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的书法人生(46期)

石竹涧溪

<p class="ql-block">  此君,别号鬼谷子,这位难不成能掐会算,亦或善占卜吉凶的神人?不然,他还有“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等名号,一个个头衔兼于一身,这更增加了我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安康市汉阴县。沈老原名沈君默,后来改名了。改名这事儿挺诙谐的,传闻他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平日里少言寡语,被同事调侃“要口干嘛”,建议其名儿中的“君”改为“尹”,遂便有了“沈尹默”。</p> <p class="ql-block">  沈先生早年曾二度游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合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主力战士,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广大学生的正义斗争。之后,由蔡元培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赴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后赴重庆任政府监察委员。再后来,他不满国民政府腐败,迅即辞职,卜居上海,自甘清贫,鬻字为生。1971年,受"文革"迫害,于上海病逝,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  沈老是一位书法大家。曾临学“二王”、褚遂良、苏轼、米芾、范成大、文徵明诸贴,兼蓄众法,自成风格。他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法理论方面造诣精深,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技法进行探索,致力将笔法表述通透,创有不少书论著作,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著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理论,出版了《沈尹默书法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20余种字帖,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以及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楷书,结体规整,没有延续馆阁体结字法,字体反而呈现了别有的灵动感。有些笔画起笔和收笔处存在连带,笔画间呼应连贯,赋予楷书行书之笔意,这是沈老书法的一大突出特点。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流畅的运笔中,笔画深蕴独具中国文化的“绵里藏针”,让人玩味再三。他在创作中运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宜,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頫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方家普遍认为:沈老运硬毫无棱角,用软毫有筋骨,有正有侧,笔力遒美。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誉之:“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全国文物鉴定专家谢稚柳认为:“数百年来,书家如林,盖无人出其右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直抵宋代。一般人仅够得上清代,写到明代的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和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成立的北大书法研究会,均由沈老创立。他以北大、上海为中心,耗费心力培养书法人才,渐渐影响了整个中国。论其功,概有四:一是身为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在书法被边缘化之时,他竭力振兴书法,成为力推书法文化发展的第一人。二是发挥书法研究会职能,促成多次中日书法展,致力推进书法艺术国际化。三是将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中解放出来,掀起20世纪中国书法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革新运动。四是倡导帖学再次回归书坛,成为自清代以来,促成贴学获得与碑学一样的地位,均为书法家研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的重点。毛主席曾亲自接见他,对其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便是沈老赠予主席的作品;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并是周总理亲点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曾任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是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拜访过的首位民主人士。</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吴玉如等大学问家都曾讲过,多读书与练书法多有裨益。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书法大家是学问浅薄的,沈先生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春,沈先生受北大校长何燮侯邀聘任教《诗经》和中国史,足见其文学素养和国学水平相当了得。因此可以这么说,沈老不只是书法家,亦是学者、思想者,至少后者滋养了前者或互辅互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