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朋友建议,应该去拍一拍凤鸣街和高尔基路那一片的老房子,于是我就咔咔一顿神操作。拍照片容易,等到开始编辑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题材真的太难弄了,搞不好就是一堆老房子乱七八糟的罗列在一起且人云亦云而已。</p><p class="ql-block">憋了半个多月实在没招了,请出姜同学、林同学和初同学这几位大神,给我提供了很多详尽的资料,这才慢慢有了点想法。又折腾了好长时间,反正这次我实际就是一小编,很多过去发生的事情和传说都是几位大神提供给我的,就这还改了好几次,能看不能看的就这么着啦。</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谢谢姜同学,林同学和初同学的鼎力协助!若里面的叙述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即刻就改。</p> <p class="ql-block">这个图片是1981年的高尔基路体育场路段,其实就是我家附近这一段。右侧街的背后是凤鸣街和新华街,左侧街后面是南云街的最东侧一段。</p><p class="ql-block">曾经住在高尔基路以及周边的居民们一定都还会保留着对这条路的美好回忆。那时候路两侧是一幢连着一幢样式各异的日式小楼,路边是一棵挨一棵的法国梧桐树,和后面的小楼相映成趣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这个图片是现在的高尔基路,不知不觉间那些法国梧桐都长成了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传说这条路是二十世纪初由俄国人修的,后来是日本人让这一片繁华起来,1946年大连解放,正式命名这里为高尔基路。</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高尔基路东起一二九街,与中山路交汇,西至和平广场外围,再次与中山路汇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尔基路和正仁街的路口汇合处,原民运小学的主楼旧址就在高尔基路的这个路牌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这个停车场就是原民运小学的旧址,据林柳同学回忆,位于高尔基路路南的民运小学是一栋老式的红砖楼,学校面向高尔基路。我们班的同学们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迈进学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民运小学的后面是一片空地,空地的前面是胜利路的一栋二层小楼,二楼住着210妇科的于医生,男主人姓范是地方上的一个干部。后来我家从高尔基路搬到这里的一楼,一直住到1990年。我家一楼的邻居是210的老职工姓刘,老两口说着一口浓重的胶东话,是一对儿特好特好的老爷爷老奶奶。</p><p class="ql-block">在高尔基路的路北,民运小学大门的对面是肖丽同学的家,可惜现在这里的房子已经拆了,看不到当年的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距离民运小学大约200米远的拥政街1号,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小巷民居。可对于高尔基路片区的孩子们来说,那里也曾经是他们上课的教室呀。</p><p class="ql-block">因为当时的民运小学正在和拥警小学合并,由于学生太多,教室一时不够用就把一部分班级弄到了民居里来上课。于是这个楼和附近的几栋民居就成了我们班同学们当时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据当时在这里读书的姜斯进同学和林柳同学回忆,他们那时候的教室是在二楼,楼前的马路就是同学们的操场,大家在这里游戏运动。当时的学校还有劳动课,而劳动课的主要内容是搓棕绳。实际就是拆解海上养殖用的旧棕绳,以便重新编织废物利用。据他们说泡在大盆里那个绳子的棕丝特别粗,不仅非常难搓还有一股浓重的海腥味,不少同学手都搓秃噜皮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恰好位于拥警街的起始点,所以当年它就叫拥警小学。1967年大连的街道名称革命化,于是拥警街改为红卫街,所以小学的名字也跟着改成了红卫小学。接下来是民运小学和拥警小学合并,就成了后来在全市都颇有名气的这个新的红卫小学。而那些在民居里上课的同学们应该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才进入这个新楼里上学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个词儿叫开放小学,红卫小学就属于这种学校,所以那时候它是有外宾接待任务的。除了请外宾到教室里参观,学校还有一个小民兵队,专门为来参观的外宾表演射击。后来尽管与其对应的街道早就改回了拥警街,而红卫小学依然还叫红卫小学,直到若干年后成为了现在的模样。我来大连以后就是在红卫小学读完六年级,和这批同学们一起去的中学。</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把视线从胜利路上的红卫小学往北重新回到高尔基路。那时候这里的凤鸣街、新华街和高尔基路以及南云街行政上都归民运街道管。在红卫小学读书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片区出生的,彼此的家长们好多也都是相互认识的单位同事。</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都管这栋楼叫华侨楼。经过查询才知道,华侨小楼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安置当时从东南亚回国的华侨才建了一批新住宅,采取的是插建的方式,设计的时候参考了老房子的样式,却没有老房子那种神韵。</p><p class="ql-block">东北路和高尔基路路口位置的这个华侨楼,也是我们小学一位女同学贾艳梅的家。</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高尔基路上最具知名度的房子,是郭安娜及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居,这房子可轮不到我来说三道四,只想在这里做个定位。因为和这二位做邻居的是一位在部队大院圈子里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个房子。住在这里的老兵曾经是原旅大警备区的副参谋长李成。传说李成就是电影里李向阳的原型。</p><p class="ql-block">听说老先生还曾经很谦逊的对他的老战友们解释过,说他不是李向阳的原型,他只是和电影里那个李向阳有比较相似的经历而已。</p> <p class="ql-block">距离这里大约500米的路南有一棵两三个人才能围过来的大杨树。这棵神树原本是生长在小楼的院子里的,后来这里住房改造,把高尔基路路南的房子都拆了建大楼,当年的小院虽然没有了,可这棵大树街坊们都还记得,当年这个院子里曾经住过210的一个外科王医生,就是后来被提为医务处主任的王者义。</p> <p class="ql-block">高尔基路路南的这一段,也包括后面的南云街和胜利路都是原210的营区,和高尔基路其它区段一样都是老百姓所说的日本房,遗憾的是已经全部拆除变成了目前的高楼大厦。寻找这里的记忆只能靠现在新楼的照片和残留的树木来想象原来的样子啦。</p> <p class="ql-block">根据那棵大杨树的定位,大益茶右边这个空地就是原来的高尔基路146号,这栋楼的三楼西屋就是我曾经的家。在高尔基路上二层楼房和平房比比皆是,唯独我家住的这栋和旁边一栋房子是三层的楼房,上面还有一个大阳台和两个小的房子。这栋楼每层住两家,加上楼后面的平房一共住了八家人,其中只有三家是210的人,其他都是原来炮团的家属,好几个阿姨还都是水仙小学的老师呢。我家对门的邻居叔叔姓赵,他就是原来炮团的老兵,曾经参加过抗美援越,后来转业成了工学院的医生。阿姨叫王琪,是原长春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p><p class="ql-block">三楼的楼梯分成两边,一边可以到家的大门口,另一边可以到厨房的侧拉门。房子不大是实木地板,进屋后中间是走廊,左侧是卫生间和洗澡间,洗澡间其实就是一个水泥的小池子,下面有炉灶,估计是在小池子里放上水,然后通过下面的炉灶把水烧热就能洗澡了,可惜当时的我们没有那个习惯,所以洗澡间改杂物间啦。洗澡间外面是一个小厨房,右侧是两间卧室。卧室之间有一个冬季取暖的火墙,烧火墙的炉子在卧室外面的走廊上。日本房的窗台都非常宽,估计现在房子的飘窗就是打那来的。每间卧室都有一个很大的拉门间,那时候叫拉阁,这个拉阁很实用,放衣物放什么都行。拉门一关屋里干干净净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住的时候赶上了海城地震,当时房屋隆隆作响,然后就往下跑,可还没跑到一楼就不震了。</p> <p class="ql-block">李兆元李叔叔,当时大家都叫他李教导员。住在我家楼下,是我家的老邻居了。我曾经从杂志上看到怎样动手制作电子琴的文章,于是就去买了零件,还得到了李叔叔的支持和鼓励,只是后来我不争气,那个电子琴最终没有做出来。</p> <p class="ql-block">在我家那栋楼的右边,这里当年包括了两个小院,隔壁的小院在我家搬来的时候,是210赵副院长的家。那时我刚从28线小城来到大连,听着他家院子里女主人肆无忌惮的大嗓门,按照我浅显的认知水平去判断,他家就是我想象中的高干家庭。第一次看见雨伞还有折叠的,使用者就是赵的儿子,当时把我羡慕的呀。后来赵志民搬到胜利路,张云院长搬到了这个院子里住。</p><p class="ql-block">右边的小院曾经住着的是210最早的医务处邱主任。由于他的资格太老,也没有什么日常接触,对他家其实我没有什么印象。</p><p class="ql-block">说起日本房有一件我始终弄不懂的事情,日本房每家每户都有拉阁,而且一定会有一根非常精美的木头做拉阁的立木,要么是材质非常好,或者是雕刻的非常好。我家一共搬过两次,高尔基路那房子的立木是紫里透红的不知道是什么材质,胜利路那个房子的立木属于精雕细刻类型的,那纹路刻的像一条飞舞的龙一样。可为什么日本房的拉阁里一定是有这么一根立木,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p> <p class="ql-block">沿着东北路往前走,到五四路左转就是这个漂亮的楼群,这是个全欧式风格的建筑群,是这个片区唯一的中学,当时叫大连市第七中学。从红卫小学毕业的同学们很多都在这个学校完成中学教育。遗憾的是我的中学教育不是在这里,是相距不是特别远的原大连三十中学。</p><p class="ql-block">在东北路上隔着一堵墙可以看到七中的操场,隐约觉得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就是在这个学校的大操场上由公安部门给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过五四路沿东北路继续走,来到和高尔基路的交叉路口,在高尔基路路口处的一个小楼里住着两位我知道的210的长辈。</p><p class="ql-block">右边的门是楼下住户的大门,住着X光科的洪医生。由于内科刘志权叔叔的两个女儿来大连探亲曾经暂住在这里,因此知道了洪叔叔一家,但和洪叔叔一家人没有接触过。左边的门直通楼上,是眼科的李医生家,李阿姨曾经是给我矫正近视眼的主治医生,所以她的家我就去过好多次了,还教过李阿姨的儿子打杨琴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民运街和高尔基路的路口,路的两边是当年的2路公交车的车站。说起来,我和当时从青泥洼桥到栾金村的这个2路车还有着一段缘分呢。因为我刚参加工作就是一路和二路汽车的售票员,干了一段时间才离开了交通公司。那时候要是坐车遇到我的前同事那就不用买票了,要是遇到的是熟悉的司机,还可以坐到前面和他聊几站呢。有一次更好玩,遇到了当售票员比我还晚的男同事,看他笨拙的动作和乱糟糟的售票包,我还把他的包拿过来教他怎么理钱呢。</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欣全欣餐馆就在当时2路车青泥洼桥方向车站后面的小院里,而这个小院就是210的政治处主任王耀民的家。据林同学回忆,王主任的房子在高尔基路一侧,大门开在民运街上,他家的院子很大,里面还有一个井呢。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到这口井来打水,去浇家里的小菜园。</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位置是高尔基路和大同街的交叉路口,从这里开始的高尔基路南面往西很长一段都是原来的210的门诊大院。</p> <p class="ql-block">沿着大同街走过高尔基路路口,在就快要到胜利路的那一段,居然发现了老门诊大院小车班的小楼了。这几乎是整个老门诊范围内绝无仅有留下来的痕迹啦。尽管楼的门窗和楼的颜色已经改变,甚至有可能楼的长度也有变化,但那个楼的位置和形状看起来依然能找到几十年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上半部是老门诊拆了以后现如今的样子。下半部分是高尔基路这边老门诊部大楼当初的模样。院子里包括右侧的洗衣班和左侧的司机班。</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老门诊部的大门位置。从这个门进去就是有两层楼的门诊部,除了可以在这里就诊,还可以继续往里走,再上几级台阶就是老门诊的后院,这里有篮球场有服务社还有一个干部食堂。甚至还可以绕过食堂走进南云街。我之所以对这里比较熟悉是因为我们开门办学的时候,我在这里跟着鲜小平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心电图,后来甚至都可以写普通的报告了。</p> <p class="ql-block">高尔基路北侧,和老门诊大门对着的这个楼的二楼,住着我们班的华丽同学。</p><p class="ql-block">华丽家西侧那个楼的一楼住着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叫许秀兰。据林同学说,69年搞一号战备,军队病休老干部疏散回原籍,于是许家去了无锡。</p> <p class="ql-block">从华丽的家沿着高尔基路往西,连续有几栋这样的楼房。中间挨着对山街的这栋的一楼住着我们班的张锡功同学。由于现在这三栋楼破坏的比较厉害,选了一个早期没拆时候的图片来展示这种当年被称为代用住宅的房子原貌。</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是几个小楼,而正对着路对面我家的那个小楼里住着一个忘记是哪个单位的丁院长。听同学们说他家的女儿丁岩最早也是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只是等我来的时候,丁岩早就转走啦。虽然我不认识丁岩,由于是路对面的邻居,经常看见他们家的人走来走去,所以我也知道一点她家的趣事。那时候丁同学在学小提琴,每天晚上都要拉练习曲,赶上76年9月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全国禁止娱乐一段时间,应该是她没留意,依旧在家里练琴。某天晚上恰好被巡逻至此的工人民兵给听到了,那一通批评声音好大的,路对面的我家听的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幢漂亮的二层小楼已经被拆的无影无踪,只拍到了废墟上的一片草地。</span></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西间隔两栋楼,这里住着的是210原来的门诊部郭主任。学校开门办学的时候我在门诊部学心电图,所以才认识了郭主任,但和他家不太熟悉,只是陪当时从新疆来进修的杜医生到郭主任家里小坐片刻。</p> <p class="ql-block">郭主任的隔壁,住着的是我们班的杨华同学。她们家这栋楼有点特殊,大门在楼的侧面。记忆中杨华喜欢跳舞,所以这个院子里有时会看到一些女孩在院子里玩舞蹈。</p> <p class="ql-block">杨华同学的家再隔一栋楼就是民运街的路口,沿着民运街往北走不远就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运合社,街坊们平时买菜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顺着民运街继续往前走到中山路上,那里有一个体育场邮局。买邮票寄挂号信都在这里,那个时候可没什么快递呀,收亲戚寄来的土特产,给亲戚朋友寄点虾皮,都得上这里来办。由于包裹都放在小车上推到了办事柜台的后面屋里,小时候的我一直以为那后面一定会开过来一列火车把它们拉走的。补充一句,那个坐在柜台里收发邮件的阿姨也是住在凤鸣街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民运街往南过高尔基路、南云街和胜利路,就来到了210的大门口。照片里的大门不是当年的原貌,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但至少还能看到大院没改造之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2年的部分210的工作人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儿科阎护士,阎阿姨,大人们都管她叫小阎。</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变成一片店铺的地方,当年这个路口对着210院门的位置有一栋二层楼,模糊记忆中这个楼里住了好多户的人家,二楼的一间屋子里住的是我熟悉的阎阿姨一家人。阎阿姨那时候和我们家关系可好了,每次晚上看电影前都上她家坐一会儿,然后一起去俱乐部。阿姨生活其实挺苦的,她爱人在苏州的海军机场工作,老两口一直都是两地分居。在大连这边她伺候着阿姨自己的老爸老妈,再加上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日子过的应该是挺难的,但从外人的角度你感觉不到这一点,每次看到的阎阿姨都是以乐观向上的姿态面对大家的。</p><p class="ql-block">后来阎阿姨转业回了上海,这栋楼就慢慢的被我忘却啦。</p> <p class="ql-block">在210门前的民运街上,通过图片里的两棵老槐树可以定位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南云街。两棵树中间就是原来南云街的街口。想象中穿过那个卖舍得酒的店铺,往前就是南云街最东边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为了尽可能的复原已经消失了的南云街,林同学根据记忆画了一张草图,把当时住在这里的人做了标注。绿圈靠民运街路边的二楼住着一个空军的老干部,老爷子是红军病休。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的时候,二一零就把南云街的小孩集中在老红军家的楼下统一管理。这种校外学习小组的形式用当时流行的说法叫社会主义大院。</p><p class="ql-block">复课后,在放假时二一零仍然有两个辅导员管理这帮营区里的孩子。林同学甚至还记得辅导员的名字,男的叫陈新建,女的叫陈慧。</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是当年南云街上的四个幸福女孩。</p> <p class="ql-block">费尽周折找到了几张在南云街生活了几十年的主人公拍摄的照片,可以让街坊们重新感受已经消失了挺长时间的这个美丽的街巷。</p><p class="ql-block">在210营区范围内的南云街是由三段街巷组成的,左侧远处电线杆旁红色牌匾小卖店就是南云街和民运街的交叉路口,继续往前延伸就是南云街的最东面一段,从民运街到对山街。住在这里的同学并且我还能想起名字的有杨建波、马唯进和李健。另外210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豆腐房也在这段南云街上的最末端,时至今日回想一下,这么多年你吃过比这个更好的豆腐吗?</p> <p class="ql-block">这段南云街从民运街到东北路,应该算是南云街的中段。街的路北有三栋小楼。西起第一栋是210医院的幼儿园,第二栋是林柳同学的家,第三栋是老的副院长张瑞霖的家。</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远处大树下路对面就是东北路粮站,从东北路到正仁街的街巷是南云街的西段。在东北路粮站的对面,最早的时候是取牛奶的地方。一开始就是一个院墙,订牛奶的人把自己家的瓶子放在墙上,忘记了是几点来取,反正到时候来拿就行了,拿的时候放一个空瓶子,那是明天的牛奶瓶。就是这么简单并且从未丢失过,只是偶尔两三次忘了及时去拿,想起来的时候奶已经坏了。由此可见七十年代良好的社会风气是远非现在可比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站的位置就是胜利路上对山街的起点,当时这段对山街从高尔基路开始是封闭在老门诊的大院里面的。推论前面那个路口就是原来南云街的东起始点。同时有十足的把握认为照片的右侧当年就是篮球场和干部食堂。</p><p class="ql-block">对山街其实很短,从这里都能看到恒隆广场,也就是当年人民体育场的南门,对山街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高尔基路和对山街的交叉路口。当时红卫小学早晨上学是要在指定的集合地点排着队一起去的。那时候绝没有现在家长车接车送的场面,做梦都梦不出来。我是每天早晨从高尔基路走到对山街,然后再到凤鸣街的街口,这就是我们班的集合点,人到齐了,班长就领着大家排着队去上学。</p> <p class="ql-block">对山街和凤鸣街的街口沿着对山街有三栋一模一样的楼一直排到了高尔基路。</p><p class="ql-block">第二栋楼靠对山街这边的二楼那时候住着一家是我父母的老朋友,叔叔姓周,阿姨姓谭,家里还有一儿一女。他们四口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蜗居呀。</p> <p class="ql-block">站在对山街和凤鸣街的交叉路口往里看,我们7班的大部分同学都住在凤鸣街上的,还有一些住在新华街。如今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停车场,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换个观察方向,从大同街的角度看凤鸣街,虽然目前荒废的街道上充斥着不少垃圾,把眼光放远一点,忽略那些不美观的东西,其实还是能够感受到一丝凤鸣街上当年的喧闹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对山街西侧的凤鸣街,那时候的小孩都能踢几脚球,这里经常是同学们放学后的足球场。两个书包往地上一摆就是球门,啥时踢够了啥时候才回家。</p> <p class="ql-block">查了一下资料,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俄国人留下了160栋房屋后撤离大连,他们的城市规划被日本人捡了起来。于是大连成了日本一些建筑师实现梦想的地方。他们把这里当成现代城市建设的实验地,并且在改造俄国建筑的过程中,把欧式的风格技术融合在新建的房子上。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和风欧式建筑,而老百姓管这些简称叫日本房。</p> <p class="ql-block">凤鸣街新华街和高尔基路这一区域内大约有二百余栋老建筑,这些和风欧式建筑大多是二层小楼,并且造型别致每栋楼都不一样,极少重复,并都配有独立的院落,各种树木点缀其中。这些融合了欧式和日式建筑特点的民居,不但在大连已不多见,就是在日本现在也很难找到,所以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根据1938年的大连地图可以看出,在上世纪30年代,大连市基本完成了由东向西的城市发展。有意思的是高尔基路包括体育场周围以及凤鸣街和新华街一带的街名都与花草有关,以花园町开始往东数起,有水仙町、山吹町、菖蒲町、桔梗町、白菊町……</p> <p class="ql-block">在姜同学的帮助下,还真就得到一个当年标着白菊町9号门牌号码的图片,为资料中的说法找到一个佐证。</p> <p class="ql-block">二三十年代的开发商在修建这里住房的时候,像这种一家一户各具特色的房子定义为文化住宅,是住户购买土地后再根据各家情况独立设计建设。所以众多房屋形态各异,鲜有外形雷同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而这种一栋楼最多可以住4-8户的叫代用住宅,是开发商预先统一建设好然后再出租或出售的房子,所以在凤鸣街新华街和高尔基路上,这种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其实数量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日本投降,住在这一片区的日本人都被迫回国了。高尔基路210范围的这些房子被苏军接管。后来交还给了我军。据猜测一开始这里可能是归了空军,在南云街上就曾经住过不少的空军飞行员,后来这里成了炮团的驻地,因为一直到我家搬过来住,高尔基路南云街确实住了不少炮团的家属。接下来这里成了215的营区,到了我们懂事的时候,这一片区就成为了210的营区至今。</p> <p class="ql-block">1946-1947年,大连市进行了一次房屋调整运动,即让无房或少房的市民搬入日本人归国后留下的一些较小的房屋,这就是很早以前听过的敲锣打鼓搬新房那个传说。</p><p class="ql-block">新华街凤鸣街的房子和高尔基路的房子分配和那个传说有所不同,和当时政府的调整房屋运动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这里的房子面积大环境好,所以就保留下来,五十年代初期就分配给了陆续抵达大连的军人、干部、教师和职员居住。我们班同学的家绝大部分属于这个类型的。凤鸣街东侧以各大厂矿企业职工为主,凤鸣街西侧这一段,则是干部宿舍区,有大连市市长许西和当时的公安局长等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候新华街、凤鸣街和高尔基路的房子产权都归部队或房产,对于居民来说只要按期交房租就行了。</span>华侨小楼有的因为是华侨付费购买的,产权可能归华侨个人。</p> <p class="ql-block">新华街面对体育场的这些房子,主要是当时老大连大学——包括工学院、医学院和化物所单位的家属宿舍区,被称为九宿舍。</p><p class="ql-block">住在九宿舍的科学家们包括:</p><p class="ql-block">张毅,当时大连大学医学院早期唯一的一级教授,中国药理学泰斗,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他学贯中西,是伦敦大学医学、哲学双博士。后来任旅大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张大煜,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1949年任工学院化工系主任,之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朱葆琳,一级研究员,化学家。1948年获美国得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奖等一系列大奖。</p><p class="ql-block">吴襄,二级教授,著名生理学家,是我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何琦,一级教授,著名医学昆虫学家、疟疾学家。上世纪30年代,何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多项研究成果曾轰动世界生物界,受到英国皇家学会极高评价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p><p class="ql-block">乔树民,二级教授,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曾任大连医学院副院长。他为世人所瞩目的重要原因,是他发明了抗癌药物“顺铂”并首先用于临床。他还是卡介苗在中国推广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伍律,二级教授,我国著名生物学家。1939年中央大学毕业。1947年32岁即为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除了一系列学术成就以外,他的科普著作《蛇岛的秘密》以及之后出版的连环画一书迷倒了几代中国青少年。</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新华街,发现他曾经住过的房子保存的还算完好。</p> <p class="ql-block">胡国栋,一级教授,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和内燃机专家。北平大学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学习多年。听说这个院子里的小楼就是胡教授曾经的家。</p> <p class="ql-block">在新华街上曾经住过的,除了这些科学家,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旅大警备区前参谋长汪干和旅大市第一任市委宣传部长曹林也都曾经在这边住过。</p> <p class="ql-block">在2009年7月,凤鸣街这些近代建筑群就已经被确定为大连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高尔基路、凤鸣街、新华街等都在保护范围之内。然而2010 年年初,这里就被有关部门实施拆迁。拆除的理由居然称它们都是日本经济困难时期的产物,建筑质量普遍不高,不在保护之列。之后拆迁工程迅速展开。</p> <p class="ql-block">拆迁开始后,凤鸣街的损失最大。几乎三分之二的老房子都成为了废墟和停车场。新华街和高尔基路的损失相对少一些,但也是满目疮痍。在这个情况下,初同学带我在凤鸣街和新华街开始寻找同学们曾经的家。</p> <p class="ql-block">从大同街和新华街交叉口的角度来看看新华街,因为这里不仅住过许多的名人,也住过很多我的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新华街上这栋目前还保存完好的楼,一楼是同学姜丽华的家。</p> <p class="ql-block">姜同学的家也在新华街的这个九宿舍,他的老爸是工学院的教授。这张照片是1951年他家亲属拍的房子的后院,可以看得出他家后院那时候是有一个玻璃花房的。这种房子才真正符合学术上的庭院式住宅的定义。</p><p class="ql-block">那个年头家里的房门没有什么液压缓冲器,可他家有。记得他家门上有一个滑轮,绳子上再系一个重物,时刻都在演示物体重力做功的物理学原理,实现了现在花百十块钱才能带来的功效。</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家没啥家具,公家的铁床公家的凳子。在他家我居然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书架。那里摆满了各种超过我认知范畴的图书杂志和画报。从他家的画报上我知道了俄罗斯的列宾,知道了画鲁迅的画家汤小铭,还知道了航空母舰到底长什么样……</p> <p class="ql-block">大同街和新华街交叉口西第一栋楼的二楼曾经是我们班长杨亦军的家。由于原来位置的房子早就改的面目全非,所以借用了一个凤鸣街上外形与班长家房子相同的照片做一个还原。</p> <p class="ql-block">大同街和高尔基路交叉路口,沿大同街往北走的第二栋房子是初铭坤和刘建强当初的家。据初铭坤说,他之所以能立即判定他家原来的位置,全是因为门前的这颗大杨树。那时候他们家就是在这棵大树上系个绳,然后用它晾衣服的。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来到大杨树下的时候居然发现了原来的绳扣。</p><p class="ql-block">那个黑白照片其实是新华街的一个房子,把它拿过来是因为这里的老房子已经拆了,而这个房子和初同学原来的房子是一个类型的,当年初铭坤家就有一扇圆弧窗户,而进大门往里面走,左边的房子则是刘建强的家。</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大部分在凤鸣街和新华街住,面对已经拆成停车场的故里,只好请初铭坤凭记忆画出一个心目中的家园。接下来尽可能的用通俗的文字来表述同学们当年都谁跟谁是邻居。</p> <p class="ql-block">从新华街和大同街路口看,从新华街到凤鸣街整齐排列着三栋早年所说的代用住宅,第一栋在新华街上,二楼是班长杨亦军,楼下是孙春君。第二栋住的是李娟和许元谋。第三栋在凤鸣街上,住的是张淑云、杜国香、吕学宾和齐学民。这三栋楼的旁边是一个巷子,然后是新华浴池。巷子的对面是三栋与对面外形一样的房子,从新华街排列到凤鸣街。靠新华街的这栋住的是徐继列和于秀贤,第二栋住的是刘德胜、刘奎荣、姜庆东和姚波。靠凤鸣街的这栋住的是牟杰。</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凤鸣街靠对山街这边有几栋小楼,分别住着吴洪春、辛向阳、李淑华、纪卫胜、蔡德福和李忠学。在新华街上,徐继列家的旁边那个楼住的是马胜超。</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凤鸣街口对面也有六栋和那边的房子形状一样的楼,它们分成三排一直到高尔基路。路口第一栋住的是曹善斌和刘浩胜,旁边的第二栋住着孙美荣和唐淑媛。第二排靠对山街这栋住的是栾文忠、王胜英和孔凡娜,旁边楼是赵玉凤和田顺有。高尔基路那两栋楼没有我们的同学。</p><p class="ql-block">在凤鸣街新华浴池的路对面,有几栋小楼,分别住着毛金凤、赵敏和朱黎光。</p> <p class="ql-block">对山街西侧的凤鸣街也有三行两列形状相同的六栋楼。凤鸣街边靠对山街的第一栋住的是王淑华和邓小慧,第二栋住的是韩曰光。在韩曰光家后面这栋楼里是朱华忠和李国基。</p><p class="ql-block">凤鸣街的路南另外一栋楼里是孙松山,路北从民运街方向开始算,小楼里依次住的是李浩、迟杰、任静、卢祥连和杨志勇。新华街和民运街的路口住的是魏华。</p> <p class="ql-block">新华街上的这个位置,原先是两个楼之间的一条巷子,往里走可以走到一个叫新华浴池的小澡堂子,那是当时凤鸣街和新华街上的街坊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呀。</p> <p class="ql-block">幸好新华浴池的旧烟囱依然挺立,要不是因为它估计很难确定浴池的准确位置。</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着重讲述一位姓韩的主人公,几十年他一直就住在凤鸣街上,也是我的中学同学兼老对儿。</p><p class="ql-block">拆楼的时候,绝大部分凤鸣街上的住户选择了撤离,出乎意料的是韩同学为了保护家园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选择了抗争。十几年来那些来自各方面对他的打击就像狂风骤雨一样,而他就这样坚持下来啦。</p><p class="ql-block">听说市里文物保护部门已将高尔基路这一片确定为老建筑保护区。这都是韩同学他们这些志愿者奔走呼吁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那幅书法作品是一位文化名人特意为他挥毫的,而啄浆居三个字是他为自己的三尺陋室起的雅号!</p> <p class="ql-block">韩同学的父母都是老革命,父亲是抗日的干部,母亲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五五年女兵大批转业的时候到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坚守家园的同时,韩同学开始品茶论茶,把家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茶室,在品茶的同时品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收藏的茶具当中的一小部分,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些不乏为茶具中的精品。言谈中感觉他对茶文化的了解已经到了一个很深的阶段了。</p> <p class="ql-block">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也许这就是韩同学这些年的人生感悟吧。</p> <p class="ql-block">在新华街凤鸣街画圈怎么能绕开人民体育场这个话题呢。从对山街和新华街的丁字路口来看,恒隆广场的这个门的位置就是当年体育场的南门。</p><p class="ql-block">体育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足球比赛,也是各个单位和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地方。不过比赛的时候一般都在那个较大的北门入场,北门是体育场的正门,那边的看台是有遮阳篷的规范看台,南门相对小了很多,而且南看台是露天看台。多数的足球比赛我都弄不着票,好在离体育场并不太远,在家里听到场地里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就知道里面是进球了。话说回来,毕竟住在这里这么多年,我要说一场球都没看过也不现实。说到看球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平时不管你性格怎么内向,进了球场不知不觉的就疯了,就会跟着大声嘶喊,比赛结束后才发现,我的嗓子怎么就哑了呢。</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人民体育场有两个外场,这个位置是西边那个外场靠民运街和五四路的一角,这里曾经是有名的的球迷角。靠大同街那边的外场角落曾经有一个时期是英语角,不过英语角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球迷角其实是自然形成的,那时候体育场外场经常有非专业人员在里面踢球,就连刚成立的女足也时常在外场训练,无形中就自然的聚集了很多的球迷在场外观看。再有就是那个地方四通八达,很多人下班都会路经此地,大连人又是最懂足球的群体,自然而然的就有人开始在这里议论足球的事情,随着路过的人不断的加入,球迷角的人越来越多,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宽泛,已经从纯粹的评论足球的技术问题发展到了体育界的逸闻趣事,甚至还包括国家大事。这些人还都神通广大,不仅知道某个球星的身高体重,就连球星他四舅姥爷家隔壁老王的二姨夫昨天晚饭吃什么那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从韩同学家出来,望着残缺不全的旧楼和远处现代风格的恒隆广场,不仅百感交集。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更适合普通百姓呢,是摇着蒲扇在简陋的小屋门前无忧无虑的谈天说地好呢?还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吹着空调为下个月的房贷发愁好呢?</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前面的灵魂拷问之后回归主题,请问您还记得民运合社和民运派所吗?</p> <p class="ql-block">您还记得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吗?如果您都还记得,作为老街坊咱们就一起去珠江路饭店吃顿饺子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相册编辑完之后,姜同学给了我一个惊喜,他找到了一个老房子的照片,一开始我就感觉这房子怎么那么熟悉呀,后来几经考证,姜同学居然找到了这个房子当年的位置图,它当年的房屋号是若莱町143番地,换成现在的地址就是胜利路和正仁街的交汇路口,天呀,这不就是我家从高尔基路搬到胜利路住的那个房子嘛。我家当时住一楼,在这里一直住到了1990年,才搬到马兰子的干休所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房子面积挺大的,屋外院子里有很大一片菜地,门前还有一个葡萄架。在这里享受了几年的田园生活,好多青菜不用买,菜地里摘一点即可。</p><p class="ql-block">这个房子还有一个挺大的地下室,除了给自己家供暖的小锅炉,还有好几个房间。据说是当年曾经做过苏军的禁闭室,我还在地下室的墙壁上看见过不知是谁划拉的俄文呢</p><p class="ql-block">仔细看那个照片发现记忆中的院墙和照片里的不一样,估计是后来重修了。院门也从照片里的位置改成后来正对着楼门的位置。除此之外,几乎和后来我家搬过来的时候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在高尔基路那个房子里,我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胜利路这个房子里,我经历了许多成年人都经历过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时光蹉跎,驻足却漂泊。山重水复总沉默,懂你也懂我。</p><p class="ql-block">爱已过,梦亦过,昨日春满园,今夕花又落。</p><p class="ql-block">叶凋零,花又落,缘来有因果,缘去无对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