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晋北行之龙门石窟

灵明无著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6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绿、万象生辉,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该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1400多年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1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p><p class="ql-block"> 如此久负盛名,龙门石窟自然就成为深晋北行之必选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先跃龙门,再看石窟。</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与伊阙佛龛之碑</p><p class="ql-block"> 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窟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跌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p><p class="ql-block">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p> <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的石窟外境,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莲花洞是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释迦牟尼像。</p> <p class="ql-block">壮观的大卢舍那像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山腰处,其规模之宏大、气象之雄伟不仅是龙门之最,也称得上现存唐代造像之最。其建造将山体劈成凹形平面,在宽30~33米、进深38~40米、壁面高约30米的空间内,露天摩崖造出一坐佛(卢舍那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二力士共9身大像,其中主像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莲座上,“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最是恢弘。经常有一种说法,将最恢弘的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联系起来,甚至有认为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相貌雕刻。</p> <p class="ql-block">虔诚地在大佛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维修中的古阳洞。</p><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始凿于北朝晚期。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反映出它在中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p> <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 ,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北魏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上午游历了西山石窟,下午步过伊河桥,重点游历东山上的香山寺和白园。</p><p class="ql-block">漫步伊河桥上,好一派绿水逶迤芳草堤岸的风光!咱看得石窟久了,下面切换一下镜头,来几张龙门石窟景区自然风光照!</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简介:</p><p class="ql-block">“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香山),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命“香山寺”。该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以“香山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遭幸香山,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1936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此避寿。今香山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自在圆通、三圣殿、大雄宝殿、石楼、御碑亭、衣钵塔、蒋宋楼等。香山寺自创立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臧。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赋诗酬唱。名山名寺名人,相得益彰。登临香山寺,眺西山石窟,观伊阙风光,尽享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有联曰: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p><p class="ql-block">这是佛教《楞严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虽然修佛有多种方法,但是要达到觉悟、解脱的境界,这世上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唯有在“修心”上面下功夫,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生活才能自在洒脱。</p> <p class="ql-block">自在圆通。其门联曰:到处能安皆乐土,此心无瘴是菩提。</p><p class="ql-block">这幅对联堪称佛学的发悟之作。意即心中无障碍的人,他自然遇到任何事都会心平气和,处处心安如泰,自在舒怀,处处都成生活乐土。</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钟楼鼓楼。</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北门。其门联曰: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p><p class="ql-block">此联是在劝世人抛下对名利的畸形追求,修得一颗淡泊名利心,使自己的思想从凡尘飞往彼岸的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北门上有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居高以谦 泰山气象;</p><p class="ql-block">有容乃大 东海胸怀。</p><p class="ql-block">此联以泰山与东海为比兴对象,可谓胸怀天下的劝诫名句。</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此处门联:乐天到此多旧感 渊明归来有新辞。</p> <p class="ql-block">从香山寺出来,路上遇上了一群笑语盈盈的环保女工阿姨,非常舒心。行不多远就是白园。</p> <p class="ql-block">白园,也即坐落在龙门石窟景区东山琵琶峰上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依山而建,秀丽古雅,园内主要小景点有听伊亭、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p> <p class="ql-block">重修白居易墓园记</p> <p class="ql-block">乐天堂有联曰:</p><p class="ql-block">为生民忧直言极谏</p><p class="ql-block">得山水乐饮酒赋诗</p> <p class="ql-block">白乐天塑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白园日本书法家碑廊</p> <p class="ql-block">琵琶行并序。</p> <p class="ql-block">白亭有联曰:雨添山气色,风借水精神(白居易诗句)。</p> <p class="ql-block">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边“望厥”联曰:</p><p class="ql-block">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白居易诗句)。</p> <p class="ql-block">从白园北门出来,漫步走上伊水北桥,满眼风光伊河水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以长达一公里的龙门西山石窟为背景,面向绿荫掩映下的香山寺和白园,倚栏伊水东岸,与集自然人文于一身的龙门石窟依依惜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