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边的逥澜塔

山水浪人

逥澜塔,很多地方都有,但有历史,知名的,而且是砖塔的,在四川只有两处,一处在四川的富顺,一处在成都的邛崃。<br> 富顺的回澜塔建于1846年,距今170多年,塔高56米,楼阁式,八面九层。邛崃的逥澜塔则建于明末,距今400多年,塔高75.48米,楼阁式,六面十三层。此外,两塔名字里的“回”字有所不同,邛崃的逥澜塔,那“回”字多了一个走字的偏旁,我理解二字是相通的。但也有一种解释,“回”有掉头180度的意思,“逥”则有转上几圈的意思,不管是哪种意思,在这里都是回水安澜之意。<br> 我喜欢古街、古楼、古宅,也喜欢古塔,这些古的东西,保留至今不易,有故事,带着光阴的味道。邛崃的逥澜塔是一古塔,据考,就其高度在全国现有古砖塔中居六,离成都很近,开车不到一小时车程,带着多年的愿望,2021年秋我专程前往。<br> 塔是舶来的,梵语称浮屠,在印度是窣堵波,属佛教建筑,安放舍利的。汉明帝时随佛教传入中国,塔与中国的建筑结合,演变,有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风格。塔这样的高耸建筑,一直是供奉佛骨,佛像,佛经的地方;在佛教文化中,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阳数示意“光大”,聚“正气”,阴数则反之,存世的塔基本上是单数的,逥澜塔是十三层塔。当然也有双数的,但极少。所以,这一切皆源于佛教。元代以后,塔开始世俗化。除了寺庙里的塔外,民间的基本上都是演变成了风水塔,成了风水建筑。<br> 逥澜塔坐落于邛崃南河岸边一块开阔地带,塔很高,远远的就能看见。来到塔下,古塔凌空,傲然屹立,雄伟壮观。古塔坐东面西,塔的四周是长满青苔的青砖空花围墙,正对塔门有重檐垂花门,条石门柱上开桃形拱券门,门楣上镶嵌着“逥澜塔”牌匾。塔有十三层,层层叠涩出檐,每层正西面有一拱门,拱门上方皆有一横匾。青砖塔身上的白灰浆早已经脱落,不再青灰,呈淡黄色,通体秀雅素净。<br> 塔的四周栽满了,最适宜川西气候环境的小叶香樟,密植的树林里,不少香樟树为了那一米阳光,挤出了细而长的树干,细而长的树干被周围的大树夹靠着,不会东片西倒。塔的左侧还有大悲庵,后侧是游廊和碑林,这些都已破败失修,毫无生气,唯有那逥澜塔依然耸秀。<br> 进入围墙内,塔身拱门的门脚有一束鲜花,花已干了水分,失去了鲜艳,看上去已有一些时日,那位献花的人一定也与我一样,怀着同样的敬意,怀着思贤的心境。花儿失去了艳丽,却沉淀了时光,花虽枯,芳香犹存。这样的花儿与这古木门、古砖墙相宜,十分协调,古朴里彰显着素雅。<br> 来到一层,这里是镇心室,是建塔的初心,镇江,除害镇邪;供奉着镇江王伍子胥。沿着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二层题匾“福禄来崇”,供奉有文财神蠡。三、四、五、六、七分别是“江汉朝宗”、“德被全川”、“三元鼎峙”、“科甲绵延”、“考友精忠”,分别供奉有武圣夫子关羽、李冰父子、三苏父子、北宋四川第一位状元冯时行、武穆岳飞。第八层“魁星点斗”,集祛患、致业、守成、崇贤、尚哲为一体,倡导振一代文风,法古今完人。九层及以上,塔身叠迭内敛,楼空心,称为“五常”楼,讲的是仁、义、礼、智、信。<br> 邛崃,古称临邛,“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也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卓文君的家乡,“原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更是堪称风流千古。古临邛,人才辈出,文风兴盛,人们也赋予塔更多的文化内涵,光绪年逥澜塔重建后易名逥澜文风塔,逥澜塔的更名折射出当时人们崇贤尚哲的社会风气,先贤们希望后人能学习关羽、李冰父子、三苏父子、冯时行、岳飞这样的圣贤,弘扬临邛的文风。今日仰望文峰塔,心潮起伏,颇有感怀。<br> 临走前,我习惯性的绕塔一周,发现砌塔的砖并非一般的,普通的砖,砖上有落款,“同治六年官砖张记”、“杨家官砖”、刘氏官砖、“赵记”等等,这些戳记让我想起当下农产品的安全朔源,170多年过去了,杨家、张家、赵家、刘家的那些砖依然坚固密实,这才是真正的百年老字号,这砖里有祖训,有诚信,有工匠的精神。我想,当下那些动辄就挂出百年老字号的人,应该去逥澜塔,应该去看看那些落有戳记的,在风雨中数百年的砖。<br> 听人讲,逥澜塔马上就要维修,打造,但愿能完整地保留那些带着时光味道的东西,愿逥澜塔一切安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