虚构的,党史军史上是没有的,故事情节是有的,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虽然崔左夫先生说当不得真,但故事产生影响轰动全国,家喻户晓。成就了一个世界闻名的沙家浜地名与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资源不可再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一定不能让她沉沦!</p><p class="ql-block"> 四联中红色文化遗产是南沈灶、许河、三仓镇共享的红色资源,如何挖掘、整理、包装、宣传考验着鲁家灶四仓河两岸人民与执政者的智慧。一首红歌、一个红色故事宣传处理得当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无限的商机。溧水人、黄桥人、沙家浜人,他们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值得借鉴,四联中遗址红色文化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刻不容缓。</p> <p class="ql-block">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种全新的发展经济模式在全国不少地方已初显成效,如何挖掘、整理、开发红色文化是个很深的课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更是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南沈灶乡政府曾于1986年打报告申请建设四联中纪念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当时由于经费不足而搁置。现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规〔2023〕1号)《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又为开展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p><p class="ql-block"> 如何拓宽民间投资,四仓河两岸如何联合开发四联中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又一次考验四仓河两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发展目光智慧,也检验各级政府与行政执法机构的发展目光。</p> <p class="ql-block">由苏中军区创办的《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创建于1943年,培养抗战干部3000多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学员们奔赴全国战场,几乎全部失联。 希望看到本文的朋友们分享出去并提供当年《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师生的线索,为筹建四联中纪念馆提供史料,谢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