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读胡俊禄先生《新闻工作生涯记忆与感悟》有感

华埠聚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俊禄先生的回忆录——《新闻工作生涯记忆与感悟》一经面世,便收到好评如潮。该书跳出了回忆录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的窠臼,选取新闻工作生涯中有意义的趣事匠心铺陈,叙事寓理,给人以启迪,读后让人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来退休,赋闲在家,有感而发写写人生感悟,记记人生经历过的趣事、大事,总结利弊得失,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又让老年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胡老师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既羡慕又崇拜。</p><p class="ql-block"> 对于胡老师的回忆录,王伟国、胡敏、杨晓丽等已从不同视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就不再一一赘述。这里重点谈谈做为胡老师《乐见后俊脱颖出》一文中涉及的人物之一,拜读此文时那种倍感亲切、激动难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我与胡老师结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他是县广播站站长,我是县广播站记者,有幸与胡老师共事那些年,受其影响颇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既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领路人,也是我新闻写作的启蒙老师。因而,他书中的一些章节亦属我们俩的共同经历,能勾起我太多的人生记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骥伏枥——胡俊禄老师在写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胡老师,称其为“宜阳新闻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绝不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应聘到县广播站做记者时,其已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积累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有很高的新闻写作水平,特别是凝练新闻标题、切入报道角度、挖掘新闻价值方面,更是造诣颇深。在他的带领下,我县广播站几乎年年在全市广播电视系统新闻优稿评选中荣膺第一,1989年几乎垄断了全市广播电视系统的年度好新闻奖一等奖。市广播电视总编室寇主任曾多次称赞其“文笔老辣,眼光独到”。那时,胡老师除了担纲编发宜阳新闻外,还负责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新闻通讯员培训,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县各单位不少办公室主任或负责新闻报道的同志几乎都听过他的课。</p><p class="ql-block"> 在结识胡老师之前,我是一个偏僻山村的“民办教师”。因为从小爱好文学的缘故,当“民师”时,曾主办了一份油印双月文艺刊物《春蕾》,主要在宜阳、洛宁、渑池、新安等地与我所在学校相邻的中学师生中传阅。出于对县广播站编辑老师的景仰,我每期也给县广播站编辑部邮寄。没成想,《春蕾》竟引起了胡老师的高度重视。特别使我感动的是,时隔近四十年,胡老师还保存有好几期《春蕾》刊物原件,并在回忆录《乐见后俊脱颖出》一文中以《春蕾》为小标题,重提旧事,把彼时的我暗喻为“春蕾”。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拆开一看,是高村乡温村学校的几位老师自办的《春蕾》杂志,蜡板刻字,油墨印刷,16开本,共几十页,有模有样,挺有意思的......其中一篇小说连载,引起了我的注意,故事情节还算引人,行文也流畅自如。作者署名为‘乔新贤’。这是我和新贤的第一次‘神交’,给我的印象不错,以后又陆续收到了3期《春蕾》。”接着他忆到:“及至1984年秋招聘记者,在评卷中,我再次发现了乔新贤这个名字,那时应聘记者考试,他发挥良好,有幸以高分被录取,从而开启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 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胡老师的的详尽记述,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胡老师收到我所寄《春蕾》时认真翻阅、仔细查看的情景;仿佛又体味到了刚进广播站时,胡老师手把手指导我们写作的不吝赐教和耐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胡俊禄、张英站老师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胡老师《乐见后俊脱颖出》一文《新来的编辑》、《开绿灯》、《拨土识珠》、《荐贤》等章节中,还分别讲述了其发现了叶海洋、郅敬伟、张栓杰、常顺卿、扈耕民、王湛国、陈铁苞、丁本孝等新闻报道人才的故事,读之亦感慨颇深,其识才、惜才、荐贤之喜悦心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文人相轻”乃是文坛之痼疾。然而,从胡老师《乐见后俊脱颖出》一章中,我看到的是虚怀若谷,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也正是这份责任与担当,胡老师言传身教,为宜阳的新闻宣传事业培养、扶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文人”。</p><p class="ql-block"> 回忆与胡老师在一起的那些年,其作为广播站站长兼总编辑,从来没有以一个“领导”的身份自居,置身于“发号施令”,而是与我们一样在新闻报道第一线“摸爬滚打”,事事处处为我们率先垂范。为了提升我们的新闻写作素质,他带领我们走好“三步棋”:一是不断充电,每月第一个周五为业务学术研讨日,重点学习《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新闻战线》、《新闻爱好者》相关文章,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找自身差距,谈改进措施,进行研讨;二是共同制定报道计划,增强新闻工作主动性,确定每月第三个周五为工作研讨日,研讨突出“两个重点”:其一,重点解决如何密切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问题;其二,重点解决落实以“三个洞悉”和新闻价值为内容的工作方法,打造指导性、可读性强的新闻精品的问题;三是开展团队攻关,发现“有份量”的重头新闻,组织集体采访,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讨论修改方案。如此这般的新闻业务研讨,“雷打不动”坚持了五年之久,使我们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叶海洋(左二)、张栓杰(右二)、宋成兰(左一)等在县广播站(右一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这几个当年在广播站共事的伙计因为工作调动,陆续各奔东西。但多年后偶尔重聚,每每忆及老师,仍感慨系之,难掩对那段“激情岁月”的留恋和对老师的感激。</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以胡老师《乐见后俊脱颖出》一文的章首语结束拙文:</p><p class="ql-block"> “幸福与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你不会少一点儿,</p><p class="ql-block"> 但多了一个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 人生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友情亦如那片绚丽的云。</p><p class="ql-block"> 共事一场,怀念一生”。</p><p class="ql-block"> 难忘师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6.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