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在南风灶尾俯瞰明清古建筑群,一眼五百年</i></h5> 装修时买瓷砖卫浴,建材城里大都是佛山的品牌,而佛山的陶瓷基地在石湾镇。 中国明清时有“天下四大镇”——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江西景德镇(瓷器)、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此处的“镇”与现时的行政区划单位的“镇”并不是同一个概念。<div>佛山镇位于广东省的佛山市,是一个地级市,其兴旺年代早于广州,明朝时就是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等制造业的中心,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聚”。</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湾公仔邮票</i></h5> 佛山制陶史源远流长,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南国陶都”等美誉,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宕贝丘遗址,唐宋时期开始以烧制日用、艺术、园林、工业、丧葬等五大类、二十四行陶瓷产品行销海内外。石湾先后获得“中国陶瓷之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陶艺)之乡”等称号。 1南风古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方三气火德星君”,石湾公仔</i></h5><div>“石湾公仔”又称石湾艺术陶瓷。石湾自唐宋始产艺术陶器,在釉色上仿钧釉及仿历代名窑的产品。真正形成独特风格的石湾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人物、动物、建筑饰件等都是石湾窑独创的东西,世人习惯称之为“石湾公仔” 。2006年“石湾公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网络资料)</i></h5>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19年12月,南风古灶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南风灶和高灶石湾龙窑主体构筑(包括地基、窑炉炉头、窑室、窑尾、窑棚)。<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风灶</i></h5><div>山西霍州窑的霍氏族人宋时因战乱南迁,在石湾白牛岗上(后来叫镇岗)定居下来,带头起了石湾第一个陶师庙。</div><div>章岗上文灶(南风古灶前生)是霍氏三世祖原山公在宋末元初时,按照当时石湾普遍使用的形式建造的第一座窑灶,至今已有七百年。十代传人霍以善在明正德年中(1506—1521)在文灶的基础上改造,从原来窑顶上的每排两个火口改为五个火眼,火眼与火眼之间的距离依窑度加长,这样火力均匀,质量和数量就会大大提高。“南风古灶”建成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风灶”是柴火龙窑,依山而建,身长234.4米,内长30.87米</i></h5><div>龙窑南北走向,窑头烧柴的地方形似家里厨房的灶头,灶口正对着南方,每当窑火点燃,南风会顺着窑口吹进去,将柴火烧得旺旺的,故称为“南风灶”。<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窑柴,早先什么木头都可以,后来追捧松木</i></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龙窑以木柴作为燃料,窑内温度由烧窑师傅依经验控制,因此经常产生不可控“窑变”,即窑内器物的釉色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化学反应而呈现奇幻的色彩,使得烧制出来的产品各具特色。同一窑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是不同的,因此产品不可控,可能带来更多惊喜,受到艺术瓷家喜爱。<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风灶”的窑棚</i></h5><div>南风灶最早时没有上盖,烧窑时如遇烈日或风雨,窑工们便戴上斗笠护体。后来加了葵棚上盖,在民国时才有砖瓦上盖。<br></div><div>烟囱是解放后才建的。在未有烟囱时烈焰从窑尾的大火口冲出映红天际,极为壮观,为“石湾八景”之一。<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风古灶尾的大榕树已经有二百多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神榕</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神榕树根好似将龙窑地基包裹</i></h5> 余塘满匣钵,应根据季节气候不同而决定匣钵的间距和高低。天热时,排列得稀而高,抽力则大,冬天寒冷时则反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代的陶瓷厂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代的瓷厂建筑</h3> 2明清建筑群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风古灶”4A景区手绘地图</i></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我一整天,还你一千年”</b><br></div><div>“南风古灶”景区主要景点有:南风灶、高灶、高庙、林家厅、明清古建筑群、石湾陶瓷博物馆等。非遗文化展示有:山公微雕、莲剪纸、香云纱、九江双蒸博物馆等。若时间充沛,其它可参与项目:古窑映像、窑尾大缸作坊、玩陶中心、公仔街、大缸瀑布、百万梦想墙等。</div><div>位于紧邻的石湾公园内的“陶祖庙”是了解岭南陶瓷文化很重要的一环,也建议优先参观。</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林家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i></h5><div>“林家厅”建于明代,初为林氏家庙。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林绍光(嘉庆丙辰进士)、林龙光(乾隆壬子乡试举人)、林缙光(嘉庆戊辰乡试举人)三兄弟将家庙改作住宅,称为“林家厅”,是座颇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从林家厅回望南风古灶</i></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佛山人特别爱种花,房前屋后墙壁露台上是形形色色的种花器具,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核心游览区可当作一个大花园,也很适合拍摄古风作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香云纱展厅</i></h5><div>“香云纱”是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br></div><div>香云纱本名“莨纱”,又名“响云纱”,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是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香云纱布料一直有贵族面料“软黄金”和“纤维皇后”的美称,是真丝中的极品,明朝时就远销南洋、印度和欧美。<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网络资料)张爱玲写于 1943 年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都让主角穿着香云纱。</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2018年宋氏三姐妹旗袍展,宋庆龄的香云纱旗袍</i></h5><div>宋庆龄女士是香云纱的拥趸。因为她的影响,很多老派华侨现在还是喜欢用香云纱做衣服。<br></div> 清至民国时期,石湾涌现出了大批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渭岩、冯秩来、潘玉书、刘传等。产品题材多样,大致可分为实用艺术器皿、人物、动物、建筑装饰构件和微塑等五类。其中建筑装饰构件以装饰在屋脊上面及其两头的瓦脊为主。<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明清建筑群之“简氏故居”</i></h5>林家厅附近一带的古民居群,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具有岭南民俗文化的建筑特色,保存完好者不少,2002年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经设立了国际艺术家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简氏故居</i></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地生根</h3> 3陶瓷博物馆与公仔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湾陶瓷博物馆的陶瓷版清明上河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华民族古文化墙</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缸瀑布</i></h5><div>由365个颜色各异的大缸组成,象征着365天每天都红红火火,盆满钵满。这些大缸都用石湾传统“拍大缸"技艺创作,由南风古灶烧制而成。</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古玩城与石湾公仔街</i></h5><div>在石湾公园和南风古灶之间,仿明清建筑,专门销售各种陶瓷艺术品,既有传统的名家之作,也有现代的家居装饰品。<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陶瓷工厂区,大多已转型第三产业</i></h5> 4陶师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览石湾公仔街后,建议入石湾陶文化公园,拜谒陶师祖庙</h3> 石湾宋代时建有一间矮小的陶师祖庙。到明代嘉靖七年(1528),在石湾东南面莲子岗上莲峰书院侧筑起了一所宏伟宽敞的陶师庙,重修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这座陶师庙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推毁,50年代废墟被辟为练兵场,70年代改建成工厂。<div>2007年道教陶师祖庙在石湾公园内新建,石湾各个陶瓷行业都会把精心烧制的、最为优秀的陶制建筑装饰艺术品送到庙中装置,作为陶师祖庙的装饰艺术构件,务求使该庙成为装修最豪华、最具观赏价值的陶瓷艺术殿堂。</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陶师祖庙装饰设计以岭南明清风格为主,融入现代科技因素,古今结合。</span><br></h5> 陶师庙中供奉的是陶师“虞舜帝”。农历三月廿六和八月廿二为陶师诞,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为“春秋二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虞舜帝被尊为陶师</i></h5>虞舜帝是黄帝的第九世孙。据说虞舜帝小时候喜欢将泥土捏成各种形状作为玩物。一天虞舜正在捏泥玩,突然几道电光闪过,捏泥玩耍处着火,接着又下起了大雨。雨后人们发现虞舜捏的泥玩物变成了坚硬的泥人、泥碗。人们从此开始懂得烧制陶器,虞舜也被奉为制陶始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一进殿瓦脊《群仙贺寿》</i></h5>在陶师祖庙的三大殿以及各偏殿的瓦脊上,都塑有具佛山石湾传统艺术特色的瓦脊公仔。<div><br></div> 花盆必须是陶器,透水透气。“瓷砖”也是陶砖,用于建筑不同部位的瓷化程度和透水率都不同。 陶师祖庙平时并不闲置,庙内大多的场地被划为铺位出租,成为陶工和市民经常活动和购物的场所,是石湾一个非常热闹的商业区,被评为石湾新六景之“莲峰昼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正在练武术的两位女士</i></h5><h3 style="text-align: left;">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因为佛山是商品集散地,需要大量的镖局,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蔡李佛拳、洪拳(代表人物有黄飞鸿、黄麒英)、咏春拳(严咏春、梁二娣、 梁赞、陈华顺、叶问、李小龙)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陶师祖庙</i></h5> 资料 陶师祖庙由三门殿、慈母殿和虞帝殿三进殿组成,三条瓦脊公仔长度都是23.2米。一进殿瓦脊名为《群仙贺寿》,包括有玉皇大帝、福禄寿三星及民间传说中的天神天将等近50个人物的造型。二进殿瓦脊名为《汉高祖称帝》,共有188个人物造型,108个亭台楼阁,包括鸿门宴、韩信点兵、暗渡陈仓等11个故事情节。三进殿瓦脊,脊身部分主题是《舜帝南巡》,包括尧帝传位、舜帝南巡指导百姓捕鱼等内容,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使瓦脊从远处看起来更具立体感。为了使陶师祖庙主殿瓦脊更有气势,主创人员更在脊面制作《二龙争珠》。《舜帝南巡》部分的脊身平均高度是75至80公分,再加上1米多高的脊面龙珠部分,第三条瓦脊公仔最高处超过2米。而龙珠的直径有50公分,比第一和第二进瓦脊上直径为25公分的圆珠大了一倍。 <div>陶师诞这几天,要请出陶师的“行宫”(安在大堂的大神叫“坐宫”,小的、专供上街出游的叫“行宫”),穿街过巷、入工场、上窑炉,陶工们都要行拜,希望祖师爷保佑陶业兴隆、窑火畅旺。</div><div>石湾的各个行会组织,这个时候相聚一起钦酒,当地俗称为“饮行”。石湾陶业有三十多个行会组织,以陶器制品的类别来划分:缸、埕、钵、饭煲、粥煲、茶煲、盆、美术陶……还有运输上落、木柴燃料等等。行会界限分明,种类产品不准模仿和跨越,互相不能侵犯。各行会从业人员都要缴纳“行金”入行,若没入行的,只能做低人一等的帮工。在每年八月的陶师诞期间,各行会分别举行一次聚会,行友们一齐饮酒强化行业凝聚力。</div> 河宕贝丘遗址,位于石湾镇雾岗路河宕乡河南村旧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 山西霍州窑是历史名窑,和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河南宾州窑等齐名,霍州窑所在地位于“虞舜陶于河滨”的仰韶彩陶文化遗址附近。霍州窑的陶工曾参与“秦皇兵马俑”工程,此外在制作琉璃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级文物“洪洞飞虹塔”就是霍州窑的佳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佛山旅游地图</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