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塔寺

山人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余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被首批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后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于高约50厘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p><p class="ql-block">佛教中宝座和五塔各有由来和讲究。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部,每部有五方主佛,佛有五方宝座,即动物坐骑。因此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p><p class="ql-block">宝座的南北两面,各有佛像86尊,东西两面各有109尊。</p> <p class="ql-block">五塔就建在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约八米,下层为须弥座,其上有十三层密檐,每层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仰莲、相轮、华盖宝珠组成铜制塔刹。</p> <p class="ql-block">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迹一对,是佛的象征,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国有十余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拱门券面上刻有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南面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铭刻的石匾额。南面券门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龛一座,龛内原有佛像已不存,现南向正中供奉一尊释迦摩尼佛。</p> <p class="ql-block">塔内正中供奉释迦摩尼佛祖。</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当年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p> <p class="ql-block">清末至20世纪初期,五塔寺逐渐颓废,寺内除尚存一座青白石塔——金刚宝座和两个相伴左右的银杏古树,其余建筑几乎消失殆尽。1949年后,国家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修缮。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塔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堪称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珍品和典范,充分展现了古人建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p>