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片低矮老旧的民房中,一座高塔巍然耸立,通体洁白、庄严肃穆,犹如大佛俯瞰着芸芸众生,这就是老北京的标志妙应寺白塔,妙应寺俗称白塔寺,白塔之下的胡同现在还留有几分旧时样貌,从而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里的居民却有些失落,多年以来能住上高楼的愿望终究无法实现。</p> <p class="ql-block">妙应寺,始建于元代的皇家寺院,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址建造,据说是在白塔所在的位置向东南西北四方射箭,箭矢所到之处即为寺庙边界。由于战乱与天灾,经历多次损毁与修复,现在的白塔寺的面积据说只相当于初建时的十几分之一。历朝历代也都曾修缮过寺庙,前些年拆除副食店,重新恢复山门。去年又修完白塔重新开放,游人络绎不绝,白塔寺又热闹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白塔保持了初建原貌,是藏传佛教喇嘛塔,高大巍峨,洁白肃穆,设计建造者阿尼哥是尼泊尔人。</p> <p class="ql-block">寒光照亮白塔,有了几分神秘,更感神圣庄严。</p> <p class="ql-block">围墙内是白塔寺的西路建筑,记得前些年曾被出租,清净佛门里办了会所,现在虽然挂上佛教协会的牌子,但依然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边胡同叫宫门口,这条胡同的形状有点怪,两条胡同南边走向,中间交叉成x形,两条胡同分别称之为东岔与西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宫门口所在地原为明代最大的皇家道教道场朝天宫的宫门御道,朝天宫是宣德年间仿南京朝天宫而建,除了举办道教活动,朝天宫也是大臣们演练上朝礼仪的场所,不料天启年间的一场大火,十三重大殿全部烧毁,朝天宫没了,宫门口地名却留了下来,这也算是历史吧,也是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因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想起了昔日的庙会,逛庙会是小时候的最大乐趣,吃一盘外焦里嫩喷香的炸灌肠,喝一碗果料多多的香甜茶汤,是多么幸福的事,当然更多时候也就是看看而已。由于没钱买票,庙会上很多新奇有趣的玩意无缘得见,大多时候是站在圈外听评书,待到要钱时扭头便走,而艺人们演绎的精彩故事却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常年有庙会,宫门口虽然道路狭窄,房屋低矮破旧,却商铺云集,人来人往,做买做卖很是热闹繁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庙会没有了,宫门口清净了。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得到恢复,商铺如雨后春笋,整条胡同成了农贸市场,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锅碗瓢盆,针头线脑,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人们川流不息,吆喝声此起彼伏,声音嘈杂,环境脏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治后的宫门口大变样,房屋门面装饰一新,没有了杂乱电线,违章店铺被关闭,不允许商贩摆摊,游商叫卖,胡同整洁,秩序井然,可是不知怎的,却怀念起以前的那个宫门口,觉得那才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阜成门内白塔寺地区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不过和东四、西四等地不同,虽然也是保护区,但没有那些朱门高墙,没有深宅大院,这里胡同狭窄,房屋低矮老旧,这里城根儿,是城市贫民区,王公贵胄,富豪权贵不会住在这里,能够成为成为保护区,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原汁原味的老百姓居住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房屋,美化街巷,可以看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胡同变整洁了,环境变美了。</p> <p class="ql-block">老胡同有了新时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